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两者是先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对于历史教学至关重要。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比较积极,上课也比较活跃,但数量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來。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五、课堂教学做到“趣,细,新,实”
“趣”是提出的问题要有趣。首先是老师的教法,特别是语言要有趣,提出的问题有趣。又是对学生来说,要使之从内心对老师所说的话,所提的问题感到有趣,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怎样将才有趣呢?比如一节新课在上课导入的前五分钟,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教师就要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者情景设置让学生立刻产生兴趣。
“细”是注重细节。典型的历史细节是历史情节的高度浓缩,它有时最能反映历史的本质。在新课改背景下,尤其受授课时间所限,我们有时无法完整的讲授历史的整个情节,这时选取典型细节就尤为必要。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主动地创设细节、捕捉细节、挖掘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例如在讲《马关条约》时,我引用了这样一副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败于日本,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前往马关议和,日相伊藤博文在谈判桌上出句相难,李鸿章第二天才在随员帮助之下对出了下联。这副对联的使用,解决了有关《马关条约》的几乎所有要点:①背景:“内无相,外无将”,军队无力,朝廷无能
②内容:“玉帛相将”,我们给日本割地、赔款③影响:“帝王度量”的大方,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由于运用对联,使教学精巧、生动,学生对《马关条约》这一知识点的印象就非常深刻,大大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所以,充满活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这样的课堂才是生趣盎然
“新”是教学方法要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为主要形式。历史课堂提供学生的是具体的材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材料是活生生的,能从中提炼出有趣味的知识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问题,辛亥革命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按照以往的教学,很多学生很难理解他胜利以及失败的含义。所以在讲到这节课的时候,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总结学生的观点,在肯定他们观点的同时,要让他们理解辛亥革命成功是因为推翻了封建帝制,他的失败是因为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还有参与,就达到学习的目的,掌握历史知识。只有让学生投身教学中,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对历史材料的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就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勇于表达他们的观点,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教学,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
“实”实融入真情实感。笔者始终认为,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和责任教育。学习中国古代史,看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优秀的文明成果,让学生对于本民族产生深深的自豪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懂得中国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充分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历史的发展要求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充分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以我们应该更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比较积极,上课也比较活跃,但数量比较少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着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來。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五、课堂教学做到“趣,细,新,实”
“趣”是提出的问题要有趣。首先是老师的教法,特别是语言要有趣,提出的问题有趣。又是对学生来说,要使之从内心对老师所说的话,所提的问题感到有趣,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怎样将才有趣呢?比如一节新课在上课导入的前五分钟,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教师就要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者情景设置让学生立刻产生兴趣。
“细”是注重细节。典型的历史细节是历史情节的高度浓缩,它有时最能反映历史的本质。在新课改背景下,尤其受授课时间所限,我们有时无法完整的讲授历史的整个情节,这时选取典型细节就尤为必要。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主动地创设细节、捕捉细节、挖掘细节,才能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例如在讲《马关条约》时,我引用了这样一副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败于日本,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前往马关议和,日相伊藤博文在谈判桌上出句相难,李鸿章第二天才在随员帮助之下对出了下联。这副对联的使用,解决了有关《马关条约》的几乎所有要点:①背景:“内无相,外无将”,军队无力,朝廷无能
②内容:“玉帛相将”,我们给日本割地、赔款③影响:“帝王度量”的大方,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由于运用对联,使教学精巧、生动,学生对《马关条约》这一知识点的印象就非常深刻,大大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所以,充满活力的教学细节,要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这样的课堂才是生趣盎然
“新”是教学方法要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为主要形式。历史课堂提供学生的是具体的材料,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材料是活生生的,能从中提炼出有趣味的知识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问题,辛亥革命到底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按照以往的教学,很多学生很难理解他胜利以及失败的含义。所以在讲到这节课的时候,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总结学生的观点,在肯定他们观点的同时,要让他们理解辛亥革命成功是因为推翻了封建帝制,他的失败是因为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还有参与,就达到学习的目的,掌握历史知识。只有让学生投身教学中,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对历史材料的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就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勇于表达他们的观点,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学生参与教学,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
“实”实融入真情实感。笔者始终认为,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和责任教育。学习中国古代史,看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优秀的文明成果,让学生对于本民族产生深深的自豪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懂得中国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充分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能够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历史的发展要求旧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让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充分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以我们应该更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拥护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