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美育课程越来越讲求学习活动的综合性;注重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对小学生实施玉文化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为学校教育带来生气,学生们不仅从中学到了玉文化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笔者认为运用得当,还能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潜在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
“玉文化”比青铜文化、彩陶文化还要久远,它抓住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间断;“玉文化”包括了人文、历史、地理、民俗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开启了积淀厚重的玉文化宝库;“玉雕”是北京和国家的“非遗”保护项目,保护不是个别单位的事,必须要得到社会的了解、重视、支持和参与,配合“非遗”保护的政府工作。在教学中突出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气节,“锐廉不挠”的创新勇气,“化干戈为玉帛”的包容精神,“瑜不掩瑕”的厚德理念,赋予了传统“玉德观”崭新的内涵,很好地挖掘和利用了经久形成的传统玉文化民族潜意识,使“北京精神”易于传播、产生共振共鸣。
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中心小学在对小学生进行玉文化作品设计与制作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玉雕作品的加工设计流程,并给学生以自我创造的空间,让学生们动手实操,将玉石雕琢成一件具有一定寓意的作品,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能力,在加工过程中,学生们还充分体会到了:玉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具有超人的勇气;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能将智慧传达给四周的人;玉有较高的透明度,表明玉的尽忠义之心;玉温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
玉文化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石头,是最古老的玩具之一,又是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的重要工具。石头同孩子们有着不解之缘,玩石头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能够在玩石头中得到快乐。对孩子们来说,玉文化教育就是玩石头。对小学生实施玉文化特色教育,以“玩石头”作为一年级的第一课,学生在摆石头、画石头、洗石头的过程中与石头交朋友,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石头作为学具,也为儿童的自由表现、自由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将石头摆放组合成立体作品,根据玉石颜色,发挥想象,在石头上作画的过程,会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成功感,给想象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例如《画石头》这一课,笔者告诉学生:任何一件作品并无固定的模式,要创作更具特色、更美好的作品,必须有更深层次的思维与想象。如:先观察玉石的形状,发挥想象空间,有的玉石圆又长,有的学生想象成鱼,有的同学想象成老玉米,有的同学想象成面包等等,再根据玉石的颜色和纹路特征,深层次的二次想象,利用彩笔、颜料将想象变成现实,甚至可以运用夸张的手法进行美化。当作品完成时,笔者感到学生不仅掌握了用石头作画,而且是在玩,在做游戏,这些充满了童心与童趣的玉石作品充分展示的是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可见,玉文化教育能挖掘和凸现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玉文化实践课上,教师将形状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的玉石发给学生,并给他们提供大砂盘、粗砂条和细砂条等打磨工具,学生在不断打磨的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打磨工具,将玉石表面打磨平整光滑,使玉石显现出光亮感。而后在高年级教学中,则安排学生使用学校自主研发的“学生玉雕机”,将低年级他们打磨的玉石根据需要切片,并打磨成圆形或者方形,再根据自己的设计在玉石上打孔、雕刻出纹路,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玉石小件。这些教学活动充分地培养了他们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学生手指肌肉的协调发展,使其有效开发右脑,增强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从而全面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品质。
玉文化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玉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玉文化又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而情操是感情和思维的综合,所以“修身养性”早已为古人珍重,“仁、义、智、勇、洁”正是玉文化精神的体现,而它独有的魅力不正是开展素质教育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吗?
“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意识,包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表现美,这一切都需要审美意识的支撑。但这不是人人都等同的,在开展玉文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在玉石作画、摆石头、制作玉雕小件”,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再如:在欣赏玉雕作品(图片、录像、实物)的过程中,笔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去发现,让探索气氛洋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欣赏名家作品,感受玉雕工艺和现实美,从作品的造型、色彩及含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同时让他们更细致地去观察,在雕刻技法上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创作,学生努力尝试去发现美的造型,去予以实践。虽然学生的作品极为稚嫩,但却是其心中美的展现,在创作过程中去丑存美,运用了美的法则,这不正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深化吗?“创造美于自我,施洁净于人心。”玉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津津乐道和创作玉石作品的兴趣中,得到享受美而又陶冶美的心灵与情操。
玉文化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玉文化教育动手动脑,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体现了综合学科的整合性和通用性,也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玉文化课能创造一种轻松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学生能在创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受学生的喜爱;玉文化教育内涵丰富,涉及文化、艺术、历史、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品社、品生等多种学科,是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以及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特殊作用的课题之一,能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由此可见:玉文化教育不仅仅只是玉雕技能的发展,而是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冶炼。因此,玉文化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在课程活动过程中,将获得的有关认知能力,有效地迁移到新的认知情景中。可以说,玉文化又是一种教育载体。
总之,玉文化教育仍需进行大量的探索,在探索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必须坚持的。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玉文化课程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开拓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期待进行更好的探索,从而获得更加令人鼓舞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中心小学)
“玉文化”比青铜文化、彩陶文化还要久远,它抓住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间断;“玉文化”包括了人文、历史、地理、民俗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开启了积淀厚重的玉文化宝库;“玉雕”是北京和国家的“非遗”保护项目,保护不是个别单位的事,必须要得到社会的了解、重视、支持和参与,配合“非遗”保护的政府工作。在教学中突出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爱国气节,“锐廉不挠”的创新勇气,“化干戈为玉帛”的包容精神,“瑜不掩瑕”的厚德理念,赋予了传统“玉德观”崭新的内涵,很好地挖掘和利用了经久形成的传统玉文化民族潜意识,使“北京精神”易于传播、产生共振共鸣。
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中心小学在对小学生进行玉文化作品设计与制作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玉雕作品的加工设计流程,并给学生以自我创造的空间,让学生们动手实操,将玉石雕琢成一件具有一定寓意的作品,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能力,在加工过程中,学生们还充分体会到了:玉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具有超人的勇气;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能将智慧传达给四周的人;玉有较高的透明度,表明玉的尽忠义之心;玉温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
玉文化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石头,是最古老的玩具之一,又是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的重要工具。石头同孩子们有着不解之缘,玩石头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能够在玩石头中得到快乐。对孩子们来说,玉文化教育就是玩石头。对小学生实施玉文化特色教育,以“玩石头”作为一年级的第一课,学生在摆石头、画石头、洗石头的过程中与石头交朋友,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石头作为学具,也为儿童的自由表现、自由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将石头摆放组合成立体作品,根据玉石颜色,发挥想象,在石头上作画的过程,会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成功感,给想象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例如《画石头》这一课,笔者告诉学生:任何一件作品并无固定的模式,要创作更具特色、更美好的作品,必须有更深层次的思维与想象。如:先观察玉石的形状,发挥想象空间,有的玉石圆又长,有的学生想象成鱼,有的同学想象成老玉米,有的同学想象成面包等等,再根据玉石的颜色和纹路特征,深层次的二次想象,利用彩笔、颜料将想象变成现实,甚至可以运用夸张的手法进行美化。当作品完成时,笔者感到学生不仅掌握了用石头作画,而且是在玩,在做游戏,这些充满了童心与童趣的玉石作品充分展示的是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可见,玉文化教育能挖掘和凸现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玉文化实践课上,教师将形状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的玉石发给学生,并给他们提供大砂盘、粗砂条和细砂条等打磨工具,学生在不断打磨的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打磨工具,将玉石表面打磨平整光滑,使玉石显现出光亮感。而后在高年级教学中,则安排学生使用学校自主研发的“学生玉雕机”,将低年级他们打磨的玉石根据需要切片,并打磨成圆形或者方形,再根据自己的设计在玉石上打孔、雕刻出纹路,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玉石小件。这些教学活动充分地培养了他们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学生手指肌肉的协调发展,使其有效开发右脑,增强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从而全面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品质。
玉文化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玉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透着原始的魅力。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玉文化又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而情操是感情和思维的综合,所以“修身养性”早已为古人珍重,“仁、义、智、勇、洁”正是玉文化精神的体现,而它独有的魅力不正是开展素质教育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吗?
“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意识,包括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表现美,这一切都需要审美意识的支撑。但这不是人人都等同的,在开展玉文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在玉石作画、摆石头、制作玉雕小件”,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再如:在欣赏玉雕作品(图片、录像、实物)的过程中,笔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去发现,让探索气氛洋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欣赏名家作品,感受玉雕工艺和现实美,从作品的造型、色彩及含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同时让他们更细致地去观察,在雕刻技法上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创作,学生努力尝试去发现美的造型,去予以实践。虽然学生的作品极为稚嫩,但却是其心中美的展现,在创作过程中去丑存美,运用了美的法则,这不正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深化吗?“创造美于自我,施洁净于人心。”玉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津津乐道和创作玉石作品的兴趣中,得到享受美而又陶冶美的心灵与情操。
玉文化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玉文化教育动手动脑,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体现了综合学科的整合性和通用性,也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玉文化课能创造一种轻松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学生能在创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受学生的喜爱;玉文化教育内涵丰富,涉及文化、艺术、历史、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品社、品生等多种学科,是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非智力因素、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以及推进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有特殊作用的课题之一,能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由此可见:玉文化教育不仅仅只是玉雕技能的发展,而是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冶炼。因此,玉文化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在课程活动过程中,将获得的有关认知能力,有效地迁移到新的认知情景中。可以说,玉文化又是一种教育载体。
总之,玉文化教育仍需进行大量的探索,在探索中,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必须坚持的。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玉文化课程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开拓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期待进行更好的探索,从而获得更加令人鼓舞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