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野到丰饶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p9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带来荣誉的《愤怒的葡萄》,真实记录了美国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深入刻画作品的主要人物,来探索人类的生存欲望、人性的光辉等深刻内涵,以此告知人们,只有诗意地回归自然与精神的生态家园,才能真正踏出荒野,找到内心的丰饶之地。
  【关 键 词】《愤怒的葡萄》;深层意蕴;破解
  【作者单位】孙卓敏,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8.030
  约翰·斯坦贝克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曾与海明威、福克纳齐名。约翰·斯坦贝克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小说,这些作品涉及题材广泛,囊括了政治、文化、战争和社会各个方面,如《愤怒的葡萄》《烦恼的冬天》《人鼠之间》等多部作品在西方文学发展史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语言风格犀利,情节环环相扣,尽显大家风范。
  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约翰·斯坦贝克身体力行,以文字来刻画生活中的真知灼见。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南部平原出现的旱灾使得这片曾经富饶的地方变为贫苦之地,农民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根基。这段时期,约翰·斯坦贝克曾跟随农民由俄克拉荷马州流徙到加利福尼亚,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令他十分震惊,随即写下了《愤怒的葡萄》。正是《愤怒的葡萄》这种真实感受所产生的内容和话语获得了人们的好评,评论界也给予这部作品较高的评价,认为它是20世纪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愤怒的葡萄》主要讲述了因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穷困潦倒的农民为了生存,由俄克拉荷马州前往加州逃荒的经历。故事的主人公汤姆·约德一家及牧师凯西则是这次流徙浪潮中的缩影。为了擺脱困苦的生活,汤姆·约德一家在牧师凯西的带领下走向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地”——加州。走过荒漠、渡过河流,经历了艰辛与屈辱,汤姆·约德一家终于到达他们心中向往的美丽富饶之地。加州确实是土地肥沃、适宜安居的乐园,但这片乐园却不属于他们。到达这片土地之后,汤姆·约德一家反而陷入了更为绝望的困境,农场主的压榨,各方势力的排斥,使得在风雨中漂泊的一家人虽有先知凯西牧师带领,但无法得到上帝的救赎。对他们而言,如何能摆脱厄运,过上梦想中富足安宁的日子,找到内心的“希望之地”呢?这正是作品所要展现的主题,也是这部作品出版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走向“荒野”
  在西方文学中,“荒野”通常指代原始、野蛮和无序,向人们传递的多是负面情感。但在《愤怒的葡萄》中,“荒野”则象征着真理之地,人们只有亲自走向自然,才能获得人生的真理。文中这一思想源于超验主义,超验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思想的化身,自然界中的存在物都注入了智慧,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内心和行动。在《愤怒的葡萄》中,作者塑造了“先知”的形象——凯西,凯西实质上是超验主义思想的践行者,为寻找理想家园的人们指明方向。这部作品详细地描述了凯西的内心挣扎,当他面对难民们的凄苦现状,内心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他反问自己:“这种圣灵究竟是什么?”之后,凯西在荒野中不断地进行精神求索,获得了顿悟。他亲身走到荒野里去,清晨看太阳,中午眺望原野,夜晚仰望星空,如平常一样进行祷告,不明白是向谁祷告,但觉得山和自我已分不开了。文中提到,“这一整体是神圣的”,“神圣”是凯西在荒野中精神求索获得的启示。他认识到了“整体”的概念,即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人应直接在自然荒野中获得生命的启示。凯西因走向“荒野”,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和礼法,自由的身心状态使他顿悟了信仰的真谛——自然与人类社会处于和谐状态。牧师凯西顿悟到自己对遭遇苦难的人们的责任和承诺,并以此来指引汤姆·约德一家走向荒野,最终恢复到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中。同时,《愤怒的葡萄》折射了个体命运在环境裹挟下的彷徨与挣扎,使读者认识到要脱离现代都市的喧嚣与内心的迷失,就必须要去自然中找寻答案。
  二、颠覆“自我”
  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导致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隔阂,把“我”和“我们”分割开来。从《愤怒的葡萄》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失去土地的农民与大农场主无本质区别。但这些游离四散的个体,面对自然灾害、来自机器的危机与挑战,感到了自身力量的渺小与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把“小我”融进“大我”,才能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愤怒的葡萄》这部作品中,汤姆·约德一家的生活经历佐证了颠覆“自我”的过程。当人们还没走向“荒野”时,“我”的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农场主及土地公司为了利益迫使汤姆·约德一家离开的行为是自私的,同时汤姆·约德一家也存在这种“我”的意识。表面上他们为了维护家庭和土地而团结起来,实际上却没有真正地团结起来,最终被赶出家园。另外,这部作品清晰地描述出汤姆·约德和他母亲的差异。在胡佛村扎营后,母亲在炖菜时,一群饥饿的孩子围上来,她被吓坏了,但不想把食物分给他们,这充分体现了“我”的意识。凯西被警察打死后,汤姆·约德杀死了一个袭击者并隐藏于树林中,他开始思考凯西说过得话,明白了离开伙伴的个人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因此,他从孤寂的深沟中走出,决定去追寻真正的“我们”。其他家庭成员也颠覆了“自我”。发洪水时,罗撒香正好生产,他们得到了温莱特太太的帮忙。汤姆·约德的母亲向温莱特太太表示感谢,温莱特太太告诉她:“用不着谢……你们也会帮我们的忙。”这时母亲才认识到,日子过得越不顺,越要多多互相扶持。这充分表明了母亲作为“我”的最坚定的守护者已逐渐转变为“我们”的呼应者,开始主动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愤怒的葡萄》不仅描述了汤姆·约德一家的苦难历程,还展现了这一家人的精神之旅,即颠覆了狭隘的个人主义观。这部作品也告知读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先要争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将小“我”融入“我们”,人们才能重新审视原有的生活状态及赖以生存的土地。
  三、敬畏“土地”   人与土地之间存在一种环境伦理关系,人们能够与土地和谐相处,会获得它的馈赠,但人类要自私地对待土地,土地也会丧失人情味。尊重这种关系,把土地看做人类的亲人,才能使人类变得崇高,最终解放人类自身。《愤怒的葡萄》突显了这种环境伦理关系的矛盾所在,这部作品运用大量笔墨来描述荒芜的土地和人们对土地的情感。比如,作者将土地拟人化,指出土地“在这铁的机器底下受苦受难,在机器底下渐渐地死去”,“因为既没有人爱她,也没有人恨她”。尽管作者对遭遇悲惨状况的农民怀着同情之心,但也揭露出这群流离失所的人们也是土地的破坏者。为了维持生存,他们恳求农场主让他们继续耕种土地,并想借战乱来提高棉花价格。可他们心里却十分清楚:继续种植会彻底毁掉这片土地。又如,《愤怒的葡萄》第十三章无情地抨击了人们的贪婪:“我真不懂这个国家会弄成什么样子……我真不知道这个国家会弄成什么样子。”作者运用反复手法强调人们的困惑。汤姆·约德一家离开土地的怀抱,经历了没有保障、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他们遭到了无情的报复:一场又一场的尘暴袭击。人们还误以为尘暴是“上帝的行为”,但实质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的疏远、敌对关系造成的。人们也只有经历一番磨难才会对养育他们的土地产生“敬畏”之心。遭到无情掠夺的俄克拉荷马平原冷酷无情地对待掠夺者,当他们来到心中的富饶之地——加州之时,却遭遇了更多的磨难,因为加州人们也是同样的贪婪。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向人们揭示了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遗忘了自身的根基——土地,割裂了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当人们麻木不仁地对待自然,他们的道德生活也必然不完整。这正是读者能够从中获得的启迪:土地具有创造性与毁灭性,我们必须像敬畏伟大母亲那样对待土地。
  四、获得“富饶”
  当人们走向“荒野”,颠覆“自我”,学会敬畏“土地”,最终将获得“富饶和希望”。人们离开贫瘠之地,经历各种艰辛,就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及自然的恩惠。但要真正获得“富饶”,需要保持内心的“真”。在《愤怒的葡萄》中,迁徙者们的纯真本质因工业文明而消磨殆尽。与土地割裂之后,他们寻找“富饶”之路注定会失败。这部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群体的恐惧不安,这就是一个现代版的“出埃及记”。在《出埃及记》中,古人在先知摩西的带领下,经过磨难和考验找到了福地,但汤姆·约德一家寻找“希望之地”的旅程却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相反,在希望被彻底粉碎之后,他们也颠覆了当时美国要大量开垦西部地区的想法。曾有评论家指出,《愤怒的葡萄》不是一个家族寻找美好生活的经历,而是一个心灵的教育过程。因为在这部作品的结尾处,罗撒香所产下的孩子还没有体验这个世界,就已失去了生命,并被装入木箱投入洪水中,向读者暗示了人们内心所向往的“富饶之地”并不存在于加州。然而,这也使得读者产生疑问,“富饶之地”到底存在吗?如果存在,人们又应去何处寻找。关于这一点,作者告知了我們答案。他通过汤姆·约德一家及牧师凯西的经历,来质疑和批判当代文明价值体系,以寻求人类对“内在自然”的回归,即人们要想获得“富饶”,就要以自然状态来建设精神世界,解决人类的异化问题。这里的获取“富饶”并非仅仅指人们获得的物质馈赠,而是延伸出更深层的意蕴——对精神上的追求。很显然,只要人类自身认识到他们内心真正想要得到的“富饶”是什么,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希望之路。
  五、结语
  《愤怒的葡萄》出版之后,无论从文学价值还是从受读者欢迎程度来看,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些荣誉和褒奖不只是因为作者的创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作品深刻内涵的认同。现代文学作品中,鲜少有能立足于自然的角度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敢于批评、揭露人们的部分行径,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要注重长远、和谐的发展的作品。《愤怒的葡萄》运用多层面的艺术手法,来诠释这一深刻的内涵,使得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
  历经艰辛的汤姆·约德一家到达加州之后,并没找到理想的“希望之地”。从文本的表面描述来看,这种走向“荒野”获得“富饶”的过程,是经济危机所导致的。但实际上这是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摧毁,进而导致的一系列天灾人祸。这一家人的辛酸历程告诉读者,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人们丧失了生存的真谛,人与人、人与土地的关系异化,这种异化的关系犹如一张巨网禁锢了寻找“希望之地”的人们的思想。虽然人们对加州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但他们所追求的心灵上的富饶,终将得到实现。人们要重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自己能够回归到自然的本真状态。在《愤怒的葡萄》创作时期,生态破坏尚未达到今天的严峻程度,作者不可能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来全面地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作者敢于质疑“西部伊甸园”的观念,抨击了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的私有观念,让读者产生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渴求之情,对土地母亲的敬畏之情,进而彰显出明晰的价值观念。在环境问题紧迫的当下,《愤怒的葡萄》展现出的生态意蕴,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生态智慧,引导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上一条诗意的生存之路。
  参考文献
  [1]卜立进,王勇,刘娟.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文学元素体现出的生态忧患意识[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6).
  [2]王姝静,王妙迪. 《愤怒的葡萄》一文中三个典型的“绿色”人物(英文)[J]. 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2009(8).
  [3]黄丽清. 文本·历史·颠覆·协商——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析《愤怒的葡萄》[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杨轲婷,闫璐瑶. 《愤怒的葡萄》——绿色生态主义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研究[J]. 大江周刊: 论坛,2011(11).
  [5]余永峰. 斯坦贝克作品中的人性释放与价值界说——以《愤怒的葡萄》为诠释对象[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6]胡天赋. 《愤怒的葡萄》:一部伟大的生态文学之作[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
其他文献
【摘 要】 如今的中国娱乐行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令人遗憾的是,与其相关的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中国娱乐法》是目前系统性研究中国本土娱乐法架构的学术著作,它在借鑒美国娱乐法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中国本土娱乐法的框架结构,其目的在于尝试打破法律行业和娱乐行业之间的壁垒,解决中国娱乐行业的现实法律问题,推动娱乐行业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法律适用的不断深化,为铸就文化强国的法治城墙增添砖瓦。  【关 键 词】
期刊
【摘 要】 阿瑟·米勒是二战后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凭借《都是我的儿子》《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等现实主义戏剧作品享誉世界剧坛。文章运用比较文学影响和接受研究的相关理论对米勒戏剧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进行评述,以期从理论和方法上深化外国戏剧研究。  【关 键 词】阿瑟·米勒戏剧;跨文化传播;研究;译介  【作者单位】张璐,南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20
期刊
【摘 要】《红海行动》成功地俘获了中国观众的心,票房和口碑双丰收。这既要归功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国家自信和与之匹配的大國胸怀的成功彰显,也要归功于它的观赏性。《红海行动》在情节设置、节奏的把握、视觉效果的呈现以及镜头剪辑等方面都可以与好莱坞同种类型的战争大片相匹敌。可以说,《红海行动》是好莱坞大片模式与中国主旋律电影成功结合的典范,而它的成功也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
期刊
【摘 要】 随着知识付费的发展,在新一轮出版行业变革中,众多出版机构不断尝试转换角色定位和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文章以“得到”APP的知识付费营销模式为例,从选题内容、跨界融合、线上线下、服务运营4个方面阐述其对传统出版行业发展的启示。  【关 键 词】“得到”APP;知识付费;营销;出版行业  【作者单位】李艳丹,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我国1993-2016年间162篇信息技术辅助二语写作教学研究的CSSCI来源期刊论文,从研究趋势、研究层级、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论文发表数量先升后降,呈波浪式发展;论文发表的学科分布和来源分布相对集中;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为主,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为辅;研究对象主要针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学习者;研究主题分布不均衡。基于上述
期刊
【摘 要】 信息技术为学术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数字资源的互联网出版传播渠道完全有别于传统方式,这使得国内外出版机构重新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新技术下的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使出版传播回归本源,更加纯粹地为学界提供服务。这种新模式下的出版形态不能就技术而论技术,需要将学术科研、出版流程规范和数字信息化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国际化出版传播能力。  【关 键 词】学术期刊国际化;数字出版的编辑本源;信
期刊
【摘 要】 《外婆的道歉信》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第二部小说,他凭借这部小说成为2016年瑞典年度作家。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离异家庭的小女孩在外婆去世之后,帮助外婆去送她的7封道歉信,从而与周围的人互相了解、彼此守护的故事。文章从独特的成长教育方式、儿童视角下的人物还原、创伤书写下的人性观照、互文叙事与反差艺术几个角度探讨了这部小说的出版价值。  【关 键 词】《外婆的道歉信》;成长教育;人
期刊
【摘 要】 创可贴广告是当前最火爆的广告产品之一,以受众调查结果为依据,借助消费者行为学领域的AISAS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这类广告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在“注意—兴趣”的认知过程中,创可贴广告的总体表现虽然优于传统广告,但可优化空间巨大,仍需不断改进。二是在“兴趣—搜索—行动”这一从认知到行动的过程中,受众自发搜索行为较多,但较少有购买行动。三是在“分享”这一过程中, 受众的分享意愿并不强烈。针对这些
期刊
【摘 要】 东野圭吾是近年来颇受好评的日本著名小说家。文章从主体思想、艺术特色和人生哲学三大方面对其经典作品《解忧杂货店》进行分析,以期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小说传递的爱与信任的力量、作者超凡的叙事逻辑和精妙构思,以及作品背后救赎与自救的哲学意义。  【关 键 词】《解忧杂货店》;爱与信任;叙事逻辑;救赎与自救  【作者单位】查依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提
期刊
【摘 要】 自2010年我国提出建设出版强国的目标以来,众多出版社推出了许多内容价值高的精品出版物,然而,就整体格局而言,我国在科技与学术出版方面仍然较弱。大学出版社是学术出版的生力军,理应承担学术出版强国的历史使命。文章对我国大學出版的学术出版策略进行分析,以探讨大学出版社如何有效地打造学术出版核心竞争力,为我国出版强国的建设推波助澜。  【关 键 词】核心竞争力;出版强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