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是高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大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何创造性地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课题。本文在深刻剖析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若干路径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现实意义
毛主席曾经说过,真正的共产党人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当代大学生党员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党性修养状况如何,他们能否成为真正的共产党人,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顺利成才,更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前途与命运以及祖国与民族的未来。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对我们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 企图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与我们争夺年轻一代, 而我们高校的学生党员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纪轻, 社会经验少,加入党组织的时间不长,受教育和锻炼的时间短,缺乏党性锻炼,在思想上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甚至有少数人怀有不纯入党动机,大学时期又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采取有效措施对这样一批年轻党员加强党性教育,使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坚定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1]
所谓党性,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组织观念,它包括政治信念、阶级觉悟、组织纪律性以及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党性教育则是党组织为提高党员的党性水平,而对党员进行的有关组织观念的教育。大学生党员是高校最有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代表,也是新时期我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大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和管理也日益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党性锻炼问题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具有必然性、历史性、时代性和长期性。 随着改革的深入,整个经济生活、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都会发生相应变化, 必然会对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产生重大影响。 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有生力量和新鲜血液,加强党性锻炼更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党员的必修课。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 是团结、组织广大师生的凝聚力工程。 各级党委和高校党组织要加大力度,坚持不懈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永恒主题和重要任务。
二、当前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党员政治思想素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对党性教育认识不到位
大学生党员加入党组织时间不长,没有经过长时期严格的党内组织生活锻炼,思想容易产生困惑,认识容易出现偏差,组织观念、群众观念和团队精神淡薄,党性观念还不太强,宗旨观念淡薄,有些党员甚至错误地认为党的大门已跨进,政治有保险了,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和党组织的关系,凡事对己有利则干,对己不利则不干,还有的人则只埋头专业学习,而不注重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是非观念不强,缺乏正确的比较观念,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功利主义色彩明显。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缺乏系统、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措施,一般都是念文件、读文章、照本宣科,满足于当“二传手”,很少考虑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点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收不到实际的效果,党员的教育流于形式。党支部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只限于定期过组织生活,没有完善的教育、管理、监督和考核机制。党员党性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个性化教育较少,不能满足党员的心理需求,难以深入到思想深层次,致使许多党员没有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3]
三、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若干路径选择
(一)推进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创新
1、内容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内容、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层出不穷,高校党务工作者应积极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社会的现实并适应大学生党员发展的需要,在做到核心内容贯穿始终,基本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更新那些不相适应的旧内容,吸收富有理性的新内容,推动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内容体系不断完善。
2、方法创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国际化、网络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我们要立足现实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创新的方向, 在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创新,不断创新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方法。
(二)加强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做好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的选聘配备工作,是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党务工作者。同时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提高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制定培训规划,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研究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研修相结合,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高校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联合举办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使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者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应切实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后顾之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保障。[4]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
1、注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需求。高校党务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大学生党员的主体需要, 充分尊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需要,在满足大学生党员主体需要的基础上不断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进而卓有成效地开展党性教育工作。“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过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很少考虑如何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需要,致使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说教。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满足大学生主体需要的程度还不够,仍停留在简单的“灌输”上。只有从大学生党员的现实需要出发“灌输”大学生党员真正需要的东西,才能将党性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党员的心坎上,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有效性。
2、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运用社会实践进行道德教育, 毛泽东同志提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 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全方位接触社会、多角度认识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深化对党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党员可以了解社会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可以反思自己的追求和价值定位,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高校党务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创新创业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3、促进大学生党员进行自我教育。党性锻炼和修养的一个根本特点,是靠调动党员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运用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克服各种非先进的、非共产主义的思想。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大学生党员大学生党员要善于通过自我解剖,自觉寻求党组织的帮助,不断总结和肯定优点,找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对于优点要继续发扬,对于缺点和不足,要勇于进行自我批判,丢掉错误的观点和想法,改正不良行为和习惯,不断修正错误,求得更大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大学生党性教育既是一个自觉学习、长期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自我解剖“洗心革面”的改造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大学生党员进行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党性教育深入人心并产生持久的效果。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机制
1、落实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会议制度。国内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会议制度,通常是指商议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对大学生党员进行集中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及交流思想情况等各种形式的集会。凡涉及目标方向的确定、工作任务的部署等重大问题,由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会议集体讨论,作出决策。这样可以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集中集体的智慧,对问题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研究,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完善大学生党员思想分析制度。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成才、就业、人际交往等多种问题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而学生个体思想品质、个性、心理、生理的状况千差万别,各自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定期的思想分析制度,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定期举办涉及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座谈会或民主生活会,及时了解、分析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有目的地做教育引导工作,真正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行为起到引导、规范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梦珠.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2]赵红亮.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0).
[3]刘承栋.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之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5).
[4]李萍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
[5]丁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
[6]黄楚文.增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
一、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现实意义
毛主席曾经说过,真正的共产党人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当代大学生党员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党性修养状况如何,他们能否成为真正的共产党人,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顺利成才,更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前途与命运以及祖国与民族的未来。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对我们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 企图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与我们争夺年轻一代, 而我们高校的学生党员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纪轻, 社会经验少,加入党组织的时间不长,受教育和锻炼的时间短,缺乏党性锻炼,在思想上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甚至有少数人怀有不纯入党动机,大学时期又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采取有效措施对这样一批年轻党员加强党性教育,使大学生党员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坚定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1]
所谓党性,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组织观念,它包括政治信念、阶级觉悟、组织纪律性以及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 党性教育则是党组织为提高党员的党性水平,而对党员进行的有关组织观念的教育。大学生党员是高校最有生机和活力的群体,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代表,也是新时期我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随着大学生党员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和管理也日益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党性锻炼问题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具有必然性、历史性、时代性和长期性。 随着改革的深入,整个经济生活、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都会发生相应变化, 必然会对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产生重大影响。 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有生力量和新鲜血液,加强党性锻炼更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党员的必修课。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 是团结、组织广大师生的凝聚力工程。 各级党委和高校党组织要加大力度,坚持不懈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永恒主题和重要任务。
二、当前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党员政治思想素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对党性教育认识不到位
大学生党员加入党组织时间不长,没有经过长时期严格的党内组织生活锻炼,思想容易产生困惑,认识容易出现偏差,组织观念、群众观念和团队精神淡薄,党性观念还不太强,宗旨观念淡薄,有些党员甚至错误地认为党的大门已跨进,政治有保险了,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和党组织的关系,凡事对己有利则干,对己不利则不干,还有的人则只埋头专业学习,而不注重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是非观念不强,缺乏正确的比较观念,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功利主义色彩明显。
(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缺乏系统、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措施,一般都是念文件、读文章、照本宣科,满足于当“二传手”,很少考虑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点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收不到实际的效果,党员的教育流于形式。党支部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只限于定期过组织生活,没有完善的教育、管理、监督和考核机制。党员党性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个性化教育较少,不能满足党员的心理需求,难以深入到思想深层次,致使许多党员没有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3]
三、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若干路径选择
(一)推进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创新
1、内容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内容、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层出不穷,高校党务工作者应积极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结合社会的现实并适应大学生党员发展的需要,在做到核心内容贯穿始终,基本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更新那些不相适应的旧内容,吸收富有理性的新内容,推动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内容体系不断完善。
2、方法创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国际化、网络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我们要立足现实需要,准确把握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创新的方向, 在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创新,不断创新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方法。
(二)加强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做好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的选聘配备工作,是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党务工作者。同时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提高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的素质,制定培训规划,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研究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研修相结合,逐步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高校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联合举办研讨会、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使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者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应切实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后顾之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保障。[4]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
1、注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需求。高校党务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大学生党员的主体需要, 充分尊重大学生党员的主体需要,在满足大学生党员主体需要的基础上不断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进而卓有成效地开展党性教育工作。“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过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很少考虑如何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需要,致使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说教。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满足大学生主体需要的程度还不够,仍停留在简单的“灌输”上。只有从大学生党员的现实需要出发“灌输”大学生党员真正需要的东西,才能将党性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党员的心坎上,充分地激发和调动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有效性。
2、鼓励和组织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运用社会实践进行道德教育, 毛泽东同志提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 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全方位接触社会、多角度认识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深化对党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党员可以了解社会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可以反思自己的追求和价值定位,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高校党务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创新创业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3、促进大学生党员进行自我教育。党性锻炼和修养的一个根本特点,是靠调动党员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运用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克服各种非先进的、非共产主义的思想。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大学生党员大学生党员要善于通过自我解剖,自觉寻求党组织的帮助,不断总结和肯定优点,找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对于优点要继续发扬,对于缺点和不足,要勇于进行自我批判,丢掉错误的观点和想法,改正不良行为和习惯,不断修正错误,求得更大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大学生党性教育既是一个自觉学习、长期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自我解剖“洗心革面”的改造过程。因此,我们要重视大学生党员进行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党性教育深入人心并产生持久的效果。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机制
1、落实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会议制度。国内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会议制度,通常是指商议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对大学生党员进行集中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及交流思想情况等各种形式的集会。凡涉及目标方向的确定、工作任务的部署等重大问题,由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会议集体讨论,作出决策。这样可以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集中集体的智慧,对问题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研究,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完善大学生党员思想分析制度。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成才、就业、人际交往等多种问题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而学生个体思想品质、个性、心理、生理的状况千差万别,各自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而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定期的思想分析制度,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定期举办涉及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座谈会或民主生活会,及时了解、分析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有目的地做教育引导工作,真正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行为起到引导、规范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王梦珠.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2]赵红亮.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党性锻炼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0).
[3]刘承栋.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之研究[J].黑龙江史志,2009,(5).
[4]李萍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
[5]丁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
[6]黄楚文.增强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法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