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直以来,幼儿的午睡都是家长担心、老师操心的一个生活环节。本文以幼儿午睡中的纪律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经常在幼儿午睡中出现的现象去分析其存在的生理、心理以及其它因素。并且从幼儿的情绪、行为、个性特点等去找出有效的教育策略,进而说明在幼儿教育中应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同时提出应当为幼儿创造一个柔和安静、民主宽容、和谐情景的午睡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 午睡 心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069-02
学前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学前幼儿身体保健的重要性,特别是睡眠。从医学保健角度分析:幼儿睡眠时,身体各部位和脑及神经系统都在进行调节,氧和能量的消耗最少,利于恢复疲劳,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足够的睡眠,能使幼儿精神饱满,食欲旺盛,减少疾病,促进其全面发展。午睡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午睡休息好,能消除上午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带来的疲劳,还能保证下午活动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所以,午睡有益幼儿身心健康,更是对幼儿身心调节的一个重要保证。
常发现,有的教师更重视教学、游戏的活动,而忽略了生活环节教育,尤其是午睡的管理。“保护幼儿的生命”就应该从小做起,从午睡做起。可是在幼儿的午睡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教师,烦恼着幼儿。我们试着以午睡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为切入点,来探讨幼儿午睡中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一、幼儿午睡中常出现的现象
现象(一):在幼儿入厕到进入寝室的过程中,常常会看到孩子们或是大声嬉笑,或是争着抢着第一个跑到寝室,完全不像要去午睡的样子,好像要去参加游戏活动。进入寝室后,大家依然便谈话边上床,没有停下的意思。老师不得大声提醒:“你怎么还说啊?”、“安静安静,不许说话”、“再说,请你下床!”……在之后的半个小时内,老师都是在不断地点名批评。
现象(二):在观察中,我们看到有些孩子抱着另一个小枕头舔着睡、把家里带来的小被子夹在大腿中睡、手指卷着别人的头发睡,一旦阻止,就睡不着、哭闹。
现象(三):其它孩子都睡着了,老师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在被子里动来动去,被子也随着孩子的动作有节奏地抖。老师轻轻掀开被子,只见孩子两手放在裤裆里搓弄“小鸡鸡”,脸都涨红了……
现象(四):寝室里不时传来小朋友窸窸窣窣的说话声、唱歌声、自言自语,还有模仿超人、打枪的声音,老师上前阻止。可一转身,声音又来了。
现象(五):“老师,我要尿尿”、“老师,我要拉大便”……经常有的孩子在午睡时,会去很多次厕所,甚至,睡不着觉就为了去这一趟厕所。是刚才没上吗?还是另有原因?
二、存在问题的因素
幼儿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身体发展、生活习性、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而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场所,集体生活往往使得幼儿改变了他们原先建立的生活习惯。幼儿在不适应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针对前面我们描述的几个典型现象,我们试从教育以及生理、心理诸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⒈生理因素。查看有关幼儿生理书籍,我们会发现,诱发幼儿玩弄性器官行为的生理因素就可能是幼儿会阴部局部的疾患,如湿疹、包茎、蛲虫病等引起会阴部发痒,而幼儿因此不由自主地去摩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习惯性动作;有时是由于穿紧身的内裤引起的。一旦发现玩弄“小鸡鸡”会产生舒服的感受,他就会养成习惯,特别是在睡不着的时候。
⒉心理因素。有部分孩子由于情绪紧张、忧虑导致幼儿采取不当行为来排解自己的焦虑;如:咬指甲癖等。有的儿童入园以后由于在集体当中,被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及家长多,感情得不到满足而采用其它的方式来代替以获得安全感,如:恋物癖。有的孩子社会适应有困难,而沉溺于在自己身上寻找刺激,从而形成不良习惯。如:拔毛癖、夹腿综合症。再如:由于幼儿偶尔一次的尿床后,成人的批评让其出现了心理负担、精神紧张,使得神经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的神经性尿频。
⒊家庭因素。幼儿午睡中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有很多都跟家长的育儿方法、态度有关,比如:家长在家逗弄幼儿,使得幼儿神经兴奋,不愿午睡,而家长图省事就会迁就幼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生活无规律。再如:当家长发现幼儿有对某种物品依恋时,为了让幼儿安静、尽快入睡,就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养成其恋物成癖的习惯。
⒋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幼儿睡房的光线、周围环境的声音、气味都会成为幼儿午睡的形成障碍。再如: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来自于教师,一种来自于同伴。教师在组织幼儿午睡时音量过高,反而起到负面作用。教师间的谈话、进食,刺激了幼儿的听觉中枢和嗅觉中枢,使得幼儿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同伴间由于入睡时间不同,有些入睡迟的幼儿常会为了排除寂寞,就会干扰别的幼儿,使得同伴不能安然入睡。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当教师了解了幼儿烦恼、困惑的原因后,在幼儿不午睡时,教师就不应该一味的强制幼儿入睡,而应该针对不同幼儿的情况,给予相对应的关注和措施,使得幼儿能够摆脱烦恼,愉快地入睡。
(一)环境创设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包括寝室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午睡的质量与寝室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联。从心理学上说,环境与人的心理有着暗示性的影响作用,这跟成人的感受是一样的。在午睡环节中,我们通过改善寝室的环境,能有利提高幼儿的午睡质量。
⒈室内光线要柔和。幼儿寝室的光线直接影响幼儿的入睡速度。午睡时我曾做过对比实验。观察发现,光线过强时幼儿普遍入睡较慢;即使同一幼儿,在靠近窗户的时候入睡较慢。记得刚开学时,我们午睡室的窗帘没有装好,孩子每天翻来覆去很难入睡;窗帘安装好后,小朋友在柔和的环境中睡得又香又甜。因此,我们要全面考虑幼儿的各种因素,为寝室配置合适的窗帘,以保证寝室的光线适宜。
⒉寝室空气要新鲜。新鲜的空气对于身体和脑部都有充沛的导向。寝室里的新鲜空气可以促进健康的血液循环,帮助食物消化得更完全。同时,新鲜的空气还能安抚神经让幼儿有更恬静和美好的睡眠。为保证寝室的空气质量,无论寒暑,应每天坚持定时通风。
⒊室内温度要适宜。幼儿的睡眠环境以温度25度左右为宜,温度较低或较高都不利于幼儿的睡眠,在管理幼儿午睡时尽量做到保证寝室的温度。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安装空调。天热时,进入寝室前半小时打就打开空调,确保幼儿一进入寝室就感到舒适。
⒋墙壁装饰要得当。很多班级寝室环境的布置表面看起来整齐、美观,有的甚至从图案到颜色都很花俏,虽然具有观赏性,但实用价值不高,并不适合装饰在寝室里。原因在于这种环境布置单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很少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现有发展水平,因而环境布置失去了其教育价值。相反,如果在布置寝室时,采用淡雅的色调,墙壁上稍作点缀(如贴上月亮、星星等),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朦胧神秘的童话王国里,反而容易给孩子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易于稳定孩子情绪。
(二)教师的教育渗透策略
⒈午睡前的教育渗透。
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却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过多的外界刺激会造成各种兴奋灶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出现兴奋灶的弱化。在午睡前,应避免开展过于兴奋的活动,因为孩子由兴奋转向安静需要一个缓解过程;进入寝室后,老师不要一味的大声提醒、斥责幼儿,过多的言语刺激,反而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紧张甚至再度兴奋,难以入睡。《纲要》指出:“幼儿的一日环节都是教育”。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将教育渗透在午睡环节中。
⑴情景式教育渗透。孩子喜欢模仿和情景游戏,在每次进入寝室前,老师可以有很多方式让幼儿安静进入午睡间,缓解之前的兴奋。如:猫妈妈(老师)请安静的小猫(幼儿)一起睡觉,看哪只小猫走路轻;小老鼠吃完东西要回洞里睡觉了,可不要惊醒小猫,我们轻轻地回到床上睡觉吧!
⑵语言教育渗透。在婴儿期,很多妈妈都会给宝宝唱摇篮曲,用低沉、温柔的声音对宝宝喃喃低语,目的是让宝宝在一种对妈妈声音的依赖中甜甜入梦。幼儿期,他们对于在睡觉时是否听到妈妈的声音已经没有什么依赖了。但是,研究表明,悠扬的音乐和低沉、温柔的声音是能舒缓人的大脑神经、放松身心,并且起到镇静作用的。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在孩子入睡前在床上欣赏配乐的文学作品,内容最好是情感性的、语言结构是舒缓形的。
⑶肢体语言的运用。很多教师在幼儿进入寝室后,为了“控制”吵闹的局面,会不厌其烦地大声提醒、呵斥幼儿:“你怎么还说啊?”、“安静安静,不许说话”、“再说,请你下床!”……过多的言语刺激,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紧张甚至再度兴奋,难以入睡,使得本来安静的幼儿也受到影响。而肢体语言在对幼儿的教育中,特别在安静的午睡管理中是很好的方式。
⒉幼儿午睡心理障碍的引导。
⑴幼儿在抚摸“小鸡鸡”后感到舒服,最初是一种无意的行为。教师在发现后,首先不能大声呵斥,避免给幼儿造成紧张情绪或激起更大的好奇。而是从健康、卫生的角度去询问和引导幼儿:“如果经常用手碰小便的地方,会把细菌带进你的身体,对你的身体不好,甚至会让你生病的。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总是想碰它,那么试试把手枕到头下,或放到被子外面;如果你总想去蹭它,那么请你平躺着睡;如果你的小短裤太紧,请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帮你换上宽松舒适的裤子;如果你小便的地方不舒服,请你立刻告诉老师或者爸爸妈妈,我们可以请医生帮你检查。”让幼儿在关爱和放松的状态中逐渐转移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
⑵有的孩子会因为憋尿睡不着,有的孩子会担心尿床老想起来小便,这都是因为心理的胆怯和紧张引起的。所以,老师最初在孩子尿床时不要一味的训斥、责骂,给孩子今后午睡时是否该入厕造成压力和负担,影响睡眠。我们可以对幼儿说:“孩子,如果你真的很急,随时小便都可以去,没关系,老师不会批评你的;别着急,你的身体没有问题,好好睡觉,等你睡着了,你就不会总要小便了;如果一时还睡不着,那你可以想想今天你觉得最快乐的事……”
⑶有的孩子有午睡恋物嗜好,这是因为,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后,被教师关注程度不及家长多,感情得不到满足而采用其它的方式来代替以获得安全感。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午睡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如,坐在他身边陪他入睡、轻声给他讲小故事、让他放开手中的物品,握着老师的手入睡等。
⑷有些所谓“精力过剩”的幼儿,确实会睡不着。如果我们不断地像警察一样巡视、监督、唠叨和责骂,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厌烦,甚至害怕午睡,不愿回幼儿园。面对特殊的孩子,我们要特殊对待。可以轻声的交谈,了解原因;可以给他一个“特别待遇”:先到外面看一会书或玩玩具,不过回来后,安静的闭上眼睛,尽量让自己睡觉。还要教育孩子,即使睡不着也不要影响同伴。
(三)家园合作的策略
幼儿的午睡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教育。离不开父母的照顾,也需要老师的关注。幼儿很多午睡中的行为习惯是需要家园互相了解、沟通和配合教育的。
⒈3-6岁的幼儿出于对身体的好奇,常有好奇的窥视欲望。在这个年龄阶段,教师和父母应该让玩具、游戏、运动和野外活动来充实他的生活,用亲子活动、同玩同乐的兴趣来转移他的自慰行为;应给幼儿穿清爽、透气、舒适的内衣裤。
⒉教师应和家长共同努力,保证幼儿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并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可以制作“睡眠须知”传单和家长共同学习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眠须知”传单可包括睡眠的意义,幼儿在家睡眠的注意事项,幼儿在园睡眠的注意事项和回执反馈等部分。
幼儿的午睡活动同样反应出教师长期以来对幼儿教育中的“保育”和“纪律”的认识。午睡的管理与其它活动一样,注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还有不可忽视的幼儿心理问题。这些,都值得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继续探索。
关键词:幼儿 午睡 心理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069-02
学前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着学前幼儿身体保健的重要性,特别是睡眠。从医学保健角度分析:幼儿睡眠时,身体各部位和脑及神经系统都在进行调节,氧和能量的消耗最少,利于恢复疲劳,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足够的睡眠,能使幼儿精神饱满,食欲旺盛,减少疾病,促进其全面发展。午睡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午睡休息好,能消除上午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带来的疲劳,还能保证下午活动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所以,午睡有益幼儿身心健康,更是对幼儿身心调节的一个重要保证。
常发现,有的教师更重视教学、游戏的活动,而忽略了生活环节教育,尤其是午睡的管理。“保护幼儿的生命”就应该从小做起,从午睡做起。可是在幼儿的午睡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教师,烦恼着幼儿。我们试着以午睡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为切入点,来探讨幼儿午睡中的教育与心理问题。
一、幼儿午睡中常出现的现象
现象(一):在幼儿入厕到进入寝室的过程中,常常会看到孩子们或是大声嬉笑,或是争着抢着第一个跑到寝室,完全不像要去午睡的样子,好像要去参加游戏活动。进入寝室后,大家依然便谈话边上床,没有停下的意思。老师不得大声提醒:“你怎么还说啊?”、“安静安静,不许说话”、“再说,请你下床!”……在之后的半个小时内,老师都是在不断地点名批评。
现象(二):在观察中,我们看到有些孩子抱着另一个小枕头舔着睡、把家里带来的小被子夹在大腿中睡、手指卷着别人的头发睡,一旦阻止,就睡不着、哭闹。
现象(三):其它孩子都睡着了,老师发现有一个小朋友在被子里动来动去,被子也随着孩子的动作有节奏地抖。老师轻轻掀开被子,只见孩子两手放在裤裆里搓弄“小鸡鸡”,脸都涨红了……
现象(四):寝室里不时传来小朋友窸窸窣窣的说话声、唱歌声、自言自语,还有模仿超人、打枪的声音,老师上前阻止。可一转身,声音又来了。
现象(五):“老师,我要尿尿”、“老师,我要拉大便”……经常有的孩子在午睡时,会去很多次厕所,甚至,睡不着觉就为了去这一趟厕所。是刚才没上吗?还是另有原因?
二、存在问题的因素
幼儿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身体发展、生活习性、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而幼儿园是幼儿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场所,集体生活往往使得幼儿改变了他们原先建立的生活习惯。幼儿在不适应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针对前面我们描述的几个典型现象,我们试从教育以及生理、心理诸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⒈生理因素。查看有关幼儿生理书籍,我们会发现,诱发幼儿玩弄性器官行为的生理因素就可能是幼儿会阴部局部的疾患,如湿疹、包茎、蛲虫病等引起会阴部发痒,而幼儿因此不由自主地去摩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习惯性动作;有时是由于穿紧身的内裤引起的。一旦发现玩弄“小鸡鸡”会产生舒服的感受,他就会养成习惯,特别是在睡不着的时候。
⒉心理因素。有部分孩子由于情绪紧张、忧虑导致幼儿采取不当行为来排解自己的焦虑;如:咬指甲癖等。有的儿童入园以后由于在集体当中,被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及家长多,感情得不到满足而采用其它的方式来代替以获得安全感,如:恋物癖。有的孩子社会适应有困难,而沉溺于在自己身上寻找刺激,从而形成不良习惯。如:拔毛癖、夹腿综合症。再如:由于幼儿偶尔一次的尿床后,成人的批评让其出现了心理负担、精神紧张,使得神经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的神经性尿频。
⒊家庭因素。幼儿午睡中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有很多都跟家长的育儿方法、态度有关,比如:家长在家逗弄幼儿,使得幼儿神经兴奋,不愿午睡,而家长图省事就会迁就幼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生活无规律。再如:当家长发现幼儿有对某种物品依恋时,为了让幼儿安静、尽快入睡,就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养成其恋物成癖的习惯。
⒋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幼儿睡房的光线、周围环境的声音、气味都会成为幼儿午睡的形成障碍。再如: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来自于教师,一种来自于同伴。教师在组织幼儿午睡时音量过高,反而起到负面作用。教师间的谈话、进食,刺激了幼儿的听觉中枢和嗅觉中枢,使得幼儿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同伴间由于入睡时间不同,有些入睡迟的幼儿常会为了排除寂寞,就会干扰别的幼儿,使得同伴不能安然入睡。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当教师了解了幼儿烦恼、困惑的原因后,在幼儿不午睡时,教师就不应该一味的强制幼儿入睡,而应该针对不同幼儿的情况,给予相对应的关注和措施,使得幼儿能够摆脱烦恼,愉快地入睡。
(一)环境创设的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包括寝室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午睡的质量与寝室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联。从心理学上说,环境与人的心理有着暗示性的影响作用,这跟成人的感受是一样的。在午睡环节中,我们通过改善寝室的环境,能有利提高幼儿的午睡质量。
⒈室内光线要柔和。幼儿寝室的光线直接影响幼儿的入睡速度。午睡时我曾做过对比实验。观察发现,光线过强时幼儿普遍入睡较慢;即使同一幼儿,在靠近窗户的时候入睡较慢。记得刚开学时,我们午睡室的窗帘没有装好,孩子每天翻来覆去很难入睡;窗帘安装好后,小朋友在柔和的环境中睡得又香又甜。因此,我们要全面考虑幼儿的各种因素,为寝室配置合适的窗帘,以保证寝室的光线适宜。
⒉寝室空气要新鲜。新鲜的空气对于身体和脑部都有充沛的导向。寝室里的新鲜空气可以促进健康的血液循环,帮助食物消化得更完全。同时,新鲜的空气还能安抚神经让幼儿有更恬静和美好的睡眠。为保证寝室的空气质量,无论寒暑,应每天坚持定时通风。
⒊室内温度要适宜。幼儿的睡眠环境以温度25度左右为宜,温度较低或较高都不利于幼儿的睡眠,在管理幼儿午睡时尽量做到保证寝室的温度。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安装空调。天热时,进入寝室前半小时打就打开空调,确保幼儿一进入寝室就感到舒适。
⒋墙壁装饰要得当。很多班级寝室环境的布置表面看起来整齐、美观,有的甚至从图案到颜色都很花俏,虽然具有观赏性,但实用价值不高,并不适合装饰在寝室里。原因在于这种环境布置单纯从教师的设想和愿望出发,很少考虑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现有发展水平,因而环境布置失去了其教育价值。相反,如果在布置寝室时,采用淡雅的色调,墙壁上稍作点缀(如贴上月亮、星星等),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朦胧神秘的童话王国里,反而容易给孩子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易于稳定孩子情绪。
(二)教师的教育渗透策略
⒈午睡前的教育渗透。
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却又十分稚嫩,尤其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过多的外界刺激会造成各种兴奋灶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出现兴奋灶的弱化。在午睡前,应避免开展过于兴奋的活动,因为孩子由兴奋转向安静需要一个缓解过程;进入寝室后,老师不要一味的大声提醒、斥责幼儿,过多的言语刺激,反而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紧张甚至再度兴奋,难以入睡。《纲要》指出:“幼儿的一日环节都是教育”。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将教育渗透在午睡环节中。
⑴情景式教育渗透。孩子喜欢模仿和情景游戏,在每次进入寝室前,老师可以有很多方式让幼儿安静进入午睡间,缓解之前的兴奋。如:猫妈妈(老师)请安静的小猫(幼儿)一起睡觉,看哪只小猫走路轻;小老鼠吃完东西要回洞里睡觉了,可不要惊醒小猫,我们轻轻地回到床上睡觉吧!
⑵语言教育渗透。在婴儿期,很多妈妈都会给宝宝唱摇篮曲,用低沉、温柔的声音对宝宝喃喃低语,目的是让宝宝在一种对妈妈声音的依赖中甜甜入梦。幼儿期,他们对于在睡觉时是否听到妈妈的声音已经没有什么依赖了。但是,研究表明,悠扬的音乐和低沉、温柔的声音是能舒缓人的大脑神经、放松身心,并且起到镇静作用的。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在孩子入睡前在床上欣赏配乐的文学作品,内容最好是情感性的、语言结构是舒缓形的。
⑶肢体语言的运用。很多教师在幼儿进入寝室后,为了“控制”吵闹的局面,会不厌其烦地大声提醒、呵斥幼儿:“你怎么还说啊?”、“安静安静,不许说话”、“再说,请你下床!”……过多的言语刺激,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反感、紧张甚至再度兴奋,难以入睡,使得本来安静的幼儿也受到影响。而肢体语言在对幼儿的教育中,特别在安静的午睡管理中是很好的方式。
⒉幼儿午睡心理障碍的引导。
⑴幼儿在抚摸“小鸡鸡”后感到舒服,最初是一种无意的行为。教师在发现后,首先不能大声呵斥,避免给幼儿造成紧张情绪或激起更大的好奇。而是从健康、卫生的角度去询问和引导幼儿:“如果经常用手碰小便的地方,会把细菌带进你的身体,对你的身体不好,甚至会让你生病的。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总是想碰它,那么试试把手枕到头下,或放到被子外面;如果你总想去蹭它,那么请你平躺着睡;如果你的小短裤太紧,请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帮你换上宽松舒适的裤子;如果你小便的地方不舒服,请你立刻告诉老师或者爸爸妈妈,我们可以请医生帮你检查。”让幼儿在关爱和放松的状态中逐渐转移注意,改掉不良的习惯。
⑵有的孩子会因为憋尿睡不着,有的孩子会担心尿床老想起来小便,这都是因为心理的胆怯和紧张引起的。所以,老师最初在孩子尿床时不要一味的训斥、责骂,给孩子今后午睡时是否该入厕造成压力和负担,影响睡眠。我们可以对幼儿说:“孩子,如果你真的很急,随时小便都可以去,没关系,老师不会批评你的;别着急,你的身体没有问题,好好睡觉,等你睡着了,你就不会总要小便了;如果一时还睡不着,那你可以想想今天你觉得最快乐的事……”
⑶有的孩子有午睡恋物嗜好,这是因为,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后,被教师关注程度不及家长多,感情得不到满足而采用其它的方式来代替以获得安全感。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午睡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如,坐在他身边陪他入睡、轻声给他讲小故事、让他放开手中的物品,握着老师的手入睡等。
⑷有些所谓“精力过剩”的幼儿,确实会睡不着。如果我们不断地像警察一样巡视、监督、唠叨和责骂,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厌烦,甚至害怕午睡,不愿回幼儿园。面对特殊的孩子,我们要特殊对待。可以轻声的交谈,了解原因;可以给他一个“特别待遇”:先到外面看一会书或玩玩具,不过回来后,安静的闭上眼睛,尽量让自己睡觉。还要教育孩子,即使睡不着也不要影响同伴。
(三)家园合作的策略
幼儿的午睡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教育。离不开父母的照顾,也需要老师的关注。幼儿很多午睡中的行为习惯是需要家园互相了解、沟通和配合教育的。
⒈3-6岁的幼儿出于对身体的好奇,常有好奇的窥视欲望。在这个年龄阶段,教师和父母应该让玩具、游戏、运动和野外活动来充实他的生活,用亲子活动、同玩同乐的兴趣来转移他的自慰行为;应给幼儿穿清爽、透气、舒适的内衣裤。
⒉教师应和家长共同努力,保证幼儿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并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可以制作“睡眠须知”传单和家长共同学习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眠须知”传单可包括睡眠的意义,幼儿在家睡眠的注意事项,幼儿在园睡眠的注意事项和回执反馈等部分。
幼儿的午睡活动同样反应出教师长期以来对幼儿教育中的“保育”和“纪律”的认识。午睡的管理与其它活动一样,注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还有不可忽视的幼儿心理问题。这些,都值得在今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