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部历史的根本观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要求和时代内涵,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保持和发展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关系重大、影响深远。
群众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会部历史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关于执政党与人民群众、杰出人物(英雄)与人民群众、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等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全部历史和指导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如何正确认识群众、正确对待群众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坚持认为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和相信人民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我党群众观的核心要求。坚持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是判断和检验执政党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标准。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将群众观视为中国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他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深刻把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时代内涵
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今时代已经全方位地进入信息网络化、利益差异化、社会结构多样化、社会成员流动化、风险加剧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群众在新时期的新诉求和新期盼,深刻把握其新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当今信息网络化时代具有新的时代内涵。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要经常通过网络倾听网民的呼声,与他们加强交流、沟通和对话,解决他们的利益诉求。因此,领导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能力,还表现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与群众沟通的能力以及解决群众关切问题的能力。
利益差异性时代是对当前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的一种新变化的客观定位。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我国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已出现新的分化、转换和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利益格局和新的社会阶层构成。鉴于现在群众之间的利益分化已经成为客观的现实,新时期的群众由于利益分化导致的诉求与以前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按照不同群众的不同诉求进行分类型的群众工作,是新时期群众观的显著特征。
交通、市场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资本与人员的快速流动使当今时代迈入了流动的现代性时代,导致社会从固体时代到液体时代的重大转型。由于移动速度加剧社会分层,资本在史无前例的程度上变成了超区域性的重要力量,人们占据主导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从定居到游牧的重大转型,只有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研究处于流动性时代的群众心理和群众行为,将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方式实施从权威到榜样的相应转换,才能使新时期群众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风险性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我国目前遇到的风险前所未有,既有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又有政治风险、社会管理风险;既有自然灾难带来的各种风险,又有决策失误等造成的人为风险。将风险时代的各种风险因素纳入群众观,才能在群众工作中具有应对各种风险的心理准备,对政治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运用、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价和风险评估,从而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以及生态权益。
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内涵创新群众工作
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内涵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创新是先导。理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先导,也是在群众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直接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牢固确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各级公务员的衣食父母的理念,才能将官本位的理念转变为民本位的理念,将领导干部是先知先觉者的理念转变为群众是最有智慧的老师的理念,将对领导负责的理念转变为对群众负责的理念,将讨好领导的理念转变为服务群众的理念,从而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群众前进,又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内涵创新群众工作,制度创新是关键。制度具有合法性、强制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与严谨性。对于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而言,制度既是最基本的保障方式,也是决定性因素,制度建设不仅可以将群众工作中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巩固下来,而且可以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制度保障。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向群众述职和述廉制度、群众评价制度,通过网络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制度、对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情况建立考核奖惩制度等等,都要在实践中加以坚持并不断地完善创新。
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内涵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是根本。必须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群众的期盼,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信息网络化、社会阶层结构多样化变化、社会成员流动性加速以及风险性加剧等等时代要求,切实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群众工作的创新性。要以包容的姿态让民意充分表达,以有力的举措让民怨有效化解,在群众工作中既要注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更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增强主动回应意识,以进一步汇聚民意、凝聚民力,积聚起更多、更强大的“正能量”,在群众与政府之间建立起及时的、建设性的良性互动的快捷通道,以党群关系和政群关系和谐推动社会和谐。
群众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会部历史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关于执政党与人民群众、杰出人物(英雄)与人民群众、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等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全部历史和指导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如何正确认识群众、正确对待群众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坚持认为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和相信人民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我党群众观的核心要求。坚持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是判断和检验执政党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标准。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将群众观视为中国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他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深刻把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时代内涵
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今时代已经全方位地进入信息网络化、利益差异化、社会结构多样化、社会成员流动化、风险加剧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群众在新时期的新诉求和新期盼,深刻把握其新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当今信息网络化时代具有新的时代内涵。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要经常通过网络倾听网民的呼声,与他们加强交流、沟通和对话,解决他们的利益诉求。因此,领导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能力,还表现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与群众沟通的能力以及解决群众关切问题的能力。
利益差异性时代是对当前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的一种新变化的客观定位。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我国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已出现新的分化、转换和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利益格局和新的社会阶层构成。鉴于现在群众之间的利益分化已经成为客观的现实,新时期的群众由于利益分化导致的诉求与以前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按照不同群众的不同诉求进行分类型的群众工作,是新时期群众观的显著特征。
交通、市场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资本与人员的快速流动使当今时代迈入了流动的现代性时代,导致社会从固体时代到液体时代的重大转型。由于移动速度加剧社会分层,资本在史无前例的程度上变成了超区域性的重要力量,人们占据主导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从定居到游牧的重大转型,只有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研究处于流动性时代的群众心理和群众行为,将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方式实施从权威到榜样的相应转换,才能使新时期群众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风险性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我国目前遇到的风险前所未有,既有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又有政治风险、社会管理风险;既有自然灾难带来的各种风险,又有决策失误等造成的人为风险。将风险时代的各种风险因素纳入群众观,才能在群众工作中具有应对各种风险的心理准备,对政治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运用、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价和风险评估,从而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以及生态权益。
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内涵创新群众工作
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内涵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创新是先导。理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先导,也是在群众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直接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牢固确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各级公务员的衣食父母的理念,才能将官本位的理念转变为民本位的理念,将领导干部是先知先觉者的理念转变为群众是最有智慧的老师的理念,将对领导负责的理念转变为对群众负责的理念,将讨好领导的理念转变为服务群众的理念,从而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群众前进,又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内涵创新群众工作,制度创新是关键。制度具有合法性、强制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与严谨性。对于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而言,制度既是最基本的保障方式,也是决定性因素,制度建设不仅可以将群众工作中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巩固下来,而且可以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制度保障。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向群众述职和述廉制度、群众评价制度,通过网络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制度、对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情况建立考核奖惩制度等等,都要在实践中加以坚持并不断地完善创新。
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内涵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是根本。必须根据时代的特点和群众的期盼,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信息网络化、社会阶层结构多样化变化、社会成员流动性加速以及风险性加剧等等时代要求,切实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群众工作的创新性。要以包容的姿态让民意充分表达,以有力的举措让民怨有效化解,在群众工作中既要注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更要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增强主动回应意识,以进一步汇聚民意、凝聚民力,积聚起更多、更强大的“正能量”,在群众与政府之间建立起及时的、建设性的良性互动的快捷通道,以党群关系和政群关系和谐推动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