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点
新一轮改革是从反腐败开始的,将反腐败作为这次改革的启动点是对的,因为改革要面对的是既得利益集团,不破掉这堵墙,改革无从谈起。在继续保持反腐势头的同时,要进一步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为权力设一个底线,保证这个底线的就是法治。
十八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半年多的时间了,但对三中全会之后的这场改革,现在其实大家脑子里是有很多困惑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在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最让人困惑的一个时期。现在说改了,可能人们脑子里的问号不是比原来更少了,而是比原来更多了,说改就是这么改了吗?这就是改革了吗?为此,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
究竟如何看待现在改革的进程
我们这次改革和上一轮改革真的不一样,上一轮改革是面对着改革之前三十年形成的一套旧体制。将我们过去体制简单概括为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不对的,这个旧体制的特征就是权力无所不在、权力控制一切,所以我把它称为总体性权力。那一轮改革只是首先从计划经济这个地方打开缺口。但这一轮改革不一样,面对两个东西,一个还是刚才所说的前三十年形成的旧体制,那个旧体制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当中并没有真正得到破除,或者说最核心的东西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破除,虽然从计划经济这一块上撕开了一个口子,但它最核心的全能性、总体性的权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触动。但如果它就是面对这个,和上一轮的改革没有什么差别,这一轮改革还面对一个东西,这就是新形成的弊端。
这个新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破除过去三十年旧体制过程中形成的,但和旧体制又不完全一样,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特征我把它称为权贵。这一轮改革面对这两个东西,概括来说它面对一个旧体制、一个新弊端。旧体制即总体性权力到现在依然在社会中顽强存在,又在这个过程中添加了市场经济,这个权力甚至比原来还强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格局,甚至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
在过去这十几年的时间,既得利益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在支配着这个社会。这个既得利益集团从过去十几二十年的情况当中来看,不想往前走,也不想往后退,就想停在这个地方不动,因为这样对它最有好处。为什么前些年提出“稳定压倒一切”,其实就是因为维持现状压倒一切。现在我们要面对的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不破掉这个没有办法往前走。
这场改革是以什么开始的?大家知道是以反腐败开始的。对这场反腐败大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实可以说这个反腐败,按照官方的预期远远没有达到。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将反腐败作为这次改革的启动点是对的,因为它面对的就是既得利益集团、权贵集团的这堵墙。现在不破掉这堵墙,别的无从谈起。
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反腐败已经起到的作用,我觉得反腐败有多重含义,从不同的含义来说,做一些恰如其分的判断很重要。反腐败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看进展:首先就解决腐败问题本身来说,应当承认运动式反腐的作用是有限的,靠这个想解决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但是,又必须要靠反腐败来破局,震慑的作用是明显的,可以为建立有关的制度创造条件,比如说官员财产申报。第二,从为改革破局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反腐败现在已经搅动了过去僵局的一潭死水。原来权贵之间的利益均衡,现在已经开始被打破,僵局开始出现松动,原来做不了的事情现在有了做的可能性。第三,这场反腐败除了启动改革、解决腐败问题,还有就是破除权贵的垄断。现在这场反腐败也具有为破除权贵垄断破局的含义。第四,执政者肯定有一个期望,期望反腐能够起到凝聚民心、强化政权基础的作用,所以一直说不反腐就会亡党亡国。
从种种因素来看,我觉得这个反腐败,在继续保持势头的情况下得经历一个转变了,这样才能使反腐败真正起到为改革破局的作用。这个转变就是由现在的反腐败转向弊政的系统清理。清理弊政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为权力设一个底线,一定要让官员知道什么东西不能做,一定要让官员对底线有所畏惧,不能非法的侵犯民众最基本的权利、不能掠夺民众的财产,一定要有底线,保证这个底线的就是法治。十八届四中全会马上要召开,四中全会的主题就是法治建设。如果这样的话,说不定社会能以平稳的方式走出一条好的路子,这个社会就有往前走的通道了。同时,我们社会的力量也在发育,人们应当努力朝这个方向推,不是说仅仅是愿望,而是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这样的责任。
改革的前景和空间
这其实也是大家内心的心结,也是大家对改革不信任的重要原因。这次改革和前几次大张旗鼓的讲改革不一样了,首先就可以看到对这场改革,整个社会老实说缺乏高度的共识。对改革,可以说现在没有高度的共识,要说有共识,顶多就是一条,大家都对现状不满,应当改变这个现状。但再往下,这个共识很少了,而且人们对改革可以说抱有一种很深的不信任和疑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它们会改吗?医生会给自己做手术吗?我觉得这是现在整个中国社会最大的心结。
我们不要笼统的就认为医生不会给自己做手术,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看得更灵活一些。也就是说变革的可能性应当说是有的。我认为,尽管社会力量在生长,但客观说,到目前为止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最主要力量还是权势者。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的演变。权势者通过什么因素来影响社会进程的呢?八十年代是一种理念,那个时候的一代领导人,社会中有影响力、权势的这些人,当时有一个朝向现代化的理念,这样一种理念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八十年代社会的变革。但从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这二十年,这个社会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个德性?实际上这二十年也是权势者在影响这个社会,但这二十年它影响这个社会的最主要是权势者的贪婪。
但我觉得这一段也结束了,不是说它不会贪婪,但它会有比贪婪分量更重要的东西在影响着未来,这就是他们的恐惧感,就是他们的不安全感。原来权贵抱团的那段时间,虽然他们也会有不安全感,但是主要是来自外部,所以为什么要维稳,就是因为有不安全感。那时候至少内部是抱团的,你关照我、我也不妨碍你,大家共同维护既得利益。可是这一年多的时间,客观来说,反腐也好,改革也好,将这些东西打破了。说得更现实一些,现在权势本身处于很强的不安全的感觉,它有一个很强的不安全感。 这个不安全感将来怎么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将是影响着中国未来社会变化和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就看中国的权势者有没有一点层次、有没有一点出息了。假如说有的话,也说不定可能往另外一个方面想,各方做一点妥协,最后商量出一个规则来,用这个规则来保护整个社会,包括他们自己的安全感。假如是这样,我觉得是社会变革的现实契机,今后中国法治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是真正的法治。
更高的立意推进下一步的改革
这场改革缺乏高度的共识,其实还不仅仅是如此,这场改革老实说条件不是很好,刚才说缺少整个社会的共识,也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就是既得利益集团。这次改革的体制目标很模糊,这和上一场改革不一样。上一轮改革虽然也是跌跌撞撞走过来,而且不同程度有不同的提法,但是人们内心有一个东西是比较明确的,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但这一轮改革要建立什么样的体制,很模糊的。体制目标很模糊的,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明确的体制目标,就很难凝聚动力。在这场改革中如何形成新的机制,保证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八年前的一篇文章当时讲了四点:第一,需要一种对改革进行综合协调的高层次的机构,现在这次解决了问题,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加强公众对改革的参与;第三,适时地转变改革推进的策略;第四,形成改革措施实施过程中的反扭曲机制。
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挑战还没有真正到来。这几年我们都在讲既得利益集团是这次改革最大的阻力。但在改革的启动上,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力也不能过分夸大。这次上面启动改革的策略是对的,就是先打两个耳光过去,先打得它晕头转向再说。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真正的挑战是在什么时候呢?我想就是在将来,是在改革启动之后,它很可能真的不反这个改革了,它说不定要求改革要求的比我们还积极了,因为它看到机会了,它可以将改革的口号和措施接过去,然后变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甚至像上一轮改革最后那一段时间,将改革变为掠夺社会财富和民众财富的过程,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事可就麻烦了。
上一轮改革最后出现问题就是出现在这里,这一轮改革将来如果再出现问题,我觉得还是在这里。在这个情况下建立新机制,保证改革顺利进行,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机制最重要就是两点:一个是透明,一个是民众的参与。透明不用多说了,在一个利益的时代没有民众的参与,改革要想不出问题很难。这一轮改革中能不能建立机制,保证民众的参与,保证老百姓在改革中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决定改革的成败。
采写:张天潘
编辑:程新友 [email protected]
论点
新一轮改革是从反腐败开始的,将反腐败作为这次改革的启动点是对的,因为改革要面对的是既得利益集团,不破掉这堵墙,改革无从谈起。在继续保持反腐势头的同时,要进一步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为权力设一个底线,保证这个底线的就是法治。
十八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半年多的时间了,但对三中全会之后的这场改革,现在其实大家脑子里是有很多困惑的。从某种意义来说,现在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最让人困惑的一个时期。现在说改了,可能人们脑子里的问号不是比原来更少了,而是比原来更多了,说改就是这么改了吗?这就是改革了吗?为此,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
究竟如何看待现在改革的进程
我们这次改革和上一轮改革真的不一样,上一轮改革是面对着改革之前三十年形成的一套旧体制。将我们过去体制简单概括为计划经济体制,这是不对的,这个旧体制的特征就是权力无所不在、权力控制一切,所以我把它称为总体性权力。那一轮改革只是首先从计划经济这个地方打开缺口。但这一轮改革不一样,面对两个东西,一个还是刚才所说的前三十年形成的旧体制,那个旧体制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当中并没有真正得到破除,或者说最核心的东西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破除,虽然从计划经济这一块上撕开了一个口子,但它最核心的全能性、总体性的权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触动。但如果它就是面对这个,和上一轮的改革没有什么差别,这一轮改革还面对一个东西,这就是新形成的弊端。
这个新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破除过去三十年旧体制过程中形成的,但和旧体制又不完全一样,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特征我把它称为权贵。这一轮改革面对这两个东西,概括来说它面对一个旧体制、一个新弊端。旧体制即总体性权力到现在依然在社会中顽强存在,又在这个过程中添加了市场经济,这个权力甚至比原来还强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格局,甚至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
在过去这十几年的时间,既得利益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在支配着这个社会。这个既得利益集团从过去十几二十年的情况当中来看,不想往前走,也不想往后退,就想停在这个地方不动,因为这样对它最有好处。为什么前些年提出“稳定压倒一切”,其实就是因为维持现状压倒一切。现在我们要面对的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不破掉这个没有办法往前走。
这场改革是以什么开始的?大家知道是以反腐败开始的。对这场反腐败大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实可以说这个反腐败,按照官方的预期远远没有达到。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将反腐败作为这次改革的启动点是对的,因为它面对的就是既得利益集团、权贵集团的这堵墙。现在不破掉这堵墙,别的无从谈起。
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反腐败已经起到的作用,我觉得反腐败有多重含义,从不同的含义来说,做一些恰如其分的判断很重要。反腐败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看进展:首先就解决腐败问题本身来说,应当承认运动式反腐的作用是有限的,靠这个想解决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但是,又必须要靠反腐败来破局,震慑的作用是明显的,可以为建立有关的制度创造条件,比如说官员财产申报。第二,从为改革破局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反腐败现在已经搅动了过去僵局的一潭死水。原来权贵之间的利益均衡,现在已经开始被打破,僵局开始出现松动,原来做不了的事情现在有了做的可能性。第三,这场反腐败除了启动改革、解决腐败问题,还有就是破除权贵的垄断。现在这场反腐败也具有为破除权贵垄断破局的含义。第四,执政者肯定有一个期望,期望反腐能够起到凝聚民心、强化政权基础的作用,所以一直说不反腐就会亡党亡国。
从种种因素来看,我觉得这个反腐败,在继续保持势头的情况下得经历一个转变了,这样才能使反腐败真正起到为改革破局的作用。这个转变就是由现在的反腐败转向弊政的系统清理。清理弊政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为权力设一个底线,一定要让官员知道什么东西不能做,一定要让官员对底线有所畏惧,不能非法的侵犯民众最基本的权利、不能掠夺民众的财产,一定要有底线,保证这个底线的就是法治。十八届四中全会马上要召开,四中全会的主题就是法治建设。如果这样的话,说不定社会能以平稳的方式走出一条好的路子,这个社会就有往前走的通道了。同时,我们社会的力量也在发育,人们应当努力朝这个方向推,不是说仅仅是愿望,而是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这样的责任。
改革的前景和空间
这其实也是大家内心的心结,也是大家对改革不信任的重要原因。这次改革和前几次大张旗鼓的讲改革不一样了,首先就可以看到对这场改革,整个社会老实说缺乏高度的共识。对改革,可以说现在没有高度的共识,要说有共识,顶多就是一条,大家都对现状不满,应当改变这个现状。但再往下,这个共识很少了,而且人们对改革可以说抱有一种很深的不信任和疑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它们会改吗?医生会给自己做手术吗?我觉得这是现在整个中国社会最大的心结。
我们不要笼统的就认为医生不会给自己做手术,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看得更灵活一些。也就是说变革的可能性应当说是有的。我认为,尽管社会力量在生长,但客观说,到目前为止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最主要力量还是权势者。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的演变。权势者通过什么因素来影响社会进程的呢?八十年代是一种理念,那个时候的一代领导人,社会中有影响力、权势的这些人,当时有一个朝向现代化的理念,这样一种理念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八十年代社会的变革。但从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这二十年,这个社会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个德性?实际上这二十年也是权势者在影响这个社会,但这二十年它影响这个社会的最主要是权势者的贪婪。
但我觉得这一段也结束了,不是说它不会贪婪,但它会有比贪婪分量更重要的东西在影响着未来,这就是他们的恐惧感,就是他们的不安全感。原来权贵抱团的那段时间,虽然他们也会有不安全感,但是主要是来自外部,所以为什么要维稳,就是因为有不安全感。那时候至少内部是抱团的,你关照我、我也不妨碍你,大家共同维护既得利益。可是这一年多的时间,客观来说,反腐也好,改革也好,将这些东西打破了。说得更现实一些,现在权势本身处于很强的不安全的感觉,它有一个很强的不安全感。 这个不安全感将来怎么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将是影响着中国未来社会变化和社会走向的重要因素。就看中国的权势者有没有一点层次、有没有一点出息了。假如说有的话,也说不定可能往另外一个方面想,各方做一点妥协,最后商量出一个规则来,用这个规则来保护整个社会,包括他们自己的安全感。假如是这样,我觉得是社会变革的现实契机,今后中国法治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是真正的法治。
更高的立意推进下一步的改革
这场改革缺乏高度的共识,其实还不仅仅是如此,这场改革老实说条件不是很好,刚才说缺少整个社会的共识,也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就是既得利益集团。这次改革的体制目标很模糊,这和上一场改革不一样。上一轮改革虽然也是跌跌撞撞走过来,而且不同程度有不同的提法,但是人们内心有一个东西是比较明确的,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但这一轮改革要建立什么样的体制,很模糊的。体制目标很模糊的,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明确的体制目标,就很难凝聚动力。在这场改革中如何形成新的机制,保证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八年前的一篇文章当时讲了四点:第一,需要一种对改革进行综合协调的高层次的机构,现在这次解决了问题,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加强公众对改革的参与;第三,适时地转变改革推进的策略;第四,形成改革措施实施过程中的反扭曲机制。
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挑战还没有真正到来。这几年我们都在讲既得利益集团是这次改革最大的阻力。但在改革的启动上,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力也不能过分夸大。这次上面启动改革的策略是对的,就是先打两个耳光过去,先打得它晕头转向再说。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真正的挑战是在什么时候呢?我想就是在将来,是在改革启动之后,它很可能真的不反这个改革了,它说不定要求改革要求的比我们还积极了,因为它看到机会了,它可以将改革的口号和措施接过去,然后变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甚至像上一轮改革最后那一段时间,将改革变为掠夺社会财富和民众财富的过程,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事可就麻烦了。
上一轮改革最后出现问题就是出现在这里,这一轮改革将来如果再出现问题,我觉得还是在这里。在这个情况下建立新机制,保证改革顺利进行,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机制最重要就是两点:一个是透明,一个是民众的参与。透明不用多说了,在一个利益的时代没有民众的参与,改革要想不出问题很难。这一轮改革中能不能建立机制,保证民众的参与,保证老百姓在改革中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决定改革的成败。
采写:张天潘
编辑:程新友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