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发起的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工作中的三大举措。对于广大中小学来说,这是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为了促进这三大举措由上而下的贯彻落实,徐州市教育局以“项目引领 特色发展 文化育人”为基本方针,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特点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发展规划。
【关键词】人文本位;多元课程;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40-03
【作者简介】刘勇,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基教处(江苏徐州,221009)课程改革项目工作负责人,教研员,高级教师。
一、引言
由省教育厅、财政厅发起的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等课程建设项目,犹如一股清冽的甘泉,浸润着学校文化那片干涸的土地,又如同和煦的春雨阳光,滋育了莘莘学子的心灵。几年来,市教育局和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多管齐下,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有效地助推了项目学校课程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双提升。
1.构建项目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
我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是一项长期工作,而且要求高、专业性强,对很多学校来说非常陌生,缺乏了解和研究。于是我们就提出要自上而下地建立项目建设的工作机制:构建市、县(区)、校的管理团队,制定相关工作制度。这种工作机制的核心就是“专人负责,专门研究,专项指导”。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一支较稳定的专人负责队伍,由各地教育局基教部门为主,整合了教科研部门的力量,定期开展培训研讨活动,共同携手,联合工作。
2.广泛培育,形成项目发展梯队。
市教育局经常会同地方教育部门的项目负责人深入一线学校进行调研,从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去发现、挖掘有特色、有亮点的项目线索,并努力帮助学校去打造、提炼,形成独具个性,富有竞争力的特色项目。在项目选拔上引入竞争机制,每年每个县(市)区只允许选报一个项目参加市级申报,在高达50%以上的淘汰率面前,迫使各地要更加努力地精选项目,提高项目设计的质量,确保申报的成功。同时,我们将在市级申报中落选的项目纳入下一年的培育项目,形成项目发展梯队,组织他们参加项目学校的研讨活动,帮助他们完善方案设计,提高项目的竞争力,第二年再参加申报。我们有些省级立项的项目就经历过两年甚至三年的曲折磨炼。
3.加强培训指导,提高项目方案设计水平。
要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不仅要选择好的项目,更要提高项目的设计能力和水平。目前一线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程建设和项目设计的认识处于盲区,知之者甚少,因此造成有好项目也设计不出来的状况。我们就经常组织项目学校和项目培育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方面专题培训活动,帮助他们了解课程建设的理论,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范格式,手把手地指导学校对原有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并要求学校聘请专家开展项目论证,进行模拟答辩。这样一来,各校的实施方案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措施更详细,对规范项目学校的实施过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几年我市申报的项目在省答辩评选中无一落选,通过率达100%。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认识和设计能力也有了质的提高。他们说,过去他们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很肤浅,总以为那是上面领导部门的事情,离学校和老师很遥远,对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心里没底,不知道该怎样去做。现在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依靠课程建设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才能改变学校面貌,才能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办学的品位。就像省厅马斌处长说的,要用项目来引领学校的发展。
4.加强巡视检查,督促项目学校的工作进程。
课程项目建设工作虽然得到各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对项目学校的工作进行帮扶、指导,但项目学校的建设能力参差不齐,建设效果也千差万别。市教育局每学期开学时都召开课程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对省、市级课程项目建设学校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在对各县市区地方政府和教育局进行综合督导和专项巡查工作时,也专门组织人员对项目学校巡访、调研,督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协调建设中出现的矛盾。每年市教育局都要专门组织项目建设“校校行”活动,逐一进行展示、督查,同时每次“校校行”活动时都设置一个专题进行研讨,如“如何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开发与项目建设”、“本校课程项目建设工作汇报”、“课堂教学改革观摩”、“我的感受和建议(互动)”等。在每年省视导组的检查评比活动中,小学组对优秀等第的争夺尤为激烈,许多项目建设水平差距细微,难分伯仲,获得多省专家的高度赞许。
5.典型引路,彰显人本导向。
市教育局每学期都要责成项目学校汇报建设情况,写出书面总结,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发现典型。市教育局每年都要在项目建设的典型学校召开两次全市课程建设工作现场会,介绍推广他们的经验措施。在这些经验和成果里,我们特别看重项目建设对师生发展的导向作用,反复强调项目主要元素的建设都要凸显“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原则。课程开发要着眼全体学生,彰显教学方式的变革;场馆设施建设要体现综合性,满足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文化环境的营造要反映学校的文化核心理念,要体现互动性和多元化,坚决反对建设陈列室、展览室,主张展览内容要由室内迁到室外,贴近学生,服务学生。这些规定和要求对其他项目学校与培育学校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对全市各类课程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
二、小学:重构理念,文化多元,特色发展
我们在培育项目上一方面注意引导学校拓展视野,挖掘学校底蕴,丰富文化内涵,开发出更多具有地方化、民族化、校本化、个性化特征的优秀项目。另一方面指导学校梳理整合学校文化碎片,重构学校办学理念,用办学理念作为贯穿学校文化的主线和灵魂,使学校文化成为一个整体。同时注意指导学校将其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单一活动项目与学校的其他活动整合起来,形成体系,扩大覆盖面,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几年来,我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省级立项项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带动了一批学校快速发展。 徐州市祥和小学2015年以《“祥和”特色文化》成功申报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学校进一步凝练了办学理念,形成了以“祥以至善,和而不同”为核心的“祥和”文化。核心理念:祥以至善,和而不同。校风:上善若水。教风:长善救失。学风:博学笃行。学校围绕办学理念系统,全面开发国学教育元素,建立学校“祥和”文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四项教育”,给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校把优秀的经典诗文编成教材《国学经典读本》,学生人手一册。教材中编入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诗经》以及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文。每学期每个年级都会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诵读内容制定诵读计划。每天早晨学生来到学校会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中午有不少于2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为了切实关注学生的诵读和阅读质量,我们每周每班都会利用校本课时间给学生解读经典诗句。每周每班还会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
学校还举办了“和悦”书香节,“和润”科技节,“和乐”体育节,“和美”艺术节等以“和”为主题的节庆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祥和小学的“祥和特色文化”项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已成为鼓楼区小学教育的一个特色“窗口”,在当地很有影响力。
三、初中:以生为本,学科引领,变革方式,提升质量
“薄弱初中”环节如何突破?我们确立了自己的突破思路:以生为本,学科引领,改善环境,开发课程,变革方式。“以生为本”即强调项目建设要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全面发展为质量提升的根本宗旨,兼顾学科教学成绩。“学科引领”是指选择一门或与之相关的两三门学科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学科相继发展。“改善环境”是指通过建设学科教学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设施,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更有利的学习环境。“开发课程”是指围绕学科开发一些辅助、配套的学习课程,用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挖掘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变革方式”是指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适合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这其中“改善环境、开发课程和变革方式”是我们指导学校项目建设的重点工作。
贾庄中学是贾汪区紫庄镇西南部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2013年8月学校以“五彩语文”成功申报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课程建设项目。学校力图借助“五彩语文”,致力于培育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潜能,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感悟社会与自然,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用高品位的“五彩语文”,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学校在语文课程物形文化的设计上力求做到多元化、系列化、具象化。在教学楼的每层走廊都开辟了中外文学长廊,悬挂名著介绍与导读标牌,张贴名人读书方法摘录,引导学生摘录名言警句并在专栏分享,以此达到让每面墙都浸润着书香,让每面墙都蕴含育人功能。在各年级的每个教室里都设置了书柜,书柜的里面整齐地放着中学生必读和推荐书籍,书柜上方摆放着小组伙伴们领养的绿色植物……学校同时实施图书漂流计划,倡导好书共分享。在教学中心区倾力打造了以“经典名著”和“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百米文化墙,即名著赏析墙、节日文化墙、文学采风喷泉景区……。学校建成了一个激情表达红色演播厅;两个网络电子阅览书吧(名著阅读紫色积淀园),一个生态体验绿色实践场,一个创意写作蓝色梦想馆,班班配置了多媒体可以进行影视欣赏;建成了一个语文名师工作室。
四、高中:素质为本,丰富课程,变革方式,辐射引领。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中学校在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是硬件建设华而不实,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二是课程开发领域狭窄,覆盖面小。三是所有课程的教学方式传统,高考指向过强,学生的能力素养得不到培养和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指导学校建设项目过程中明确提出了能力素质导向,即学科基地的所有建设都应围绕“服务学生学习实践,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场馆和环境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都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全面发展。
新沂市第一中学“生态环保课程基地”2012年通过江苏省审批立项,2013年12月通过省验收。生态环保课程基地是一个通过“生态环保展室、生态植物园、学科体验室和教师发展中心”等的建设,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彰显学校“生态教育”特色的项目。其核心是加强与生态环保有关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模型建构,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形象体验和直观理解,同时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学校课程基地意在“以课程基地加快学校特色发展、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创新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长、推动队伍建设”之功效。
学校以“环境保护”核心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徐州市“学讲计划”的开展,逐渐探索出“生态课堂”模式。它以课堂教学为着落点,用生态的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来学习和交流知识。它倡导师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利于调动自身一切潜能的氛围中,不断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自我,整体提升课堂效益与生命质量。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常态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基地下课堂教学模式。
该项目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充分落实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课堂教学呈现出四大变化:让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伴而行,让教学空间由室内走向室外,让教学内容富有生活味,让教学手段向数字化转变。
【关键词】人文本位;多元课程;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40-03
【作者简介】刘勇,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基教处(江苏徐州,221009)课程改革项目工作负责人,教研员,高级教师。
一、引言
由省教育厅、财政厅发起的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等课程建设项目,犹如一股清冽的甘泉,浸润着学校文化那片干涸的土地,又如同和煦的春雨阳光,滋育了莘莘学子的心灵。几年来,市教育局和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多管齐下,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有效地助推了项目学校课程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双提升。
1.构建项目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
我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是一项长期工作,而且要求高、专业性强,对很多学校来说非常陌生,缺乏了解和研究。于是我们就提出要自上而下地建立项目建设的工作机制:构建市、县(区)、校的管理团队,制定相关工作制度。这种工作机制的核心就是“专人负责,专门研究,专项指导”。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一支较稳定的专人负责队伍,由各地教育局基教部门为主,整合了教科研部门的力量,定期开展培训研讨活动,共同携手,联合工作。
2.广泛培育,形成项目发展梯队。
市教育局经常会同地方教育部门的项目负责人深入一线学校进行调研,从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去发现、挖掘有特色、有亮点的项目线索,并努力帮助学校去打造、提炼,形成独具个性,富有竞争力的特色项目。在项目选拔上引入竞争机制,每年每个县(市)区只允许选报一个项目参加市级申报,在高达50%以上的淘汰率面前,迫使各地要更加努力地精选项目,提高项目设计的质量,确保申报的成功。同时,我们将在市级申报中落选的项目纳入下一年的培育项目,形成项目发展梯队,组织他们参加项目学校的研讨活动,帮助他们完善方案设计,提高项目的竞争力,第二年再参加申报。我们有些省级立项的项目就经历过两年甚至三年的曲折磨炼。
3.加强培训指导,提高项目方案设计水平。
要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不仅要选择好的项目,更要提高项目的设计能力和水平。目前一线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程建设和项目设计的认识处于盲区,知之者甚少,因此造成有好项目也设计不出来的状况。我们就经常组织项目学校和项目培育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方面专题培训活动,帮助他们了解课程建设的理论,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范格式,手把手地指导学校对原有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并要求学校聘请专家开展项目论证,进行模拟答辩。这样一来,各校的实施方案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措施更详细,对规范项目学校的实施过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几年我市申报的项目在省答辩评选中无一落选,通过率达100%。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认识和设计能力也有了质的提高。他们说,过去他们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很肤浅,总以为那是上面领导部门的事情,离学校和老师很遥远,对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心里没底,不知道该怎样去做。现在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依靠课程建设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才能改变学校面貌,才能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办学的品位。就像省厅马斌处长说的,要用项目来引领学校的发展。
4.加强巡视检查,督促项目学校的工作进程。
课程项目建设工作虽然得到各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对项目学校的工作进行帮扶、指导,但项目学校的建设能力参差不齐,建设效果也千差万别。市教育局每学期开学时都召开课程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对省、市级课程项目建设学校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在对各县市区地方政府和教育局进行综合督导和专项巡查工作时,也专门组织人员对项目学校巡访、调研,督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协调建设中出现的矛盾。每年市教育局都要专门组织项目建设“校校行”活动,逐一进行展示、督查,同时每次“校校行”活动时都设置一个专题进行研讨,如“如何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开发与项目建设”、“本校课程项目建设工作汇报”、“课堂教学改革观摩”、“我的感受和建议(互动)”等。在每年省视导组的检查评比活动中,小学组对优秀等第的争夺尤为激烈,许多项目建设水平差距细微,难分伯仲,获得多省专家的高度赞许。
5.典型引路,彰显人本导向。
市教育局每学期都要责成项目学校汇报建设情况,写出书面总结,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发现典型。市教育局每年都要在项目建设的典型学校召开两次全市课程建设工作现场会,介绍推广他们的经验措施。在这些经验和成果里,我们特别看重项目建设对师生发展的导向作用,反复强调项目主要元素的建设都要凸显“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原则。课程开发要着眼全体学生,彰显教学方式的变革;场馆设施建设要体现综合性,满足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文化环境的营造要反映学校的文化核心理念,要体现互动性和多元化,坚决反对建设陈列室、展览室,主张展览内容要由室内迁到室外,贴近学生,服务学生。这些规定和要求对其他项目学校与培育学校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对全市各类课程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
二、小学:重构理念,文化多元,特色发展
我们在培育项目上一方面注意引导学校拓展视野,挖掘学校底蕴,丰富文化内涵,开发出更多具有地方化、民族化、校本化、个性化特征的优秀项目。另一方面指导学校梳理整合学校文化碎片,重构学校办学理念,用办学理念作为贯穿学校文化的主线和灵魂,使学校文化成为一个整体。同时注意指导学校将其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单一活动项目与学校的其他活动整合起来,形成体系,扩大覆盖面,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几年来,我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省级立项项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带动了一批学校快速发展。 徐州市祥和小学2015年以《“祥和”特色文化》成功申报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学校进一步凝练了办学理念,形成了以“祥以至善,和而不同”为核心的“祥和”文化。核心理念:祥以至善,和而不同。校风:上善若水。教风:长善救失。学风:博学笃行。学校围绕办学理念系统,全面开发国学教育元素,建立学校“祥和”文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四项教育”,给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校把优秀的经典诗文编成教材《国学经典读本》,学生人手一册。教材中编入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诗经》以及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文。每学期每个年级都会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诵读内容制定诵读计划。每天早晨学生来到学校会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中午有不少于2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为了切实关注学生的诵读和阅读质量,我们每周每班都会利用校本课时间给学生解读经典诗句。每周每班还会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
学校还举办了“和悦”书香节,“和润”科技节,“和乐”体育节,“和美”艺术节等以“和”为主题的节庆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祥和小学的“祥和特色文化”项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已成为鼓楼区小学教育的一个特色“窗口”,在当地很有影响力。
三、初中:以生为本,学科引领,变革方式,提升质量
“薄弱初中”环节如何突破?我们确立了自己的突破思路:以生为本,学科引领,改善环境,开发课程,变革方式。“以生为本”即强调项目建设要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全面发展为质量提升的根本宗旨,兼顾学科教学成绩。“学科引领”是指选择一门或与之相关的两三门学科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学科相继发展。“改善环境”是指通过建设学科教学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设施,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更有利的学习环境。“开发课程”是指围绕学科开发一些辅助、配套的学习课程,用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挖掘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变革方式”是指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适合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这其中“改善环境、开发课程和变革方式”是我们指导学校项目建设的重点工作。
贾庄中学是贾汪区紫庄镇西南部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2013年8月学校以“五彩语文”成功申报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课程建设项目。学校力图借助“五彩语文”,致力于培育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潜能,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感悟社会与自然,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用高品位的“五彩语文”,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学校在语文课程物形文化的设计上力求做到多元化、系列化、具象化。在教学楼的每层走廊都开辟了中外文学长廊,悬挂名著介绍与导读标牌,张贴名人读书方法摘录,引导学生摘录名言警句并在专栏分享,以此达到让每面墙都浸润着书香,让每面墙都蕴含育人功能。在各年级的每个教室里都设置了书柜,书柜的里面整齐地放着中学生必读和推荐书籍,书柜上方摆放着小组伙伴们领养的绿色植物……学校同时实施图书漂流计划,倡导好书共分享。在教学中心区倾力打造了以“经典名著”和“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百米文化墙,即名著赏析墙、节日文化墙、文学采风喷泉景区……。学校建成了一个激情表达红色演播厅;两个网络电子阅览书吧(名著阅读紫色积淀园),一个生态体验绿色实践场,一个创意写作蓝色梦想馆,班班配置了多媒体可以进行影视欣赏;建成了一个语文名师工作室。
四、高中:素质为本,丰富课程,变革方式,辐射引领。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中学校在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是硬件建设华而不实,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二是课程开发领域狭窄,覆盖面小。三是所有课程的教学方式传统,高考指向过强,学生的能力素养得不到培养和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指导学校建设项目过程中明确提出了能力素质导向,即学科基地的所有建设都应围绕“服务学生学习实践,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场馆和环境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都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全面发展。
新沂市第一中学“生态环保课程基地”2012年通过江苏省审批立项,2013年12月通过省验收。生态环保课程基地是一个通过“生态环保展室、生态植物园、学科体验室和教师发展中心”等的建设,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彰显学校“生态教育”特色的项目。其核心是加强与生态环保有关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模型建构,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形象体验和直观理解,同时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学校课程基地意在“以课程基地加快学校特色发展、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创新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长、推动队伍建设”之功效。
学校以“环境保护”核心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徐州市“学讲计划”的开展,逐渐探索出“生态课堂”模式。它以课堂教学为着落点,用生态的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来学习和交流知识。它倡导师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利于调动自身一切潜能的氛围中,不断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自我,整体提升课堂效益与生命质量。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常态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基地下课堂教学模式。
该项目的建立,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充分落实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课堂教学呈现出四大变化:让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伴而行,让教学空间由室内走向室外,让教学内容富有生活味,让教学手段向数字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