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做到及时、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从而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数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培养 自主 探索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着这一教学理念,我从数学活动这一角度,谈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 开展“辩论会”活动,激发学生探索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辩论会引入课堂,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三个常见的物体,如一元硬币、透明胶带、茶叶罐,然后让学生明确什么叫圆的周长。当有学生提到圆周率时,我问:“一元硬币的周长︰直径、胶带的周长︰直径、茶叶罐底面周长︰直径这三者的比值一样吗?”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比值一样,有的认为比值不一样,开始了争论,我适时组织辩论会。正方认为:“周长不一样长,大小不一样,比值不一样。”反方认为:“不管周长有多长,周长和它直径的比值应是一样的。”各方学生相互补充,都想说服对方,这时有学生提议用事实说服对方。于是,双方学生开始了测——算——比,小组合作后学生得出了答案,虽然有一定的误差,当我用电脑出示祖冲之的事迹后,学生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感。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即3.1415926……这种辩论活动,学生经历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都在积极自主探索得到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经历体验和探索等丰富的数学活动。
二、开展“猜想”活动,引发学生探索
猜想是一种数学想象活动,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如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等,并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我追问:“为什么你会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所以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倍数。”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开展“示错”活动,调动学生探索
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故意创设错误,激发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自己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很有好处。例如,教学“平行线”时,我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的学生看书后马上反对,我“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跟我据理力争。学生经过跟我的一番智力“搏斗”,最后战胜教师,“夺取”知识,增强了立体空间的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四、开展“购物”活动,促进学生探索
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又高于数学。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数学学习活动。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如下一题:“老师想买一台长虹彩电,可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国美电器标着‘彩电八折大酬宾’,五星电器标着‘彩电一律九折优惠’。你说老师应该到哪家商场去购买?”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都想做第一个发现者,积极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最后,在学生的争论声中达成一致协议:先要弄清商店彩电的原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然后计算出彩电卖出的现价,看哪家便宜就到哪家去购买。这一“购物”活动的设计,既巩固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使学生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实践证明,灵活运用多种活动模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究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一期
[3]《现代教学设计》主编:皮连刘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赵春艳,女,蒙古族,大学专科学历;籍贯:内蒙古包头市;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重六小;职务:教研组长;职称: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关键词】培养 自主 探索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着这一教学理念,我从数学活动这一角度,谈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 开展“辩论会”活动,激发学生探索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辩论会引入课堂,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三个常见的物体,如一元硬币、透明胶带、茶叶罐,然后让学生明确什么叫圆的周长。当有学生提到圆周率时,我问:“一元硬币的周长︰直径、胶带的周长︰直径、茶叶罐底面周长︰直径这三者的比值一样吗?”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比值一样,有的认为比值不一样,开始了争论,我适时组织辩论会。正方认为:“周长不一样长,大小不一样,比值不一样。”反方认为:“不管周长有多长,周长和它直径的比值应是一样的。”各方学生相互补充,都想说服对方,这时有学生提议用事实说服对方。于是,双方学生开始了测——算——比,小组合作后学生得出了答案,虽然有一定的误差,当我用电脑出示祖冲之的事迹后,学生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感。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即3.1415926……这种辩论活动,学生经历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都在积极自主探索得到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经历体验和探索等丰富的数学活动。
二、开展“猜想”活动,引发学生探索
猜想是一种数学想象活动,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如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等,并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几倍?”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我追问:“为什么你会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所以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倍数。”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开展“示错”活动,调动学生探索
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故意创设错误,激发学生去探究,让学生自己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很有好处。例如,教学“平行线”时,我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的学生看书后马上反对,我“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跟我据理力争。学生经过跟我的一番智力“搏斗”,最后战胜教师,“夺取”知识,增强了立体空间的观念。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四、开展“购物”活动,促进学生探索
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又高于数学。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数学,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数学学习活动。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如下一题:“老师想买一台长虹彩电,可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国美电器标着‘彩电八折大酬宾’,五星电器标着‘彩电一律九折优惠’。你说老师应该到哪家商场去购买?”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都想做第一个发现者,积极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最后,在学生的争论声中达成一致协议:先要弄清商店彩电的原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然后计算出彩电卖出的现价,看哪家便宜就到哪家去购买。这一“购物”活动的设计,既巩固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使学生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实践证明,灵活运用多种活动模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究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一期
[3]《现代教学设计》主编:皮连刘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赵春艳,女,蒙古族,大学专科学历;籍贯:内蒙古包头市;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重六小;职务:教研组长;职称:小学数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