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生新闻节目因良好的收视率和丰厚的广告回报,成为各地方台的强势新闻栏目。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着内容琐碎、庸俗化、舆论监督越位等问题,电视民生新闻应重视深度报道,加大正面报道的力度,让舆论监督理性化,努力打造民生新闻的品牌。
关键词: 电视民生新闻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诉求,各地电视台纷纷谋求拓展生存空间的锦囊妙计。二十一世纪初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开播,该节目以良好的收视率和丰厚的广告回报,成为各地方台的强势新闻栏目,中国电视媒体由此掀起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热潮。这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突出平民视角、强调人文关怀、重视和受众的互动,赢得了大批稳定的收视群体,极大地推动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有助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再创辉煌。
一、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1.内容琐碎,缺乏品位。
有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简单地理解为电视台要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于是经常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搬上屏幕,导致家长里短、投诉告状、交通肇事、邻里纠纷、假冒伪劣等琐碎小事几乎天天反复、频繁地出现在同一地区不同频道、不同时段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这些事无巨细、鸡零狗碎的堆砌式报道,开始人们还感到新鲜,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往往满足于展示现象,不注重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不注重深刻挖掘表象背后的实质,导致新闻内容流于琐碎和肤浅。由于这些新闻报道缺乏新闻价值,只能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无助于提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品位。
2.负面报道过多,庸俗化趋势明显。
在电视民生新闻中,负面新闻报道占有很大比例。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丧失了媒体应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把目光投向了低俗的内容。一些电视台对色情、贩毒、凶杀、暴力等内容趋之若鹜,将诈骗犯罪、暴力事件、花边新闻作为报道的重点,在形式上以故事化和情节化加以包装,在节目预报时以富有鼓动性和刺激性的语言加以渲染。为追求视觉刺激,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常常采用纪实的报道方式对事件的全过程加以展现,比如溺水者遗体浮在水面的画面、扫黄打黑时的裸露镜头,这些惨不忍睹、低级趣味的东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充斥屏幕,往往会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社会环境混乱不堪,从而缺乏安全感。一味迎合部分观众的好奇心,抹杀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必然会导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庸俗化、低层次。
3.舆论监督过度,角色越位严重。
新闻媒体在担当传承文化、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变成了“道德法官”。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普通群众与政府行政部门沟通的渠道还不够畅通,所以老百姓一旦利益受到侵害,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求电视民生新闻热线的帮助与支持,而电视民生新闻热线一旦介入,立刻加快了问题解决的进程,于是在老百姓眼里民生新闻栏目就是“包青天”,是无所不能的斗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自我膨胀,忘乎所以,热衷于越俎代庖、“为民请命”,干起了本不属于媒体职能范围的事情。他们不恰当地介入社会纠纷和矛盾之中,充当司法部门进行“媒介审判”,角色由沟通者变成“执法者”,出现角色越位的现象,更有甚者干预有关部门的正常运作,严重影响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权威性。
4.节目定位狭窄,农民被“边缘化”。
大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将自己的视野定位于城市,他们关心市民生活、帮助市民排忧解难,而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却关注很少。这些被忽视的农民恰恰占据着极大的数量,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同时也是最需要媒体关注的弱势群体,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这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缺憾,对农民的忽视无疑是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解决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问题的对策
1.重视深度报道,增加节目分量。
近年来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民生新闻节目,这些节目往往只满足于孤立地展示新闻事件,不做深入挖掘,有时即便是有主持人或者专家评述,也仅仅是就事论事,常常是只语片言浮于表层,不去进一步挖掘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也不去分析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于分析缺乏足够的分量和厚度,也就不足以指导受众理性思考。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普通大众,普通百姓对国家的经济、法律制度了解程度不是很高,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分析能力也很有限,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能够在“解读新闻”上动脑筋、下工夫,力争提供视角独特的深度报道,深入地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细致地分析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而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制定出稳妥的解决方案。只有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做得更加细致深入,才能为老百姓思想行为提供决策依据。
2.加强正面报道,弘扬社会正气。
当前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各大媒体想尽办法吸引观众的眼球。在“坏事就是好消息”、“丑闻就是好新闻”错误思潮的影响下,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丧失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为追求视觉刺激,将诈骗、色情、贩毒、凶杀、暴力作为报道的重点,给人们造成了不安全感,妨碍了社会的安定。其实这些消极内容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并不能涵盖人民生生活的全部,我们的生活环境从整体上来看是和谐的。作为新闻媒体,电视民生新闻要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处理好个别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社会。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绝大多数是当地的老百姓,老百姓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及审美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因此一旦负面新闻过多导致电视民生新闻格调滑坡,必然会给受众高尚道德观的形成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本着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原则,加强正面新闻报道,尽可能地将那些能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展现在观众面前,倡导社会新风,弘扬社会正气,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受众对社会和未来充满信心。 3.突出舆论导向,舆论监督理性化。
民生新闻舆论监督为市民和政府沟通搭建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反映百姓呼声,表达百姓意愿,促进矛盾的解决,起到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多年来,电视民生新闻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使“民情、民生、民意”成为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主角。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以百姓的视角聚焦舆论热点,关注弱势群体,表达百姓情怀,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民生新闻在为民众构建表达渠道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新闻媒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坚持客观、公正、平衡的原则,全面平衡地反映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尽可能地避免误会和冲突,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交流平台的沟通作用。
电视民生新闻高举舆论监督的大旗,是获得广大群众信赖的重要原因之一。新闻媒体的介入加快了问题解决的进程,因而老百姓中流传着“有麻烦,找媒体”的说法。然而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仅局限于表达民意,而不能落到实现民意的层面”。新闻媒体可以表达民众呼声,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但不是“法官”,没有审判的权力。电视民生新闻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要特别注意理性行事,舆论监督不能越位。既要倾听社会呼声,更要学会化解社会矛盾,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4.关注农民群体,拓展报道空间。
目前多数媒体将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定位为城市居民,而常常将广大农民及进城农民工置于视野之外,使他们很少有机会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主体,致使电视民生新闻出现报道面狭窄的现象。我们认为,民生新闻中的“民”应该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电视收视观众达到55.31%,同时也是最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出了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三农”问题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新农村的建设搞好,把农民的问题解决好,国家才能得到根本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忽视农民的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题材的狭窄,而且偏离了党和政府倡导的“三个贴近性”原则,更是阻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超越的根本原因。电视民生新闻应打破隔离,重视广大农民的话语权,这是电视民生新闻拓展和延伸空间的主要路径之一。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围绕这一内容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这些惠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农业新科技及农民的生活状态应当成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报道的素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突出“三农”特色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广大农民观众的收视习惯,选择适合农民观众接受的节目形态,使得电视民生新闻既能反映农民的思想状况,又能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进一步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电视民生新闻立足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生活,搭建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沟通平台,为我国电视业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电视民生新闻是媒体“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体验,它的火爆显现出这种新闻形式强大的生命力。电视民生新闻在前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只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勇于开拓、不断探索,就一定能战胜困难,为电视民生新闻开拓出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章见.民生新闻报道要抵制低俗[J].电视研究,2007(10).
[2]高红明.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6(7).
[3]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电视民生新闻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诉求,各地电视台纷纷谋求拓展生存空间的锦囊妙计。二十一世纪初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开播,该节目以良好的收视率和丰厚的广告回报,成为各地方台的强势新闻栏目,中国电视媒体由此掀起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热潮。这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突出平民视角、强调人文关怀、重视和受众的互动,赢得了大批稳定的收视群体,极大地推动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有助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再创辉煌。
一、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1.内容琐碎,缺乏品位。
有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将“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简单地理解为电视台要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琐事,于是经常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搬上屏幕,导致家长里短、投诉告状、交通肇事、邻里纠纷、假冒伪劣等琐碎小事几乎天天反复、频繁地出现在同一地区不同频道、不同时段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这些事无巨细、鸡零狗碎的堆砌式报道,开始人们还感到新鲜,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往往满足于展示现象,不注重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不注重深刻挖掘表象背后的实质,导致新闻内容流于琐碎和肤浅。由于这些新闻报道缺乏新闻价值,只能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无助于提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品位。
2.负面报道过多,庸俗化趋势明显。
在电视民生新闻中,负面新闻报道占有很大比例。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丧失了媒体应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把目光投向了低俗的内容。一些电视台对色情、贩毒、凶杀、暴力等内容趋之若鹜,将诈骗犯罪、暴力事件、花边新闻作为报道的重点,在形式上以故事化和情节化加以包装,在节目预报时以富有鼓动性和刺激性的语言加以渲染。为追求视觉刺激,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常常采用纪实的报道方式对事件的全过程加以展现,比如溺水者遗体浮在水面的画面、扫黄打黑时的裸露镜头,这些惨不忍睹、低级趣味的东西一而再再而三地充斥屏幕,往往会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社会环境混乱不堪,从而缺乏安全感。一味迎合部分观众的好奇心,抹杀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必然会导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庸俗化、低层次。
3.舆论监督过度,角色越位严重。
新闻媒体在担当传承文化、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变成了“道德法官”。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普通群众与政府行政部门沟通的渠道还不够畅通,所以老百姓一旦利益受到侵害,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求电视民生新闻热线的帮助与支持,而电视民生新闻热线一旦介入,立刻加快了问题解决的进程,于是在老百姓眼里民生新闻栏目就是“包青天”,是无所不能的斗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自我膨胀,忘乎所以,热衷于越俎代庖、“为民请命”,干起了本不属于媒体职能范围的事情。他们不恰当地介入社会纠纷和矛盾之中,充当司法部门进行“媒介审判”,角色由沟通者变成“执法者”,出现角色越位的现象,更有甚者干预有关部门的正常运作,严重影响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权威性。
4.节目定位狭窄,农民被“边缘化”。
大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将自己的视野定位于城市,他们关心市民生活、帮助市民排忧解难,而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却关注很少。这些被忽视的农民恰恰占据着极大的数量,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同时也是最需要媒体关注的弱势群体,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这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缺憾,对农民的忽视无疑是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二、解决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问题的对策
1.重视深度报道,增加节目分量。
近年来各电视台相继推出了民生新闻节目,这些节目往往只满足于孤立地展示新闻事件,不做深入挖掘,有时即便是有主持人或者专家评述,也仅仅是就事论事,常常是只语片言浮于表层,不去进一步挖掘事件背后的根本原因,也不去分析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于分析缺乏足够的分量和厚度,也就不足以指导受众理性思考。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普通大众,普通百姓对国家的经济、法律制度了解程度不是很高,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分析能力也很有限,这就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能够在“解读新闻”上动脑筋、下工夫,力争提供视角独特的深度报道,深入地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细致地分析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进而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制定出稳妥的解决方案。只有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做得更加细致深入,才能为老百姓思想行为提供决策依据。
2.加强正面报道,弘扬社会正气。
当前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各大媒体想尽办法吸引观众的眼球。在“坏事就是好消息”、“丑闻就是好新闻”错误思潮的影响下,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丧失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为追求视觉刺激,将诈骗、色情、贩毒、凶杀、暴力作为报道的重点,给人们造成了不安全感,妨碍了社会的安定。其实这些消极内容只是社会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并不能涵盖人民生生活的全部,我们的生活环境从整体上来看是和谐的。作为新闻媒体,电视民生新闻要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处理好个别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社会。电视民生新闻的受众绝大多数是当地的老百姓,老百姓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及审美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因此一旦负面新闻过多导致电视民生新闻格调滑坡,必然会给受众高尚道德观的形成带来不良影响。因此电视民生新闻应本着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原则,加强正面新闻报道,尽可能地将那些能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展现在观众面前,倡导社会新风,弘扬社会正气,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受众对社会和未来充满信心。 3.突出舆论导向,舆论监督理性化。
民生新闻舆论监督为市民和政府沟通搭建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反映百姓呼声,表达百姓意愿,促进矛盾的解决,起到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多年来,电视民生新闻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使“民情、民生、民意”成为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主角。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以百姓的视角聚焦舆论热点,关注弱势群体,表达百姓情怀,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民生新闻在为民众构建表达渠道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新闻媒介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坚持客观、公正、平衡的原则,全面平衡地反映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尽可能地避免误会和冲突,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交流平台的沟通作用。
电视民生新闻高举舆论监督的大旗,是获得广大群众信赖的重要原因之一。新闻媒体的介入加快了问题解决的进程,因而老百姓中流传着“有麻烦,找媒体”的说法。然而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仅局限于表达民意,而不能落到实现民意的层面”。新闻媒体可以表达民众呼声,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但不是“法官”,没有审判的权力。电视民生新闻在舆论监督报道中要特别注意理性行事,舆论监督不能越位。既要倾听社会呼声,更要学会化解社会矛盾,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4.关注农民群体,拓展报道空间。
目前多数媒体将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对象定位为城市居民,而常常将广大农民及进城农民工置于视野之外,使他们很少有机会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主体,致使电视民生新闻出现报道面狭窄的现象。我们认为,民生新闻中的“民”应该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农民。农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电视收视观众达到55.31%,同时也是最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提出了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三农”问题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新农村的建设搞好,把农民的问题解决好,国家才能得到根本的发展。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忽视农民的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题材的狭窄,而且偏离了党和政府倡导的“三个贴近性”原则,更是阻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超越的根本原因。电视民生新闻应打破隔离,重视广大农民的话语权,这是电视民生新闻拓展和延伸空间的主要路径之一。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围绕这一内容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这些惠农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农业新科技及农民的生活状态应当成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报道的素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突出“三农”特色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广大农民观众的收视习惯,选择适合农民观众接受的节目形态,使得电视民生新闻既能反映农民的思想状况,又能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进一步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电视民生新闻立足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生活,搭建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沟通平台,为我国电视业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电视民生新闻是媒体“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具体体验,它的火爆显现出这种新闻形式强大的生命力。电视民生新闻在前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只要广大新闻工作者勇于开拓、不断探索,就一定能战胜困难,为电视民生新闻开拓出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章见.民生新闻报道要抵制低俗[J].电视研究,2007(10).
[2]高红明.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6(7).
[3]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