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古诗词负载着伟大的人文精神,对塑造青少年学子的心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地位本文从教材分析入手,以提高教学效果为落脚点,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全面、深入地、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这样的教学思路,表面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却将古诗的内在美陷于一潭死水之中,更是和我们真正期待的教学目标的达成相悖而行。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1、故事渲染法:
我们作为成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的每一位子民,自幼咿呀学语就都能背上几首唐诗,虽然不懂其中的音、韵、意的美,但无形中却传承着中华民族上千年文化的血脉。而当这项任务神圣而艰巨地落在我们教育者的肩上时,我们却忽略了教育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古诗的热情,为了使学生捕捉到古诗的更多人文信息,我首先要搜集大量的作者生平简历和写作背景.例如: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我首先以故事背景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经常,,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的风采。可是,泾州,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岸上的小船,船正要走,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这首著名的《赠汪伦》……”
有了活生生的故事和学生的情感对接,把故事中蕴含的意境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不再是鼓噪乏味的死记硬背,而是古今文化穿越的游历。有这些搜集到的资料作为穿越的隧道,学生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不由自主的关注这方面信息,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之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以读代讲法
语文教学讲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古诗教学尤为如此。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提高学生在古诗方面的素养,并非学生深刻理解几首古诗就行,而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课标规定:“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古典诗词,得到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所以,教师对古诗的教学就大可不必在某首古诗教学的得失上斤斤计较,而应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良好氛围,以此让学生耳濡目染,提高素养。例如,在教学《忆江南》这首诗时,我为学生创设了配乐读,情境表演读,创编快板读,模仿流行歌曲旋律读、学生个人才艺表演读等十多种诵读的空间 ,有了这样五花八门的诵读,学生们也会将其运用于其他古诗的学习中,并且把读诗背诗当成一种享受,视为一种乐趣,对于老师推荐的课外积累古诗的背诵也不再是一种负担。
3、以诗解诗法
张老师执教王翰的《凉州词》这一首边塞诗时,对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句的理解,不管是学生的感悟,亦或教辅资料上的标注大体上都这样去解:即使我醉倒在战场之上也请诸君莫笑,从古至今有几个人能返回家乡呢?照此看来,那此句中的“醉”岂不成了借酒消愁、醉生梦死?如此去理解这样一首大气磅礴的爱国诗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
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考证其他边塞诗自己去感悟。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这些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渴望,饱含着报效国家的激情诗句出现的时候,学生很快触类旁通,深刻地理解到这里的“醉”不是“借酒消愁”,不是“醉生梦死”,不是“慨叹生命”……而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决心,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志豪情
在高老师执教《过零丁洋》一课中,也曾有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文天祥做出了自己人生最后的选择,还有谁在自己的生命中也做出过同样的选择?他们怎么说?此时出示诗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郑思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尤能化碧涛。—— 秋 瑾”“国 破 尚 如 此, 我 何 惜 此 头。——吉鸿昌”
学生在诗句对比中聆听着英雄心底的强音,感悟着英雄宁死不屈的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也永远记住这位这些仁人志士、民族英雄。
古诗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是来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 学内容方面的最大变化。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古诗在教材中比例的增加,充分体 现了人们对于古诗的重视以及古诗教学在小學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古诗毕 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 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精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 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解读、体味古诗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 古诗教学的难度。另外,“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基本 上按着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学生记,最后背诵。对学生而言,这只不过是机 械的“操作”过程,其实未必真正理解诗意,最终使学生对古诗学习失去兴趣。” 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用“以诗解诗”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令学生在“厚积”的基 础上“薄发”,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培养小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记 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4、以诗组诗法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创造性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语文课程。例如四年级的王老师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巧妙地整合了一个“垂钓系列”——《江雪》《秋江独钓图》《小儿垂钓》《渔歌子》。重点学习《江雪》,对比略读《秋江独钓图》。推荐阅读《小儿垂钓》《渔歌子》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又对中国历来的文人“垂钓”文化进行了一次探索同时增加了学生古诗词阅读量。例如六年级的陈老师利用复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古诗的题材进行分类——咏物诗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诗……自然过渡到本课两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的题材特点------哲理诗。然后拿出两首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整合对比来学习,同中求异,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首诗说理的不同方式——直接说理,借喻说理。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节省了教学中的无效环节,对“哲理诗”这一古诗题材有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事半功倍。
学者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著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 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由此看来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对现实永远保持一种新鲜活泼的情感体验,内在地推动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对生命意义创造性的感悟.才能使我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的魅力永远绽放,使祖国的未来成为知书识理,有君子之风的中华少年。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8期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中学生古典诗词》500篇
《小学教学参考》
《新教师教学》2011年4月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这样的教学思路,表面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却将古诗的内在美陷于一潭死水之中,更是和我们真正期待的教学目标的达成相悖而行。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1、故事渲染法:
我们作为成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的每一位子民,自幼咿呀学语就都能背上几首唐诗,虽然不懂其中的音、韵、意的美,但无形中却传承着中华民族上千年文化的血脉。而当这项任务神圣而艰巨地落在我们教育者的肩上时,我们却忽略了教育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古诗的热情,为了使学生捕捉到古诗的更多人文信息,我首先要搜集大量的作者生平简历和写作背景.例如: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我首先以故事背景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经常,,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的风采。可是,泾州,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岸上的小船,船正要走,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这首著名的《赠汪伦》……”
有了活生生的故事和学生的情感对接,把故事中蕴含的意境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古诗教学的课堂不再是鼓噪乏味的死记硬背,而是古今文化穿越的游历。有这些搜集到的资料作为穿越的隧道,学生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不由自主的关注这方面信息,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之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以读代讲法
语文教学讲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古诗教学尤为如此。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提高学生在古诗方面的素养,并非学生深刻理解几首古诗就行,而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课标规定:“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古典诗词,得到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所以,教师对古诗的教学就大可不必在某首古诗教学的得失上斤斤计较,而应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良好氛围,以此让学生耳濡目染,提高素养。例如,在教学《忆江南》这首诗时,我为学生创设了配乐读,情境表演读,创编快板读,模仿流行歌曲旋律读、学生个人才艺表演读等十多种诵读的空间 ,有了这样五花八门的诵读,学生们也会将其运用于其他古诗的学习中,并且把读诗背诗当成一种享受,视为一种乐趣,对于老师推荐的课外积累古诗的背诵也不再是一种负担。
3、以诗解诗法
张老师执教王翰的《凉州词》这一首边塞诗时,对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句的理解,不管是学生的感悟,亦或教辅资料上的标注大体上都这样去解:即使我醉倒在战场之上也请诸君莫笑,从古至今有几个人能返回家乡呢?照此看来,那此句中的“醉”岂不成了借酒消愁、醉生梦死?如此去理解这样一首大气磅礴的爱国诗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
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考证其他边塞诗自己去感悟。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这些充满了建功立业的渴望,饱含着报效国家的激情诗句出现的时候,学生很快触类旁通,深刻地理解到这里的“醉”不是“借酒消愁”,不是“醉生梦死”,不是“慨叹生命”……而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决心,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志豪情
在高老师执教《过零丁洋》一课中,也曾有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文天祥做出了自己人生最后的选择,还有谁在自己的生命中也做出过同样的选择?他们怎么说?此时出示诗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郑思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尤能化碧涛。—— 秋 瑾”“国 破 尚 如 此, 我 何 惜 此 头。——吉鸿昌”
学生在诗句对比中聆听着英雄心底的强音,感悟着英雄宁死不屈的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也永远记住这位这些仁人志士、民族英雄。
古诗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是来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 学内容方面的最大变化。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古诗在教材中比例的增加,充分体 现了人们对于古诗的重视以及古诗教学在小學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古诗毕 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 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精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 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解读、体味古诗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 古诗教学的难度。另外,“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基本 上按着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学生记,最后背诵。对学生而言,这只不过是机 械的“操作”过程,其实未必真正理解诗意,最终使学生对古诗学习失去兴趣。” 在高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用“以诗解诗”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令学生在“厚积”的基 础上“薄发”,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培养小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记 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4、以诗组诗法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创造性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语文课程。例如四年级的王老师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巧妙地整合了一个“垂钓系列”——《江雪》《秋江独钓图》《小儿垂钓》《渔歌子》。重点学习《江雪》,对比略读《秋江独钓图》。推荐阅读《小儿垂钓》《渔歌子》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又对中国历来的文人“垂钓”文化进行了一次探索同时增加了学生古诗词阅读量。例如六年级的陈老师利用复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古诗的题材进行分类——咏物诗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诗……自然过渡到本课两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的题材特点------哲理诗。然后拿出两首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整合对比来学习,同中求异,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首诗说理的不同方式——直接说理,借喻说理。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节省了教学中的无效环节,对“哲理诗”这一古诗题材有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事半功倍。
学者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著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 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由此看来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对现实永远保持一种新鲜活泼的情感体验,内在地推动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对生命意义创造性的感悟.才能使我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的魅力永远绽放,使祖国的未来成为知书识理,有君子之风的中华少年。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8期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中学生古典诗词》500篇
《小学教学参考》
《新教师教学》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