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家熟悉而又陌生的公司,能否抓住低碳经济的契机,又如何在中国践行绿色经济?
毋庸置疑,这是一家熟悉而又陌生的公司。日立牌彩电、空调曾经家喻户晓,并折服了绝大多数中国的消费者。然而,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多元化战略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的压力下,日立终于做出了瘦身的决定一一即从销售导向转为利润导向,发力于收益最稳定的信息通信系统与电力系统、环保和交通系统等领域。此时,侧重企业客户的日立仿佛又在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走出,但日立的品牌影响力并未因此削减。
现在,凭借占全球市场11.1%的销售额,中国已经成为日立最大的海外市场。日立集团中国总代表大野信行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这一数字能够达到20%。2009年度(2009年4月1日-2010年3月31日),日立在中国实现了107亿美元整体销售额,其中2010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达33%。对于日立在2010年度是否能够实现高于国家GDP增长率的发展,大野信行信心满满。
5月27日,亮相“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的大野信行抛出了针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城市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时,日立在中国的业务(比如电力设备、变频器、变流器、环保设备、电梯、挖掘机、铁路相关产品、ATM机、IT解决方案、汽车部件、化工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领域),也早已朝着这一目标走出了一段漫长的路径。
《新经济导刊》:很多公司都在口头上提出绿色经济、节能环保的概念。并无实质行动。日立在绿色经济和资源循环方面有哪些切实的举措?
大野信行:节能环保绝不是表面的虚的概念,涉及很多领域。它不仅需要社会的呼吁,更需要产业界去切实践行。日立对节能环保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我们的家电产品(比如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非常省电;我们的铁路产品通过先进的IT技术、通信技术,也能大大减少电力的消耗;我们的建筑机械、汽车电池配件等也应用节能环保技术。
如果企业不走这条路线,今后肯定是没有市场的。其实,光靠生产出这些节能环保的单独产品,并不能显示出日立的优势。日立最大的竞争力在于拥有非常强大的IT系统。通过IT技术与各个领域相结合,日立可以创造出更高技术水平的系统,而这能够使环境更加优化,这是日立与其他公司最本质的区别。
《新经济导刊》:践行绿色经济,势必需要更大的投入,日立如何平衡成本与收入的关系?是否会将这些绿色经济与资源循环投入转嫁到客户或消费者身上?
大野信行:对产业界来说,平衡成本与收入确实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从商业根本来讲,对产业进行节能环保改造,产生的新成本应该由受益方来承担。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的话,节能环保又没有办法推进。针对这一难题,我想与你分享日本的经验。
一是,政府通过各种保障金的制度来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如果大家都随便乱扔废旧家电,地方政府在处理时,成本也非常高。但是,通过建立一些家电回收公司,它们将旧家电回收之后,对材料进行加工、销售,进行循环利用,这样企业就能够获得利益。然而,建立家电回收公司,初期的设备、运营成本比较高,只有当其长期运作,单项成本在业务形成规模后才会降低。所以日本政府会给予专门做家电回收的公司一些保障补偿金。
二是,政府给安装太阳能板的家庭提供一定的补偿金。日本有个法律规定,电力公司必需要回收家庭发电多余的电量。如果能从安装太阳能板进行自行发电的家庭回收多余的电量,对电力公司来说大有裨益。因为,用电都有波峰波谷,电力公司必须投资额外的发电设备来预防用电高峰时的电力紧张,而如果能从家庭发电回收多余电量,电力公司的这部分投资就可以省下来。对政府来说,好处在于加快产业发展,扩大经济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我用上面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推动节能环保本身有很多难点,但如果任其自然,这一事业就没法推动。相反,如果在成本较高的产业发展初期,国家给予政策、资金等的支持和鼓励,产业就更容易发展起来,而国家也能通过这项事业增加税收收入等。因此,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将诞生越来越多的新产业,这都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不能简单地把节能环保当作一个耗费成本的东西。事实上,日本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时,确实耗费了大量的成本,甚至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新经济导刊》:在日立的产业门类中。很多涉及设备制造,而一些设备制造本身高耗能、高污染,这与绿色经济本身是相悖的。日立在产业布局上是否会作出一些调整,有没有将一些产业剥离出去的打算?
大野信行:现在,日立并没有整体调整的打算。我们知道,有三大类产业耗能最多:钢铁、化工设备、电力,这三大领域是用煤炭、石油最多的。在日立集团,没有这类耗费大量化石燃料的领域。日立涉及很多领域,实际上是非常好的商业机遇。在节能环保不断推进的环境下,我们希望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发挥自己的作用。
《新经济导刊》:日立在日本北九州、东京都有一些很好的环保经验和成功的案例。在推动绿色城市建设。践行节能环保方面,日立在中国如何延续在日本的成功?
大野信行: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照搬国外经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09年11月,日立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签署了《关于资源循环与低碳经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开展示范项目的合作,这些项目包括新能源、智能电网、地铁、水处理、家电回收等。目前,我们正在考虑选择实施示范项目的城市。在定于今年10月25日召开的新一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我们希望能够就此签订具体的合作协议。
我们希望与优秀的中国企业一起,共同提供先进的绿色经济技术,共同开展这些项目。如果这些项目光是日立能够获利,并不有利于市场的长远发展,我们更希望能够促进中国企业技术的进步。
《新经济导刊》:多年来。日立在节能环保领域持续耕耘。在全球市场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您如何看待在节能环保技术领域,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
大野信行:客观上,欧美日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工作比中国起步早。当然这是历史环境造成的,中国今后的发展前景和机会是很大的。虽然中国在节能环保领域起步稍晚,但今后肯定能追上欧美和日本。
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中国已经也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虽然欧美日经济增长趋缓,中国却仍能够保持9%的增长。在如此有利外部环境下,一定有很多中外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技术的发展升级势必更快。
反过来想,不管多么先进的技术,但如果没有市场支撑,也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创新。在中国,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国企还是民企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最近三年进展尤为深入。
毋庸置疑,这是一家熟悉而又陌生的公司。日立牌彩电、空调曾经家喻户晓,并折服了绝大多数中国的消费者。然而,在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多元化战略难以实现资源共享的压力下,日立终于做出了瘦身的决定一一即从销售导向转为利润导向,发力于收益最稳定的信息通信系统与电力系统、环保和交通系统等领域。此时,侧重企业客户的日立仿佛又在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走出,但日立的品牌影响力并未因此削减。
现在,凭借占全球市场11.1%的销售额,中国已经成为日立最大的海外市场。日立集团中国总代表大野信行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这一数字能够达到20%。2009年度(2009年4月1日-2010年3月31日),日立在中国实现了107亿美元整体销售额,其中2010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达33%。对于日立在2010年度是否能够实现高于国家GDP增长率的发展,大野信行信心满满。
5月27日,亮相“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的大野信行抛出了针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城市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时,日立在中国的业务(比如电力设备、变频器、变流器、环保设备、电梯、挖掘机、铁路相关产品、ATM机、IT解决方案、汽车部件、化工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领域),也早已朝着这一目标走出了一段漫长的路径。
《新经济导刊》:很多公司都在口头上提出绿色经济、节能环保的概念。并无实质行动。日立在绿色经济和资源循环方面有哪些切实的举措?
大野信行:节能环保绝不是表面的虚的概念,涉及很多领域。它不仅需要社会的呼吁,更需要产业界去切实践行。日立对节能环保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我们的家电产品(比如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等)非常省电;我们的铁路产品通过先进的IT技术、通信技术,也能大大减少电力的消耗;我们的建筑机械、汽车电池配件等也应用节能环保技术。
如果企业不走这条路线,今后肯定是没有市场的。其实,光靠生产出这些节能环保的单独产品,并不能显示出日立的优势。日立最大的竞争力在于拥有非常强大的IT系统。通过IT技术与各个领域相结合,日立可以创造出更高技术水平的系统,而这能够使环境更加优化,这是日立与其他公司最本质的区别。
《新经济导刊》:践行绿色经济,势必需要更大的投入,日立如何平衡成本与收入的关系?是否会将这些绿色经济与资源循环投入转嫁到客户或消费者身上?
大野信行:对产业界来说,平衡成本与收入确实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从商业根本来讲,对产业进行节能环保改造,产生的新成本应该由受益方来承担。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的话,节能环保又没有办法推进。针对这一难题,我想与你分享日本的经验。
一是,政府通过各种保障金的制度来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如果大家都随便乱扔废旧家电,地方政府在处理时,成本也非常高。但是,通过建立一些家电回收公司,它们将旧家电回收之后,对材料进行加工、销售,进行循环利用,这样企业就能够获得利益。然而,建立家电回收公司,初期的设备、运营成本比较高,只有当其长期运作,单项成本在业务形成规模后才会降低。所以日本政府会给予专门做家电回收的公司一些保障补偿金。
二是,政府给安装太阳能板的家庭提供一定的补偿金。日本有个法律规定,电力公司必需要回收家庭发电多余的电量。如果能从安装太阳能板进行自行发电的家庭回收多余的电量,对电力公司来说大有裨益。因为,用电都有波峰波谷,电力公司必须投资额外的发电设备来预防用电高峰时的电力紧张,而如果能从家庭发电回收多余电量,电力公司的这部分投资就可以省下来。对政府来说,好处在于加快产业发展,扩大经济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我用上面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推动节能环保本身有很多难点,但如果任其自然,这一事业就没法推动。相反,如果在成本较高的产业发展初期,国家给予政策、资金等的支持和鼓励,产业就更容易发展起来,而国家也能通过这项事业增加税收收入等。因此,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将诞生越来越多的新产业,这都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不能简单地把节能环保当作一个耗费成本的东西。事实上,日本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时,确实耗费了大量的成本,甚至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新经济导刊》:在日立的产业门类中。很多涉及设备制造,而一些设备制造本身高耗能、高污染,这与绿色经济本身是相悖的。日立在产业布局上是否会作出一些调整,有没有将一些产业剥离出去的打算?
大野信行:现在,日立并没有整体调整的打算。我们知道,有三大类产业耗能最多:钢铁、化工设备、电力,这三大领域是用煤炭、石油最多的。在日立集团,没有这类耗费大量化石燃料的领域。日立涉及很多领域,实际上是非常好的商业机遇。在节能环保不断推进的环境下,我们希望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发挥自己的作用。
《新经济导刊》:日立在日本北九州、东京都有一些很好的环保经验和成功的案例。在推动绿色城市建设。践行节能环保方面,日立在中国如何延续在日本的成功?
大野信行: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照搬国外经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09年11月,日立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签署了《关于资源循环与低碳经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开展示范项目的合作,这些项目包括新能源、智能电网、地铁、水处理、家电回收等。目前,我们正在考虑选择实施示范项目的城市。在定于今年10月25日召开的新一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上,我们希望能够就此签订具体的合作协议。
我们希望与优秀的中国企业一起,共同提供先进的绿色经济技术,共同开展这些项目。如果这些项目光是日立能够获利,并不有利于市场的长远发展,我们更希望能够促进中国企业技术的进步。
《新经济导刊》:多年来。日立在节能环保领域持续耕耘。在全球市场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您如何看待在节能环保技术领域,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
大野信行:客观上,欧美日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工作比中国起步早。当然这是历史环境造成的,中国今后的发展前景和机会是很大的。虽然中国在节能环保领域起步稍晚,但今后肯定能追上欧美和日本。
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中国已经也必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虽然欧美日经济增长趋缓,中国却仍能够保持9%的增长。在如此有利外部环境下,一定有很多中外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技术的发展升级势必更快。
反过来想,不管多么先进的技术,但如果没有市场支撑,也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创新。在中国,不管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国企还是民企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最近三年进展尤为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