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集村:齐鲁之笔,红色之乡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q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简陋的柴房里,陈望道在临时支撑起来的写字台上一字一句地翻译着《共产党宣言》。这本经陈望道先生翻译的我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经过几十年的流转,最终在1975年的秋天,出现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一个叫刘集的小村庄里。
  几十年的时间里,一本书,一个村庄,上演着刘集人血与火、爱与恨、忠诚与执着的故事,这本《共产党宣言》的背后,是一个村庄、几代人为党为国为人民牺牲奉献的满腔热血,也是新时代刘集人永不辜负的神圣使命。
  一本书——辗转90载风雨历史
  循着90年的峥嵘岁月,轻轻翻阅这本珍藏在刘集村的《共产党宣言》,简单线装,长18厘米、宽12厘米,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上方印有四行由右至左的横排字,自上至下依次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共党产宣言”“马格斯、安格尔斯合著”“陈望道译”的字样,画像下方,依旧是自右至左的横排字:马格斯。虽然封面上的“共党产宣言”在如今看来是非常严重的排版错误,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它在信仰共产主义的人群中开枝散叶。
  怀着对先辈烈士的敬佩,翻开第一页,右下角盖有的“葆臣”二字带我们追溯到《共产党宣言》初到刘集村的历史中。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共产主义的光辉让亿万中国人奋起反抗。当时这部《共产党宣言》的首部中文版只印了1000册, 作为济南地区早期共产党员之一的张葆臣幸得一册,并将其带回齐鲁大地,全省各地的进步青年纷纷掀起学习《共产党宣言》的热潮。几经流转,这本书辗转到刘集村进步青年刘雨辉的手中,而刘雨辉又在返乡时将该书传给了刚成立不久的刘集党支部。就这样,这一本《共产党宣言》在刘集村落地生根了。
  一个村庄——燃起农村星星之火
  《共产党宣言》的到来,仿佛给压迫中的刘集人带来了生命的曙光,学唱《国际歌》、听党员讲《共产党宣言》中的理想、积极参加农民大会,每个人都感受着共产主义的光辉。到了晚上,刘集村支部的党员们在书记刘良才的家里,点上煤油灯共同学习《共产党宣言》。冬闲时节,党员们根据《共产党宣言》进行备课,为农民夜校的“学生们”宣读革命道理和文化知识。渐渐地,村子里盛行起“大胡子讲的理儿,点子打到咱心板上了,咱照着做,没错”的正义之风。整个刘集村在这一本书的指引下点燃了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饱受压抑的穷苦农民循着这一线光明,将共产主义的火种以燎原之势燃向广饶县乃至鲁北这片广袤的大地上。
  战乱打破了刘集村的平静,也让刘集人更加迫切地想要见到共产主义的曙光。在《共产党宣言》被列为禁书之首、共产党人惨遭迫害的年代,刘集党支部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件“宝书”转移藏匿,历经波折,幸而“宝书”无恙。在1941年的“刘集惨案”中,原本已成功转移的刘世厚,担心藏在屋山墙砖瓦雀窝中的“宝书”被烧毁,于是冒着生命危险,于烈火中抢救出该书。20世纪70年代刘世厚老人临终前,才放心地把这本承载刘集峥嵘岁月的《共产党宣言》献给国家。
  一代传承——承载永恒红色记忆
  战争的痕迹和历史的记忆已随着这本泛黄的《共产党宣言》 成为过去的故事,但它散发出来的光辉却影响着代代刘集人。数十年后的今天,刘集人依然不忘初心,带着共产主义的理想砥砺前行。
  如今,刘集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圣地”。走进现在的刘集村,修葺后的中共刘集支部旧址,曾经躲避战火的刘集地道,记录“刘集惨案”的革命历史雕塑,李耘生、刘良才等革命志士的英勇事迹,已渐渐成为刘集的红色旅游产业。走在刘集街头,看着许多人家门口悬挂的“党员户承诺牌”,仿佛看到了当年浴血奋战的刘集人用生命践行的共产主义真理。
  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刘集人将时代需要与当地特色结合,探索出了“红绿相映”的兴村富民模式。当地红色文化流光溢彩,新时代的绿色生态更与之交相呼应。3万亩织女河省级森林公园、5万亩精致生態农业园区、东方花卉产业基地、黄河口甲鱼养殖基地等已逐渐依托当地红色旅游衍生出一条绿色生态旅游路线,这条围村的生态带仿佛一个绿色屏障,静静地守护着刘集这片红色沃土。当地村民也在刘集村的振兴发展中分得一杯甜羹,短时间内村集体收入翻了五番,被称为“刘集速度”。
  刘集的红色故事演绎至今,已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当我们再次回忆起那一本书、一个村庄,还有几代人的传承时,眼前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而这,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激励,新时代的刘集人定会创造更为辉煌的明天。
其他文献
父亲不属牛,却像一头牛。  这个夏天的夜晚,父亲为了把那三亩多稻田犁耙完,竟然把母亲送给他的晚饭整整放了一个夜晚。后来,母亲去喊他回家休息时,才发现他的背部和大腿都给蚊蠅叮出了血迹。虽然这样,父亲仍未停下手中的农活儿,仍然是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在田间开垦着丰收的号角。看到那碗变得冰凉的面条,母亲既感动又难过。看到父亲这样拼命地干活,考虑到父亲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母亲劝说他早点回家休息,让他明天再干。
期刊
那是1948年的夏秋之交,雨下个不停,为躲避敌人的空袭,赵立海所在的炮兵某部接到命令,连夜从潍县(今潍坊市)出发,奔赴济南。赵立海清楚地记得当时中秋已近,因为每个战士还分得两枚小小的月饼。“晚上急行军,两头不见太阳,每天走百十里。每个人都背着自己的小背包,被褥捆在一起,很薄,背包都被雨淋了个透。”  刚刚结束潍县战役,赵立海对潍县又高又厚的城墙依然心有余悸,“很多战友倒在那里”。他也知道,队伍的下
期刊
编者按  Editor's note  潮起潮落,印记无声;桑田沧海,岁月留痕。  <图1>20世纪80年代初,春节前的物资交流会是国人置办年货的主要场合(梁延庄/摄影)  <图2> 赶年集,给孙子买个小喇叭就是过年的最好礼物(李百军/摄影)  <图3>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腊月,村里人就忙着碾米办年(李百军/摄影)  <图4>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还是稀缺资源,乡村剧团在村口唱一出戏就是
期刊
邮发代号:80-958 全年价:240元 零售订阅:全国各地邮政局  长篇小说  果林城的中国女人(连载1)孟悟(美国)  短篇小说  批评丹尼尔·克尔曼(德国)  生活随笔  司马迁的新帽子:思想家摩 罗  我和父亲张 永  杀牛应红枫  穿过村庄的风林四海  母亲的那台缝纫机董茂生  疯姐孙粉鲜  斗子文之廉高興宇  诗歌  王震海的诗王震海
期刊
一九四六年九月,沂蒙山腹地。  山东省临沂平邑县一座小山村的年轻人凑到一起,开始商量参军事宜,而他们将要加入的是一支独特的队伍——担架队。  1946年9月,沂蒙山腹地。  山东省临沂平邑县一座小山村的年轻人凑到一起,开始商量参军事宜,而他们将要加入的是一支独特的队伍——担架队。  各村青年报名积极性异常高涨,在很短的时间内,平邑县就组织起了68副担架,354人。很快,队伍进行了严密编组,一副担架
期刊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李店中学任教。过了三年,妻子也从乡下迁到了李店街上,开了一个小卖部。一家人能够团聚,日子也开始慢慢好转。  1996年7月,我们潘塘镇三所中学合并为二所:潘塘一中、潘塘二中。潘塘一中为重点中学,从全镇选拔老师。由于在96年中考中,我在李店中学带的三(2)班成绩全镇名列第一,自然成为首批进入潘塘一中的老师,人很光荣,也很幸福。一年后,潘塘一中中考的成绩骄人,创造了潘塘镇历史。上
期刊
1993年8月的一天,已是下午两点多了,走乡串镇一上午的王乐义确实感觉有点饿了,这是他西行至新疆的第一次、第一天,也是第一顿饭,而端上桌的午饭却让他大吃一惊——  油辣面。鲜红的辣椒拌着拉面,油乎乎地香辣味道直冲鼻腔,而这也是整顿饭的全部。自王乐义做过直肠癌手术之后,便一直不敢再吃辣,但初来乍到,不吃又显得不尊重主人,纠结之中,王乐义赶紧以饭量小为由找了一个小碗,拨出几根,强忍咽下。  饭是吃下了
期刊
很喜欢一种色彩,焦黄的,像极了少时冬日日光下干枯了的野草。没有风,日头从清晨的霜白一直到晌午的焦黄。  南方的冬天没有雪。想看霜也是要早些起来。太阳出来后,便就没有。我不知道北方有雪时的寒意。我的小村下霜时,感觉骨头会生疼,霜风吹得连呼吸都会紧起来,鼻子红得发疼。脸和手还会慢慢地裂开口子,脸上粗粗的,等霜少时大人们用温水使劲地搓去那层结了巴的裂口,我不喜欢这样的疼感,極力挣扎,大人们这时是不会松手
期刊
在中国,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路,但每一条中山路背后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  在青岛的中山路上,有这样一座“楼”,以美食标榜,历史裹身,凭着“岛城鲁菜第一楼”的美誉见证了这座城市128年的历史变化,也在时代更迭中从百年老字号蜕变为新时代的“网红饭店”。  这,就是春和楼。  站在中山路上,不远处的“春和楼”招牌和“1891”年号在白色墙面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这是中国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1925
期刊
一条以城市的雅称命名的路——泉城路,似乎注定与这座城的发展紧密相连。  1965年11月,一条由西门月城街、西门大街、院西大街以及南北向的七忠祠街、福德巷5条街巷合并的路,被命名为“泉城路街区”。  在时光流转中,这条商业街,一次又一次换上新颜,曾经的胡同小巷摇身一变成了商业金街。而她及其辐射的商业中心区,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后,济南这座城市商业变迁的重要参考。  在接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也是她,以“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