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特点,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语文综合性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自主积极的参与者,只有适时、适度地给学生安排一些有趣的阅读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情感,才能耕耘好“阅读教学”这块土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兴趣就是阅读的一种内驱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优化阅读课教学,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了,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小学语文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尊重主体,激发兴趣,制造阅读期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阅读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激发其的阅读兴趣。如一些阅读教学中故意把非常生动的故事只讲一部分,让他们先去假想结局,进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读,要读;变“要我阅读”为“我要阅读”。另外,教师还应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欲。这样,兴趣被激发了,学生就会在阅读动机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期待,唤醒主体意识,自觉自愿地去阅读。
二、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研究性学习”为提高,科学有效地组织课堂阅读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虽然提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但从没有说过要抛弃“接受性学习”。因为学生必须在接受字、词、句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才能领会文章的意思。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根本无法离开具体形象的支撑,他们的再造想象往往停留在自己生活的圈子。对于这种情形,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先接受一些具体形象的客观事物,熟悉相应的环境。否则,“研究性学习”就只能是幻想、空想,无稽之谈。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和整体理解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学生已知多少。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生活在幸福的今天,是否能理解小女孩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否则,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无从谈及感悟。可见,“接受性学习”是阅读教学的必要的前提。当然,“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师不管学生,而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整体理解文章,总体把握教学目标和设计好教学环节,科学、高效地组织课堂阅读,帮助他们自主地去完成阅读理解的全部过程。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营造和谐、开放的阅读氛围
阅读应该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也是不可能用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的行为。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并获得亲自参与阅读的积极体验。如教学《四季的脚步》时,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脑海中的四季肯定不一样,农村学生脑海中的四季可能有山,有水,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有花草树木;它们的变化就构成了四季。而城市学生脑海中的四季可能就很难具体化、形象化,往往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或是仅仅从影视作品中有所感知。对此,教师就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尊重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予以正确引导,使之在阅读中感受到各自喜爱的春夏秋冬。当然,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放手大胆去想象、去创造,就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阅读氛围,要让学生平等地享有阅读的权利,平等地享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权利。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他们往往会看到比饥饿和寒冷更可怕的东西——孤独。对他们,教师除了关心和引导外,还必须民主、平等、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评价时,应制定多元互动的参考答案,绝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影响学生的主体感受。要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中拓展思维,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四、突出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
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其阅读总量仅仅几十万字。如不以量保质,仅仅就教材讲教材,再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指导都只能是空谈。多读多写,不仅在今天,在以后,都仍将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要多读,唯有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这才是解决多读与时间冲突的最佳途径。而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教师必须给予有效的指导。即要做到:
(1)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学《草船借箭》前,让学生先在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自己去体会其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开展形式多样的导读活动。如介绍阅读方法,看看名家的读书笔记等等。
(3)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批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把批注整理成自己的读书笔记。
(4)定期進行阅读交流活动。如利用班会、活动课、作文课等时间,让学生进行群体、小组、个人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别人,从别人那里学习好的读书方法。当然,课外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原则性。教师在训练和指导时,即要讲量,更要保质。
总之,阅读是由学生主体操作、再造作者描述的具体形象的行为。它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绝不是条分缕析的分割,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拼凑。它是一种整体认知、理解、感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是根本,悟是升华。只有培养兴趣,多读多练,通过主体积极的参与和体验,使感悟到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升华,从而才内化为思想道德品质,最终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冯美梁.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兴趣培养[J].华章,2012(14).
[2]闫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探讨[J].新课程,2014(7).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兴趣就是阅读的一种内驱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优化阅读课教学,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了,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那么,小学语文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尊重主体,激发兴趣,制造阅读期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直接关系着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阅读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激发其的阅读兴趣。如一些阅读教学中故意把非常生动的故事只讲一部分,让他们先去假想结局,进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读,要读;变“要我阅读”为“我要阅读”。另外,教师还应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欲。这样,兴趣被激发了,学生就会在阅读动机的驱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阅读期待,唤醒主体意识,自觉自愿地去阅读。
二、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研究性学习”为提高,科学有效地组织课堂阅读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虽然提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但从没有说过要抛弃“接受性学习”。因为学生必须在接受字、词、句的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才能领会文章的意思。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根本无法离开具体形象的支撑,他们的再造想象往往停留在自己生活的圈子。对于这种情形,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先接受一些具体形象的客观事物,熟悉相应的环境。否则,“研究性学习”就只能是幻想、空想,无稽之谈。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和整体理解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学生已知多少。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生活在幸福的今天,是否能理解小女孩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否则,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无从谈及感悟。可见,“接受性学习”是阅读教学的必要的前提。当然,“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师不管学生,而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整体理解文章,总体把握教学目标和设计好教学环节,科学、高效地组织课堂阅读,帮助他们自主地去完成阅读理解的全部过程。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营造和谐、开放的阅读氛围
阅读应该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也是不可能用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的行为。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通过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并获得亲自参与阅读的积极体验。如教学《四季的脚步》时,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脑海中的四季肯定不一样,农村学生脑海中的四季可能有山,有水,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有花草树木;它们的变化就构成了四季。而城市学生脑海中的四季可能就很难具体化、形象化,往往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或是仅仅从影视作品中有所感知。对此,教师就必须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尊重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予以正确引导,使之在阅读中感受到各自喜爱的春夏秋冬。当然,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放手大胆去想象、去创造,就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阅读氛围,要让学生平等地享有阅读的权利,平等地享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权利。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他们往往会看到比饥饿和寒冷更可怕的东西——孤独。对他们,教师除了关心和引导外,还必须民主、平等、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评价时,应制定多元互动的参考答案,绝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影响学生的主体感受。要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中拓展思维,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四、突出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
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其阅读总量仅仅几十万字。如不以量保质,仅仅就教材讲教材,再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指导都只能是空谈。多读多写,不仅在今天,在以后,都仍将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要多读,唯有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这才是解决多读与时间冲突的最佳途径。而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教师必须给予有效的指导。即要做到:
(1)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学《草船借箭》前,让学生先在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自己去体会其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开展形式多样的导读活动。如介绍阅读方法,看看名家的读书笔记等等。
(3)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批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把批注整理成自己的读书笔记。
(4)定期進行阅读交流活动。如利用班会、活动课、作文课等时间,让学生进行群体、小组、个人的读书心得交流活动。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别人,从别人那里学习好的读书方法。当然,课外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原则性。教师在训练和指导时,即要讲量,更要保质。
总之,阅读是由学生主体操作、再造作者描述的具体形象的行为。它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绝不是条分缕析的分割,也不是天马行空的拼凑。它是一种整体认知、理解、感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是根本,悟是升华。只有培养兴趣,多读多练,通过主体积极的参与和体验,使感悟到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升华,从而才内化为思想道德品质,最终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冯美梁.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兴趣培养[J].华章,2012(14).
[2]闫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探讨[J].新课程,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