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有教育之日起,教师师德的理论及实践已成为文化先贤、思想大家们积极探讨的主题。文章在分析历代师德变迁的基础上,梳理了师德建设的合理内涵,提出了发挥师德积极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教师师德;变迁;内核;作用
一、我国师德建设的演变过程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担负着传道授业、培养人才的重任。在传统道德中,师德又处于百业之首。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尤为重要。
1.尧舜时期,尧、舜帝为了匡正社会不良风气,曾任命契这个人作为“司徒”,负责教育宣传工作。彼时的司徒相当于此时的教师职位。在《列女传》中曾描述契“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至其名”,肯定了他的天赋、见识、爱生和教育成果。可以说,契的“聪明而仁”特质,就是我国最早的师德体现。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不和谐和天下纷争不断,致使诸子百家纷纷开办私学、组织游学,传授他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用来实现其远大的理想及抱负。其中孔子就是他们最杰出的代表。
3.南宋时期,大教育家朱熹在江西庐山创办的白鹿洞书院,明确规定了为人处世接物的“三要”和求学问道的原则。他认为,“修身之要,就是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就是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五教之目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就是圣师孔子倡导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把“三要”内容和求学原则做成牌匾挂在书院醒目位置,供人学习遵循。朱熹的教育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前人主张的“如何做人”的办学宗旨。
4.明清时期,许多先贤同样重视修身进德的育人理念,如在选聘教师时,除了看重老师的学识,更要考察老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操守。完整反映了教师必备的品行操守、学识功底、施教方法和规矩意识的素质及能力。
5.民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也十分关注中国的教育及师德建设。其中,新文化运动之父、教育家蔡元培大力提倡的教育救国、学术救国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追求真理的学术风格,进而推进社会进步,也是师德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二、我国师德建设的合理内核
1.学而不厌、潜心治学。孔子提倡的“学而不厌”,潜心钻研的精神是做老师的基本前提。常言道: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则必须具备一桶水,并且是一桶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否则,就难以达到传授知识,宣传真理,培养人才的目的。
2.只要老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就能引导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朝着不断完善自我的目标迈进。正如他的学生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因此,身体力行、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至关重要。
3.有教无类、教书育人。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不分长幼、贫富、贵贱的教育思想符合我国当前实施的普惠教育、教育公平的基本精神。作为教师,要履行教书育人职责,荀子认为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尊师而惮,可以为师;着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否则,将影响教育事业,贻误人才培养。
4.志成高远、乐做人师和经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大批有理想抱负、奉献精神的人。
三、新时代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近期颁布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提出了师德建设的最低标准和理想追求。新时代下,既要注重传承、古为今用,又要全面落实准则精神,充分发挥师德建设的积极作用。
1.加强师德建设,对于促进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作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假如人民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对本职工作的理想追求,是难以在现代教育事业中建功立业的。
2.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服务学生的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教师作为教育和文明的传播者,肩负着不可替代作用。塑造下一代的重任,塑造新人等方面担负着特殊作用。所以,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把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
3.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增强人格魅力。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守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育德、以德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标杆作用。作为高校教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言传与身教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统一、学术自由与规范统一”,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优秀的教师形象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4.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提高育人本领。终身学习、不断创新、强化综合素质是教师师德的进一步升华。在科技日新月异和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涌现的今天,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创新是应对挑战、跟上时代步伐的重要条件。新时代下,必须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教育理论,丰富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概言之,尽管师德内容在不同时代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通的。只要我们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规范和锤炼自己,就一定能在培养职业人才、助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中,不断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程蕣英,曹劍英.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今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11.
[2]于述胜.道家教育智慧的现代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3]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4]教育部于2018年11月8日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关键词:教师师德;变迁;内核;作用
一、我国师德建设的演变过程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担负着传道授业、培养人才的重任。在传统道德中,师德又处于百业之首。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尤为重要。
1.尧舜时期,尧、舜帝为了匡正社会不良风气,曾任命契这个人作为“司徒”,负责教育宣传工作。彼时的司徒相当于此时的教师职位。在《列女传》中曾描述契“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至其名”,肯定了他的天赋、见识、爱生和教育成果。可以说,契的“聪明而仁”特质,就是我国最早的师德体现。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不和谐和天下纷争不断,致使诸子百家纷纷开办私学、组织游学,传授他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用来实现其远大的理想及抱负。其中孔子就是他们最杰出的代表。
3.南宋时期,大教育家朱熹在江西庐山创办的白鹿洞书院,明确规定了为人处世接物的“三要”和求学问道的原则。他认为,“修身之要,就是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就是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五教之目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就是圣师孔子倡导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把“三要”内容和求学原则做成牌匾挂在书院醒目位置,供人学习遵循。朱熹的教育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前人主张的“如何做人”的办学宗旨。
4.明清时期,许多先贤同样重视修身进德的育人理念,如在选聘教师时,除了看重老师的学识,更要考察老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操守。完整反映了教师必备的品行操守、学识功底、施教方法和规矩意识的素质及能力。
5.民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也十分关注中国的教育及师德建设。其中,新文化运动之父、教育家蔡元培大力提倡的教育救国、学术救国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追求真理的学术风格,进而推进社会进步,也是师德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二、我国师德建设的合理内核
1.学而不厌、潜心治学。孔子提倡的“学而不厌”,潜心钻研的精神是做老师的基本前提。常言道: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则必须具备一桶水,并且是一桶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否则,就难以达到传授知识,宣传真理,培养人才的目的。
2.只要老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就能引导学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朝着不断完善自我的目标迈进。正如他的学生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因此,身体力行、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感化作用至关重要。
3.有教无类、教书育人。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不分长幼、贫富、贵贱的教育思想符合我国当前实施的普惠教育、教育公平的基本精神。作为教师,要履行教书育人职责,荀子认为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尊师而惮,可以为师;着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否则,将影响教育事业,贻误人才培养。
4.志成高远、乐做人师和经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大批有理想抱负、奉献精神的人。
三、新时代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近期颁布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提出了师德建设的最低标准和理想追求。新时代下,既要注重传承、古为今用,又要全面落实准则精神,充分发挥师德建设的积极作用。
1.加强师德建设,对于促进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作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假如人民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对本职工作的理想追求,是难以在现代教育事业中建功立业的。
2.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服务学生的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教师作为教育和文明的传播者,肩负着不可替代作用。塑造下一代的重任,塑造新人等方面担负着特殊作用。所以,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把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
3.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增强人格魅力。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守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育德、以德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标杆作用。作为高校教师,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言传与身教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统一、学术自由与规范统一”,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优秀的教师形象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4.加强师德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不断创新,提高育人本领。终身学习、不断创新、强化综合素质是教师师德的进一步升华。在科技日新月异和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涌现的今天,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创新是应对挑战、跟上时代步伐的重要条件。新时代下,必须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教育理论,丰富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概言之,尽管师德内容在不同时代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通的。只要我们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规范和锤炼自己,就一定能在培养职业人才、助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中,不断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程蕣英,曹劍英.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今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11.
[2]于述胜.道家教育智慧的现代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3]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4]教育部于2018年11月8日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