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6.背诵的习惯。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
8.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的。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偶有偏离,及时调整。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范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3.进入轨道,自由飞行。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着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而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
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一、语文学习应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1.提前预习的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
2.细心观察的习惯。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3.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4.质疑发问的习惯。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
5.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一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6.背诵的习惯。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笔者不赞成死记硬背,但是记诵确实是青少年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一个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这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良好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7.定期复习整理的习惯。定期整理复习有许多好处:第一,可以温故知新,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第二,可以避免遗忘。第三,可以把种种表面不相关的知识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系统,使众多知识相互贯通,甚至可以做到触类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业前,将当天学过的知识及时浏览一遍。学会运用表格来复习整理。每周末,及时将所有知识进行一次系统整理。运用表格的过程,实际就是重新消化知识,疏理成体系的过程。学会对着教材的目录、章节题目,进行回忆整理。目录、章节就是知识的提纲。
8.认真书写文字的习惯。养成这一习惯可以从最基本处着手,让学生从刚开始学着写字时,就把每个字的笔划、笔顺写准确。让学生学习一点书法,不是为了让他去参加书法比赛,而是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漂亮、美观、大方的。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操作步骤
1.耐心发动,逐渐加速。会开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天气冷时,车打着火后要过一会儿才能快速行驶,一打着火就快速行驶反而会灭火的。一个人培养习惯也是如此,要循序渐进。一开始先朝着理想目标动起来。一次行动的价值要超过一百句口号,一千次决心。一个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能说到做到,便很了不起。久而久之,便习惯成自然了。
2.偶有偏离,及时调整。学生多数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克服坏习惯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范了,发现上课时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3.进入轨道,自由飞行。按照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启动,继而逐渐加速,在行进中不断调整,最后进入轨道。这就像卫星一样,一旦进入轨道,就再也不会走走停停了,就会沿着轨道不停地飞行。进入轨道以后,你就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你再不必着意约束自己,而是顺其自然。
三、良好的心理素质习惯养成的关键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而在不断“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困难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如学习中的松懈、疲沓、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材难度大等。为了克服上述种种消极心理因素,可以通过某些心理素质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1.培养意志。人的意志可以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培养和锻炼。2.激发兴趣。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兴趣来辅助和支撑。
詹姆士有一句名言“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