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了世界的玻璃容器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ll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你是吃过玉米,曾沉浸于调味品带来的味觉盛宴,换过汽车轮胎,还是种植过一株兰花,你都应该感谢沃德箱。当然,你也可能会把19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和入侵植物物种的迅速扩散归咎于这种由玻璃制成的封闭容器。
  在历史上,这种小小的玻璃容器曾掀起巨大的变革—它改变了全球生态、帮助了欧洲的殖民扩张。它是如何发挥这么大的作用的呢?
  沃德箱是19世纪伦敦东区的医生、业余园艺家纳撒尼尔·巴格肖·沃德发明的。沃德非常热爱植物,他收集了2.5万个植物标本,想建立一个庞大的露天花园,然而伦敦大气污染严重,高浓度煤烟和硫酸几乎杀死了所有植物。
  1829年,沃德无意中发现,之前他装在密封的玻璃罐里的一些蕨类植物和一种草本植物竟然活了下来。他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奥秘:白天,水汽会蒸发,在玻璃上凝结,晚上冷却后又会回到土壤中再供给植物,而植物透过玻璃仍然可以获得氧气来呼吸。当这样的微循环建立起来后,密闭玻璃容器中的植物虽然生长缓慢,依然能够存活。沃德随后改进了这个玻璃罐,发明了沃德箱。
  当时许多专业的植物学家已经知道了温室的概念。温室系统与沃德箱的原理和构造相似,但温室植物常常需要额外浇水,还需要人工干预,而沃德箱本质上是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空间,它依靠水汽的冷凝和蒸发来保持湿度,系统可以自我调节,不需要人们额外浇水。这一特性使得沃德箱可以完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不论外界天气如何,在里面生长的植物都可以长途运输。
  得益于此,一场在生态领域、食品领域乃至政治领域的变革悄然兴起。
  在沃德箱发明之前,人们也想将一个地方的新奇植物移植到另一个地方,但他们只能运输植物种子或干燥的根茎,因为如果移植活的植物的话,在海运过程中,咸湿的空气、缺乏光照和淡水都会杀死它们。
  沃德箱改变了这一情况。人们可以将活的植物放进沃德箱,再将沃德箱放在船甲板上。在那儿,植物苗可以利用光照进行光合作用,而箱子内的湿气会给它们提供水分,同时箱子还可以保护它们免受盐雾腐蚀,由此,植物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全球植物贸易由此兴起。殖民者们开始频繁地将其他国家的经济作物引入殖民地种植。20世纪早期,法国殖民者将超过4万株活的植物引入了法国殖民地。英国人将中国的香芽蕉引进了萨摩亚群岛,今天香芽蕉已经成为那里的主要经济作物。而美国冒险家们利用沃德箱进口了包括兰花、牛油果甚至昆虫在内的许多稀奇植物和动物。全球的生态都被这种玻璃箱改变了。
  沃德箱也使得所有社会阶层的饮食发生了改变:英国人靠引进毛里求斯的卡文迪什香蕉吃上了香蕉,又借助沃德箱将印度的杧果传播到了今天的澳大利亚;荷兰人将桂皮、丁香引入亚洲殖民地,爱好美食的中国人逐渐将这些植物变成了独特的调味品。
  沃德箱也激起了大众的兴趣。中产阶级家庭最先购买沃德箱来经营他们的家庭花园,公共园林也因那些新到来的装饰性植物而繁荣。日本的金银花、松树等漂亮的装饰性植物被引进世界各地的园林中,为园林增添了靓丽的风景。如今世界著名的植物园—英国皇家植物园,在沃德箱发明之前植物稀少,知名度很低,但在沃德箱发明之后,15年内引进的植物比过去100年间引进的还多15倍。
  许多国家在一些农业领域的垄断地位也因沃德箱而结束。
  橡胶作为制造车胎的材料,对自行车和汽车的迅速普及起到了巨大作用。在19世纪,巴西垄断了全世界橡胶的生产,但英国人借助沃德箱打破了巴西的垄断地位。1876年,英国人亨利·魏克汉以每1万粒橡胶树种子10英镑的价格,采集了7万粒橡胶树种子,从巴西运至伦敦的皇家植物园,待橡胶树发芽后,又用沃德箱把它们运到了印度。橡胶树的全球化生产使制作现代交通工具的原材料更好获得,但在这一过程中,巴西的橡胶工业遭到了打击。
  沃德箱还有一项重要的贡献就是帮助人类与疟疾做斗争。
  疟疾是一种因蚊子叮咬而传播的传染病,会让人发烧、畏寒,严重者会致人死亡。由于疟疾普遍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欧洲人在没有向全世界大力殖民扩张之前,还没有意识到这种疾病的厉害。19世纪欧洲殖民者踏上热带非洲和亚洲的热带丛林地区后,凶猛的疟疾令他们谈之色变。
  沃德箱通过帮助金鸡纳树的传播帮殖民者对抗了疟疾。因为金鸡纳树的树皮中含有奎宁,这种物质能杀死疟原虫。人们只需要蒸馏金鸡纳树皮,就能提取出奎宁。1860年,克莱门特·马卡姆用沃德箱将金鸡纳树从南美洲走私了出去。到1861年,金雞纳树在印度大规模种植,并从整个东南亚扩散到了荷兰。没有金鸡纳树,欧洲对非洲的殖民几乎是不可能的,殖民其他热带地区的成本也会异常昂贵。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沃德箱帮助了欧洲大国的全球扩张。
其他文献
120救护车的急救标志中间是一条蛇缠绕在长长的棍子上,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知其来历。  这个医学上的标志,人们称之为“蛇徽”,即灵蛇的徽记。它来源于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史诗中赞颂的一位名叫阿斯扣雷波的医生。传说阿斯扣雷波是公元前400年被奉为医神的阿波罗的儿子,他手持一根盘绕着灵蛇的神杖,云游四方,治病救人,因为医术高明、为人善良,所以特别受人拥戴。后世的人出于对灵蛇和神医的崇敬,也为了纪念阿斯扣雷波
期刊
口头禅几乎人人都有,大多习惯成自然,故而有时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尴尬和误会也就随之而来。  张廷玉是清代康雍乾三朝重臣,晚年韬光养晦,遇有下属报告工作,动辄以“好,好”搪塞。一日,有小吏来请假。张廷玉问所为何事,小吏回报说家中老父去世,需料理丧事,张廷玉顺口说“好,好”。在场人等都掩口而笑,张廷玉却懵然无知。  比张廷玉稍晚的陈宏谋在乾隆朝中期担任东阁大学士,当时的政府首揆是尹继善。陈宏谋处处礼
期刊
费伦佐·奥蒙莱特是美国塔夫茨大学工程学院的一名教授,素来以孝顺出名。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他都与家人一起度过,是位了不起的暖男。  有一次,奥蒙莱特的父亲因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住进波士顿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由于老人患糖尿病多年,心脏、眼睛、胃等多处器官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必须调节饮食搭配,严格监测血糖变化,控制血糖不要升高,同时对各病变部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奥蒙莱特的父亲是个倔老头儿,对控
期刊
德国有句俗语:没有尝过大疙瘩汤、烤猪肘、奶酪点心的人就不能算去过巴伐利亚。  大疙瘩汤,巴伐利亚“第一道菜”  大疙瘩汤被称为巴伐利亚的“第一道菜”。这不仅是因为热气腾腾的大疙瘩汤通常是一顿巴伐利亚大餐中的头道菜,也因为这道汤是当地历史最悠久的菜肴之一。  “早在150年前,大疙瘩汤已是巴伐利亚农村家庭的一道传统菜肴。”慕尼黑大学民俗学家舒贝尔特说,当时一日三餐都有汤,且早餐喝汤在当时特别流行。起
期刊
朱元璋即位后,頒布过这么一道圣旨:  “这文书各家见了啊,父母、妻子、兄弟、朋友,怎么劝诫,教休做这等恶人,合着天理仁心了行,却不好?”  “有一等官人家,父母、妻子、兄弟一同害人,满家儿并无一个发仁心的,似这等全家坏了的,也好些个。”  “这文书说得明白,一件件开得分晓,若还再如此害军,便是自己犯了又犯这般。难说你不曾见文书?不知道这文书又不是吏员话,又不是秀才文,怕不省得啊!”  我敢赌100
期刊
魏安山做“红爷”已有12年,每周六上午和周日下午,他都会坐40分钟的公交车去桂花公园帮人牵红线,风雨无阻。随着“红爷”的名气在苏州越来越响,找他帮忙介绍对象的人也越来越多,他记录相亲男女信息的资料足有6大本。  说起当初做“红爷”的原因,魏安山笑着说:“因为婚介所把我坑苦了。”  2006年春节,魏安山的一个亲戚叹着气对魏安山说:“我儿子小翔虽然学历、工作都不错,但性格太内向,一直找不到女朋友。您
期刊
稀里糊涂考进上戏  1973年2月,18岁的奚美娟从上海杨高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杨思公社插队。“一天晚饭后,有人来通知:马上到县招待所的食堂,参加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联合招生。”奚美娟说,记忆中,她当时并没有特别兴奋,只是觉得好奇,就稀里糊涂地跟着大家去了。“当时的感觉更像是被叫去完成领导交给的一个任务。”  就这样,这些年龄在18到22周岁之间的男女青年懵懵懂懂地坐在了考官对面。陆陆续
期刊
有时候生活清淡到自己都吃惊起来了。  尤其是差不多完全从对食物的欲望中超脱出来,面对别人都认为是很好的食物,一点也不动心。反而在大街小巷发现一些毫不起眼的东西,有惊艳的感觉,并慢慢品味出一种哲学。正如我常说的,好东西不一定贵,平淡的东西也自有滋味。  在台北四维路一条阴暗的巷子里,有好几家山东老乡开的馒头铺子。说是铺子,是由于它们实在够小,往往老板就是掌柜,也是蒸馒头的人。这些馒头铺子早午各开笼一
期刊
洪秀全1851年起义后,率领太平军横扫大半个中国,最后定都天京。有国就有省,太平天国管理自己的领土,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对省份进行了各种划分和大调整。搞笑的是,有些不受太平天国统治的地区,也被命了名。  先从直隶说起。直隶,直隶,就是直接隶属于朝廷,是京畿地区。但在洪秀全的眼里,这里是清廷的老巢,妖孽横生,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这个地方就被洪秀全命名为罪隶省—真是个可怕的名字。那时的省会不叫省会
期刊
名著中描写的美食,有心的读者会去照着做。《金瓶梅》中的一些饮食很接地气,譬如频繁出现的烧猪头。有人据此编出《〈金瓶梅〉饮食谱》,很容易操作。茄鲞則是《红楼梦》中写得最详细的一道菜。  周作人、梁实秋写美食,是为了寄托乡思,不知道本人厨艺如何。既写得好又躬身实践的是汪曾祺—“近三个月来,我每天做一顿饭,手艺遂见长进。”塞肉回锅油条是汪曾祺发明的—“这道菜是本人首创,为任何菜谱所不载。很多菜都是馋人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