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常运用古诗句评点文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诗是人创造的艺术美,它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充满了诗情画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中学生对那些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容易产生强烈的美感。利用诗句形象感人、节奏和谐的特点评点文本,往往能使学生陶醉于生动形象的评点之中,极易与文本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当结東《祝福》,讲到旧中国妇女的悲剧命运时,我们就吟诵唐代张籍的《离妇》:“为人莫作女,作女实难为……”同样是对封建制度下妇女血泪生活的高度概括,这首诗以它鲜明可感的语言,引导学生沉浸于课文所渲染的悲剧气氛之中,去体味蕴含在形象之中的道理。
诗和文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但在某些方面又是相通的,一致的。不同时代的作者往往在描写对象和采用手法等方面暗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精心选择的诗句,可以帮助学生咀嚼其哲理,体会其意境,与文本内容互相印证。如讲到朱自清的《春》里写的“鸟儿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就引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怡啼”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进行评点,来体会这幅春鸟图所表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和人情味,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受。
评点文本可以是题目、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句子、主旨、艺术手法等等。试举例如下:
1.运用于解题。在解析《别了,司徒雷登》这个题目时,可引用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和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这样分析:这个题目,既写出了司徒雷登“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感,也写出了中国人民“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欢欣。这样就更加突出了課文题目的形象性和幽默感。又如在讲解《(指南录)后序》时,引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育休”的诗句,说明他把诗集命名为:“指录录”的含义,再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作者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运用于评点景物写。如《荷花淀》开头的景物描写,其作用之一在于通过优美人的月色荷香图,烘托人物热爱家乡、保卫家乡的心情。毛泽东的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数英雄竞折腰”,正是其最好的注脚。当老师吟诵完这两句诗后,学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从而真正领会了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又如《天山景物记》描写原始森林时说:“……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就引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来印证天山深处原始森林的这一独特景象。
3.运用于人物形象的评析。如分析《鸿门宴》中项羽这一形象,我们就向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来分析,这样既使学生知道了造成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原因,又使学生学习了一首新诗。又如分析《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中周瑜这一形象时,就引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诗句,来说明周瑜的五次大笑所表现出的英气概和儒将风度。这样的评点自然更有深度和广度。
4.运用于析句。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原来如此!……”四个字独立成段。作者在这里以恍然大悟的语气表达了无限的悲愤和满腔的怒火。这四个字和省略号的作用正好用《琵琶行》中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作注脚,简明深刻,形象生动,作用胜过千言万语。《记念刘和珍君》中“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的虽是选择复句,但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要人们选择“沉默”,而是明确地警告横行无忌的杀人者:人民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个“沉默”的含义用鲁迅在《无题》中说的“于无声处听惊雷”评析是再恰当不过了。
5.运用于挖掘主题。龚自珍的小品文《病梅馆记》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就引用学生初中时学过的龚自珍表达同一主旨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对诗和文的主旨作比较分析,使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该文以梅喻人,梅人合一的艺术特色。
6.运用于评点艺术手法。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写小屋时,定景换点,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小屋的特征。我们就引苏轼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艺术手法。使他们认识到,看同一景物,观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人们的视觉形象也会呈现千姿百态。
总之,笔者认为用古诗句评点文本,在阅读教学中会起到画龙点晴、沟通古今、强化记忆、促进理解、扩大知识容量、提高鉴赏能力的作用。用这种极富感染力和艺术美的评点形式,也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更能使我们的评点熠熠生辉,充满艺术魅力。当然,我们在引用诗句时应该做到恰当精切,切忌牵强附会。
诗是人创造的艺术美,它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充满了诗情画意,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中学生对那些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容易产生强烈的美感。利用诗句形象感人、节奏和谐的特点评点文本,往往能使学生陶醉于生动形象的评点之中,极易与文本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当结東《祝福》,讲到旧中国妇女的悲剧命运时,我们就吟诵唐代张籍的《离妇》:“为人莫作女,作女实难为……”同样是对封建制度下妇女血泪生活的高度概括,这首诗以它鲜明可感的语言,引导学生沉浸于课文所渲染的悲剧气氛之中,去体味蕴含在形象之中的道理。
诗和文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但在某些方面又是相通的,一致的。不同时代的作者往往在描写对象和采用手法等方面暗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精心选择的诗句,可以帮助学生咀嚼其哲理,体会其意境,与文本内容互相印证。如讲到朱自清的《春》里写的“鸟儿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就引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怡啼”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进行评点,来体会这幅春鸟图所表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和人情味,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受。
评点文本可以是题目、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句子、主旨、艺术手法等等。试举例如下:
1.运用于解题。在解析《别了,司徒雷登》这个题目时,可引用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和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这样分析:这个题目,既写出了司徒雷登“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感,也写出了中国人民“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欢欣。这样就更加突出了課文题目的形象性和幽默感。又如在讲解《(指南录)后序》时,引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育休”的诗句,说明他把诗集命名为:“指录录”的含义,再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作者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和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运用于评点景物写。如《荷花淀》开头的景物描写,其作用之一在于通过优美人的月色荷香图,烘托人物热爱家乡、保卫家乡的心情。毛泽东的诗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数英雄竞折腰”,正是其最好的注脚。当老师吟诵完这两句诗后,学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从而真正领会了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又如《天山景物记》描写原始森林时说:“……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就引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来印证天山深处原始森林的这一独特景象。
3.运用于人物形象的评析。如分析《鸿门宴》中项羽这一形象,我们就向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来分析,这样既使学生知道了造成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原因,又使学生学习了一首新诗。又如分析《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中周瑜这一形象时,就引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诗句,来说明周瑜的五次大笑所表现出的英气概和儒将风度。这样的评点自然更有深度和广度。
4.运用于析句。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原来如此!……”四个字独立成段。作者在这里以恍然大悟的语气表达了无限的悲愤和满腔的怒火。这四个字和省略号的作用正好用《琵琶行》中所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作注脚,简明深刻,形象生动,作用胜过千言万语。《记念刘和珍君》中“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的虽是选择复句,但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要人们选择“沉默”,而是明确地警告横行无忌的杀人者:人民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这个“沉默”的含义用鲁迅在《无题》中说的“于无声处听惊雷”评析是再恰当不过了。
5.运用于挖掘主题。龚自珍的小品文《病梅馆记》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就引用学生初中时学过的龚自珍表达同一主旨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对诗和文的主旨作比较分析,使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该文以梅喻人,梅人合一的艺术特色。
6.运用于评点艺术手法。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写小屋时,定景换点,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小屋的特征。我们就引苏轼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艺术手法。使他们认识到,看同一景物,观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人们的视觉形象也会呈现千姿百态。
总之,笔者认为用古诗句评点文本,在阅读教学中会起到画龙点晴、沟通古今、强化记忆、促进理解、扩大知识容量、提高鉴赏能力的作用。用这种极富感染力和艺术美的评点形式,也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更能使我们的评点熠熠生辉,充满艺术魅力。当然,我们在引用诗句时应该做到恰当精切,切忌牵强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