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对待学困生,最可怕的是“把人看扁”。即常说的“一好应百好,一错应百错”。教师应从学困生的一些极端的表现中看到学困生期待的信任和尊重、关怀和温暖。不要戴有色眼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缺点,而要戴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倍加珍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实例]
难得的一个星期天,我正美滋滋地睡着懒觉。突然,一阵烦躁的电话铃声吵醒了我,接着一阵爽朗的笑声传进我的耳朵:“老师,还记得我吗?我是你的学生平,现在在苏州读大学……”听着平的话语,我的脑子里像打翻的五味瓶。
平同学,男,15周岁。家境富裕,不需要他承担过多的家庭责任和负担,加上爷爷奶奶的宠爱,他身上不具备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所以当学习遇到困难时,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加上父亲的管教简单粗暴,只是一味地指责,打骂,他在逆反心理因素下产生对抗、对立而形成厌学,生活中喜欢讲脏话,有话不会好好说,和老师搞对立,学习上懒惰、基础薄弱、成绩差,经常不完成应有的作业,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
由于他常常违反纪律,经常做错事,很难得到老师的喜欢,得到更多的是批评和出丑,所以他常与教师针锋相对。你说东,他偏西;你要左,他偏右。加上他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差,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他的存在,挫伤了他的自尊心。
当家长和老师戴着有色眼睛看他的时候,他的优点也就被埋没了,他头脑灵活,善于表达自己,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钻研至深。这样的学生真是让我既“爱”又“恨”,但作为班主任,我的原则是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我决心要帮帮他。
数学老师到我这里告状,说他上课故意捣乱,我知道简单的训斥是没有用的,只会更加激化他与老师的矛盾。怎么办?当我找到他的时候,他还是一脸的不服气,看样子已经做好了迎接暴风骤雨的准备。上课铃声响了,我没有留下他,只是告诉他中午早点来,有重要的事和他说。他很意外,犹犹豫豫地走了,到了中午,他在办公室门外探头探脑,终于忍不住进来了,“老师,什么事?”“给你布置一个任务,观察数学老师的生活,一周后写篇作文交给我。”我的语气不容许反驳,他带着疑问走了……一周后,他准时交了作文。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你们可真辛苦啊,你们不累吗?”“累啊,你能帮老师减轻负担吗?”他又不好意思了,笑笑,愉快地走了。这次,他第一次向老师承认了错误。从这以后,他和老师的矛盾越来越少了。我也经常和科任教师沟通,给他更多的关注。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尝试改用欣赏的眼光审视他、引导他、教育他。平同学曾经流露出这样的想法:“老师找我,肯定没什么好事。”那我就让“好事”找到他。打水时遇到他,“哎呀,真沉,老师拎不动,帮帮忙!”“老师有本好书,拿去看看。”……每周五,我都坚持找其谈心,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还特地找了几个班委去帮助他,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和他交流。上课经常有意识地找他回答一些问题,当他回答不出来时,总是微笑着鼓励他,对他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又想方设法与他父母取得联系,让其父母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样,他感受到了别人对他的关注和期待,他就会欣喜地认为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老师也需要我,让他的自我需求得到满足,这有利于树立他的自信心,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此后,他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尤其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再也没有和科任教师闹过冲突。
学校组织乒乓球比赛,球技一般的他又跑来征求我的意见,最后我们达成一致“加强锻炼,重在参与”,并约定好要为他加油助威,在那次比赛中,他得了个第三名,然而名次对于他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我明白:因为有了支点,所以平同学创造了奇迹。
[思考]
1.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如此,“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的爱就好像一阵春风吹拂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平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2.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平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3.把赞美送给学生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中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认识到这一点后,面对学生我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并适时地对他表示老师的关注,多对他进行鼓励,如“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今天的地扫得很干净”,“你排队今天最有精神了”等等。一句话就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其实是在关注他的,于是他就会发扬自己的优点,更好地表现自己。给学生们一个支点,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能撬起一个地球。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土桥中学
对待学困生,最可怕的是“把人看扁”。即常说的“一好应百好,一错应百错”。教师应从学困生的一些极端的表现中看到学困生期待的信任和尊重、关怀和温暖。不要戴有色眼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缺点,而要戴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倍加珍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实例]
难得的一个星期天,我正美滋滋地睡着懒觉。突然,一阵烦躁的电话铃声吵醒了我,接着一阵爽朗的笑声传进我的耳朵:“老师,还记得我吗?我是你的学生平,现在在苏州读大学……”听着平的话语,我的脑子里像打翻的五味瓶。
平同学,男,15周岁。家境富裕,不需要他承担过多的家庭责任和负担,加上爷爷奶奶的宠爱,他身上不具备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所以当学习遇到困难时,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加上父亲的管教简单粗暴,只是一味地指责,打骂,他在逆反心理因素下产生对抗、对立而形成厌学,生活中喜欢讲脏话,有话不会好好说,和老师搞对立,学习上懒惰、基础薄弱、成绩差,经常不完成应有的作业,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
由于他常常违反纪律,经常做错事,很难得到老师的喜欢,得到更多的是批评和出丑,所以他常与教师针锋相对。你说东,他偏西;你要左,他偏右。加上他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差,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他的存在,挫伤了他的自尊心。
当家长和老师戴着有色眼睛看他的时候,他的优点也就被埋没了,他头脑灵活,善于表达自己,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钻研至深。这样的学生真是让我既“爱”又“恨”,但作为班主任,我的原则是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我决心要帮帮他。
数学老师到我这里告状,说他上课故意捣乱,我知道简单的训斥是没有用的,只会更加激化他与老师的矛盾。怎么办?当我找到他的时候,他还是一脸的不服气,看样子已经做好了迎接暴风骤雨的准备。上课铃声响了,我没有留下他,只是告诉他中午早点来,有重要的事和他说。他很意外,犹犹豫豫地走了,到了中午,他在办公室门外探头探脑,终于忍不住进来了,“老师,什么事?”“给你布置一个任务,观察数学老师的生活,一周后写篇作文交给我。”我的语气不容许反驳,他带着疑问走了……一周后,他准时交了作文。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你们可真辛苦啊,你们不累吗?”“累啊,你能帮老师减轻负担吗?”他又不好意思了,笑笑,愉快地走了。这次,他第一次向老师承认了错误。从这以后,他和老师的矛盾越来越少了。我也经常和科任教师沟通,给他更多的关注。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尝试改用欣赏的眼光审视他、引导他、教育他。平同学曾经流露出这样的想法:“老师找我,肯定没什么好事。”那我就让“好事”找到他。打水时遇到他,“哎呀,真沉,老师拎不动,帮帮忙!”“老师有本好书,拿去看看。”……每周五,我都坚持找其谈心,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还特地找了几个班委去帮助他,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和他交流。上课经常有意识地找他回答一些问题,当他回答不出来时,总是微笑着鼓励他,对他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又想方设法与他父母取得联系,让其父母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样,他感受到了别人对他的关注和期待,他就会欣喜地认为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老师也需要我,让他的自我需求得到满足,这有利于树立他的自信心,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此后,他上课特别认真,作业完成得尤其好,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再也没有和科任教师闹过冲突。
学校组织乒乓球比赛,球技一般的他又跑来征求我的意见,最后我们达成一致“加强锻炼,重在参与”,并约定好要为他加油助威,在那次比赛中,他得了个第三名,然而名次对于他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我明白:因为有了支点,所以平同学创造了奇迹。
[思考]
1.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如此,“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的爱就好像一阵春风吹拂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平这样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2.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平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厌恶、憎恨心理。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3.把赞美送给学生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中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认识到这一点后,面对学生我不吝啬自己的微笑,并适时地对他表示老师的关注,多对他进行鼓励,如“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今天的地扫得很干净”,“你排队今天最有精神了”等等。一句话就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其实是在关注他的,于是他就会发扬自己的优点,更好地表现自己。给学生们一个支点,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能撬起一个地球。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土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