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观摩了盐城市农村初中常态课展评,聆听了与会专家的精彩点评,和众多同仁一起交流、探讨,言谈中经常听到“本色课堂”、“常态课堂”这一说法,不禁有耳目一新之感,从心底为“本色课堂”、 “常态课堂”叫好。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真正还语文课堂以“本色”、“常态”呢?我认为,本色的语文课堂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没有让多媒体主宰语文课堂的一切
不可否认,以多媒体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确实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发展。一方面,它拉短了时空的距离,可以让学生神交古人,历览全球;另一方面,它扩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物极必反的现象,多媒体应用充塞课堂,使语文课失去了语言味,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独特魅力。为此,在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时,我们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多媒体画面不能剥夺学生的想象。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他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作为传播文学主阵地的语文课堂应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领悟,感受文学的巨大魅力。而过多采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文学作品所描摹的意象,则往往会束缚学生想象的空间,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削弱了语文学科的魅力。
其次,多媒体课件设计不能取代传统板书。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老师随堂板书,教师能结合学生学习探究的实际情况对预设的板书设计进行及时的、随机的、适当的调整,有利于鼓励学生创新。但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有其局限性——课堂上不能及时的对课件内容进行更改,展示的内容都预先设计好的,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内容上靠近,甚至不惜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样子虽然好看,讨论表面上也很热烈,学生似乎也达成了预定的目标,殊不知,这种做法大大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火花,养成了学生只会察颜观色,唯老师指令是从的思维信赖性,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我们绝不能让多媒体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其实,一份优秀的板书往往是老师独特匠心的体现,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巨大的启迪。
这次常态课展评,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的完美结合的良好范例:大丰陈未菊老师借助多媒体,一曲《骊歌》将学生很快带进了文本意境;建湖孙益智老师大屏展示的“温馨提示”,给学生提供了精要的学法引导;等等,不再一一枚举;同时,每位老师都还设计了简练、精要的板书,将学生课堂上的精彩发言融入板书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被认同感,又克服了多媒体只能“预设”,很难及时“生成”的缺憾。
第二,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没有让语文课变成思想政治课
新课程倡导“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这种做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只重知识技能传输的现象,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合理性不容置疑,但有些老师,有些语文课堂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认为不进行思想教育的语文课就不是一堂好课,甚至采用“贴标签”的方式,给每堂语文课强加了思想说教的内容,结果使语文课变成了德育课、思想政治课、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文学味,违背了课程设计者的本意。
本次展评课,无论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还是《最后一课》,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载体,参展的几位老师,都能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与融合,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自然渗透在对语文、对文学的赏析与感悟之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美段精读、表情朗读等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使情感教育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境。
第三,充分发挥师生双边作用,没有让语文课变成师生作秀的舞台
时下,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会、研讨会等屡见不鲜,这确实有力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但也不排除一些急功进利者迫切希望借机成名。于是乎,有些人不惜对语文课堂进行反复导演,以获得与会者的青睐,结果,教师变成了导演,学生变成了演员,课堂变成了师生作秀的舞台。我们对这些人的良苦用心固然表示理解,但这样的语文课堂又怎能激发学生的语文的真正兴趣呢?这种课堂,语文学科开放性、想象性、创造性的特点又从何体现呢?
本次展评课,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原生态的语文课堂,这里既有师生探求、收获新知的快乐,又有遇到障碍时的困惑;既有充满师生睿智的精美言论,又有让人捧腹的课堂“雷人之语”;既有充满学生气的“稚嫩”提问(如《最后一课》上有名有姓的都是男人,而没有女生?),又有老师充满智慧的点拨与引导。总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常态课、原生课范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解决课堂突发问题的启示,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让我们为这些在教改大潮冲击下依然保持冷静,提出“本色课堂” 、“常态课堂”者去喝彩吧,还语文课以本色,给语文课以真正的语文味,真正为语文教学的又一个美好春天的来临而努力!
作者单位:盐城市阜宁县罗桥初级中学
第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没有让多媒体主宰语文课堂的一切
不可否认,以多媒体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确实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发展。一方面,它拉短了时空的距离,可以让学生神交古人,历览全球;另一方面,它扩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物极必反的现象,多媒体应用充塞课堂,使语文课失去了语言味,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独特魅力。为此,在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时,我们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多媒体画面不能剥夺学生的想象。文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他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作为传播文学主阵地的语文课堂应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领悟,感受文学的巨大魅力。而过多采用多媒体画面展示文学作品所描摹的意象,则往往会束缚学生想象的空间,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削弱了语文学科的魅力。
其次,多媒体课件设计不能取代传统板书。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老师随堂板书,教师能结合学生学习探究的实际情况对预设的板书设计进行及时的、随机的、适当的调整,有利于鼓励学生创新。但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有其局限性——课堂上不能及时的对课件内容进行更改,展示的内容都预先设计好的,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往自己设计好的内容上靠近,甚至不惜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样子虽然好看,讨论表面上也很热烈,学生似乎也达成了预定的目标,殊不知,这种做法大大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火花,养成了学生只会察颜观色,唯老师指令是从的思维信赖性,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我们绝不能让多媒体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其实,一份优秀的板书往往是老师独特匠心的体现,能让学生从中获得巨大的启迪。
这次常态课展评,可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的完美结合的良好范例:大丰陈未菊老师借助多媒体,一曲《骊歌》将学生很快带进了文本意境;建湖孙益智老师大屏展示的“温馨提示”,给学生提供了精要的学法引导;等等,不再一一枚举;同时,每位老师都还设计了简练、精要的板书,将学生课堂上的精彩发言融入板书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成功体验和被认同感,又克服了多媒体只能“预设”,很难及时“生成”的缺憾。
第二,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没有让语文课变成思想政治课
新课程倡导“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这种做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只重知识技能传输的现象,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合理性不容置疑,但有些老师,有些语文课堂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认为不进行思想教育的语文课就不是一堂好课,甚至采用“贴标签”的方式,给每堂语文课强加了思想说教的内容,结果使语文课变成了德育课、思想政治课、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文学味,违背了课程设计者的本意。
本次展评课,无论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还是《最后一课》,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载体,参展的几位老师,都能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与融合,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自然渗透在对语文、对文学的赏析与感悟之中,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美段精读、表情朗读等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使情感教育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境。
第三,充分发挥师生双边作用,没有让语文课变成师生作秀的舞台
时下,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会、研讨会等屡见不鲜,这确实有力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但也不排除一些急功进利者迫切希望借机成名。于是乎,有些人不惜对语文课堂进行反复导演,以获得与会者的青睐,结果,教师变成了导演,学生变成了演员,课堂变成了师生作秀的舞台。我们对这些人的良苦用心固然表示理解,但这样的语文课堂又怎能激发学生的语文的真正兴趣呢?这种课堂,语文学科开放性、想象性、创造性的特点又从何体现呢?
本次展评课,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原生态的语文课堂,这里既有师生探求、收获新知的快乐,又有遇到障碍时的困惑;既有充满师生睿智的精美言论,又有让人捧腹的课堂“雷人之语”;既有充满学生气的“稚嫩”提问(如《最后一课》上有名有姓的都是男人,而没有女生?),又有老师充满智慧的点拨与引导。总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常态课、原生课范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解决课堂突发问题的启示,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让我们为这些在教改大潮冲击下依然保持冷静,提出“本色课堂” 、“常态课堂”者去喝彩吧,还语文课以本色,给语文课以真正的语文味,真正为语文教学的又一个美好春天的来临而努力!
作者单位:盐城市阜宁县罗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