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王羲之《平安帖》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ith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过一千六百年,王羲之直接手写的原迹早已无存。其实,就在北宋时也只有几件视为原迹,如米芾曾获得的《王略帖》。
  传世的王羲之书迹有两类,—是后人钩摹的墨迹本,一是石刻或者木刻的碑帖。碑帖从钩摹开始,经过上石、刊刻、捶拓,再经过装裱的过程,书法原貌往往会打了折扣。墨迹摹本是从原迹上直接钩摹下来的,或者从唐摹本上再钩摹下来的,方法是双钩廓填或者双钩廓填兼临写。这中间总以唐代硬黄纸所摹为最精。
  现存唐摹王羲之帖有:1、《快雪时睛帖》;2、《远宦帖》;3、《奉桔帖》《平安帖》《何如帖》三帖合装(以上俱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里的《平安帖》帖文与本文讲的不同),4、《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合装;5、《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二帖合装,6、《游目帖》(以上俱在日本);7、《姨母帖》、《初月帖》(合装于《万岁通天帖》中,在辽宁省博物馆);8、《寒切帖》(在天津艺术博物馆),9、《行穰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共计九件十五帖。唐人临写的王书如《兰亭序》,敦煌出《瞻近帖》等不列在内。
  摹本是否出自唐宋入手,要注意几个因素:一、合乎王羲之的笔迹风格,摹写精良。二、有宋以上的著录或古法帖作为依据。三、纸、绢或装裱符合唐、宋时代。四、可靠的题跋和印鉴(往往只是一部分)以反映流传历史。
  宋人摹本,据鉴定家著录和发表出来的及所见者约有二十余种,绝大部分珍藏于博物馆里,少数辗转藏于私家。由清代内府流出的绢本《平安帖》就是其中的一件。
  
  本帖应为南宋时勾摹本
  
  绢本《平安帖》又称《告姜道帖》,笔法圆劲古雅,意致悠闲逸裕,颇合羲之草书法度。刻意摹写,呈现轻重浓淡,然不免有笔滞处。临写并勾描,留下细痕。
  绢、纸非宋内府物,本帖绢地和前面花绫隔水均宋时织物。此帖绢本的尺寸纵24.5厘米,横13.8厘米。故宫有象牙嵌木尺,是清代标准营造尺,以此测量与《石渠宝笈续编》记录的“纵七寸六分横四寸三分”正合。
  本帖上的古印——“书画印”、“妙绝古今”,文征明跋认为是宋王诜印,非伪。“柯九思印”及“柯九”(半)墨印也真。“宣和。“政和”内府诸印和“绍兴”印均伪。乾隆、嘉庆内府等印玺皆真。
  卷上弘历题写帖文,年款庚戌,即乾隆五十五年,已是八十老人。后边文征明、王教祥、彭年、胡汝嘉等跋及诸家印记都真。
  文征明跋指出:右军书多写绢地。此帖已刻入《绛帖》。帖上有骑缝“绍兴”三小玺。还有附马都尉王晋卿“绝妙古今”、“书画印”和柯九思印。王、柯二君藻鉴最精,当为真迹无疑。文征明是书画家兼鉴赏家,又是此帖的收藏与研究者,他写下的鉴识具体而切要。
  这里有个印章问题。文证明跋讲“妙绝古今”、“书画印”两印是王晋卿的。据史载,王诜(1036-?)字晋卿,太原人,尚英宗女魏国大长公主,为利州防御使,工书画。他是北宋晚期人。徐邦达先生在考证此帖时没有提及“妙绝古今”印。同时说:“本帖上古印——‘书画印’(文证明跋中以为王诜印)、柯九思印均古,应非伪物。”他引用文说并未否定。另一种不同看法认为“书画印”是元代柯九思(1290~1343)的,如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根据是柯九思等六家墨竹台卷上出现此印。鉴于此二日丁实属罕见,有待再考。
  据印鉴,题跋,本帖曾为柯九思、文征明收藏。清代进入内府,后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时存养心殿。
  鉴于上述多方面情况,本帖应为南宋时勾摹本。其水平,正如徐邦达先生所说:大略相当于今见之《上虞帖》。《上虞帖》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宣和书谱》载右军《平安帖》有二,一是草书,二是行书,然只有帖名没有帖文,是否与本帖有关不易确定。姜夔《绛帖平》有残本收入四库全书,未见有具体言及本帖的文字。
  
  现存四行只是原来绢本中间的一段
  
  此帖见于宋刻《绛帖》。绛帖本《平安帖》提供了宋代的实物根据。
  《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赵炅出御府所藏历代书迹,命侍书王著编集十卷摹勒上石而成。《绎帖》是北宋皇祐,嘉祐年问(1049~1063)尚书郎潘师旦刻于山西绛州。共二十卷。《绛帖》虽祖《淳化阁帖》,但所收帖目多有损益。到明初,《绛帖》已罕有传世,故有内容不同的别本绛帖十二卷广为流行。
  今有宋刻《绛帖》一部藏故宫博物院,分前后各十卷(每两卷台一册,共十册)。原是明末涿州冯铨家物,经孙承泽、梁清标,吴荣光、潘仕成,王存善等收藏,并有翁方纲与吴荣光许多批注,题跋。《平安帖》在后第六卷,即“顾”字号卷之第二帖。《绛帖》每卷用一个字作编号,二十字连起来成四句话,即“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顾上登封书”。
  经对比,墨迹与帖本吻合,其书沉厚道迈,古韵穆然。两本大小、笔画、神态相一致,墨迹本犹可显出墨色浓淡、笔致走向。仅几个字如“月”“六”“等”“深”“得”略见差异。从墨本到刻帖,必须经过再摹,上石、镌刻几步工序,总会产生与底本的差别。明代嘉靖时鉴藏家华夏把《万岁通天帖》刻人《真赏斋帖》。因为刻的精工,当时人几乎和唐摹本同样看待。清代王澍讲:“信《真赏》为有明第一佳刻也。”即便如此,将《真赏斋帖》同《万岁通天帖》比照(今在辽宁省博物馆)仍可显出某些差异。
  《绛帖》内此《平安帖》前人著录皆称“告姜帖”或者“告姜道帖”,帖文有九行。其前有《得凉帖》,后有《百姓帖》。此摹本今仅存四行,缺少后五行帖文。现将完整帖文抄录如下: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一行)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二行)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三行)眷故不平覆悬心顷异寒(四行)各可不寿以差也吾近(五行)患有痛今渐差(六行)献之故诸惠勿力(七行)不具二夕告姜等平(八行)安寿故(九行)。”
  绢本的前后两边都有割裁不齐的痕迹,因此现存四行只是原来绢本中间的一段,当《石渠宝笈》著录时,或者说在进入内府时已经这样了。至于后面原应有的五行,何时分裂,分裂后的去向已不清楚。
  《告姜道帖》不在《淳化阁帖》系统中,故流传甚少。在宋代其他刻帖中还见于《澄清堂帖》。《澄清堂帖》未见宋元人详细记载。沈曾植考证认为是南宋海陵(今江苏泰州)常平使施宿刻的,时间在嘉定年间(1208~1224),帖内专收王羲之帖。至今只有宋刻残本存世,如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明邢侗1日藏《澄清堂帖》五卷中的两卷,失卷号。还有孙承泽旧藏的一、三、四卷。检此五卷宋拓残本中,已不见《告姜道帖》。清代耆英翻刻过《澄清堂帖》若干残卷,其中包含《告姜道帖》,与绢本对校比《绛帖》出入明显。
  
  一件可信的宋人摹王羲之书
  
  古书画真迹被后人割裂分散是真迹改头换面的常用手法。一件长的书画卷,往往被市侩分割分售而谋利。如传为周文矩画的《宫中图》粉本长卷,竟被割成五段,今分放在美国(二段)、英国(一段)、比利时(一段)、意大利(一段)的博物馆和私人手中。
  文征明(1470~1559)精鉴书画,富于收藏,他刻的《停云馆法帖》乃明季法帖的佼佼者。文氏在跋中讲:
  “今此帖已刻之《绎帖》中,验之无毫发少异,疑即当时用以入石者。”他是仔细比较过的,他所看到的应是九行帖文。如果当时已阙失帖文,不会不指出来。也就是说当嘉靖癸丑(1553)重新装治时是九行帖文,后五行帖文失去是后来发生的。
  文跋指出“缝印有‘绍兴’三小玺”,那应是原来真的。今见三个“绍兴”伪印是割裁之后添上的。文跋没有讲到“宣和”,“政和”印。设想原帖如有,文氏不会只讲南宋印而不讲北宋印,足见原卷没有。令见“宣和”、“政和”伪印也是割裁后添的。这恰恰是画蛇添足,露出破绽了。由此还可推证该帖进入内府当在南宋。
  文跋说:“嘉靖癸丑(1553)五月望日装毕因识其后,子孙其永保之。”此时文征明八十四岁,后纸续有王毅祥嘉靖癸丑(1553)跋、彭年甲辰(1544)三月跋、胡汝嘉隆庆庚午(1570)跋,都说在文氐家中看帖的事。此后,直到进入清宫没再留下题跋,割裂一事无从查考。
  总之,绢本《平安帖》是一件可信的宋入摹王羲之书,它与《绛帖》刻本是依据同样的底本精细摹出来的。今《平安帖》墨本久隐复显,再度面世,深为庆幸;而能与宋拓《绛帖》彼此契台,则又获得一层证据,相互映发而愈增其重。
其他文献
1998年12月,一套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散佚海外的中国历代名画的巨著《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八开八卷,收录图片二千多张,配有序言、论文、说明等80多万字。2006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将代表中国文化的500余种计1000多本书籍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耶鲁太学,《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也在其中。  这套巨著耗资数百万元,作为国家95重点图书工程予以出版。它的问世,对中国美术史的基础研
期刊
看文物艺术品展销会,仿佛刘姥姥逛大观园,开眼,乐!  现在看展销会不单是为展品的琳琅满目欣喜,而是被这些文物艺术品的庞杂灌到眼里盛不下担忧,一如饿汉看到一桌子佳肴美味,东瞅西瞅哪个也顾不上了的劲头儿。不过,天可怜见的,当年贾府老太太带着姥姥在园子里四处逛,碰到好看的让姥姥看会儿,遇到好吃的让姥姥尝口儿,能带的也让姥姥带点儿,不光是板儿跟着享口福、大开眼界,家乡的乡亲也能跟着沾点儿光呢!即便是姥姥一
期刊
艺术家之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境界的包容性,在国画创作的广义上已达完美的“无对之境”,即一种永恒境界。由心仪到深入直至完成这一境界,对每一个游于艺者皆为终生之事,古人之所以具备不可超越性,并非今人退步,而是它的完美如天地自然般出现并永存,这也是从古至今常与变的自持状态。  “抱常而守一”是本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理念,是无可改变的一种永恒真理。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言道即天道,道于天地同在,
期刊
9月初,北京的暑气还未散尽,随着故宫午门展厅内部装修工作的开始,20lO年故宫“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的筹备工作进入了具体制作的倒计时阶段。“目前处在灯光、空调安装调试阶段,几天后将进行文物的市陈工作”,筹展组总负责人、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说,“午门展厅是故宫最现代化的恒温恒湿的展厅,这是午门重新整修后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展览”。  定于9月26日开幕的“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是故宫博物院有史以
期刊
朱元璋的农民武装推翻了蒙古贵族政权,建立了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朗太祖初定天下,必然要建立一套自己的礼仪制度,依据《周礼》大力恢复汉族礼仪用玉传统。洪武元年,太祖命中书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拟祀典,并历叙沿革之由,酌定郊社宗庙仪以进。祭祀凡玉三等:祀上帝,用苍壁,皇地祗,用黄琮;大社、太稷,用两圭有邸;朝日、夕月,用圭璧五寸。  皇帝宝玺及谥册皆用玉制。《明史·舆服志》载,明初宝玺有十七:如“皇帝奉
期刊
“松竹堂”是当今闻名遐迩的私人珍藏之一,其上乘的犀角藏品融会了收减家霍满棠先生三十余年心血。2010年香港佳士得再接再厉推出了“松竹堂珍藏——重要犀角雕刻(Ⅱ)”专拍,30件拍品总成交额2.37亿港币。  5月31日,来自各地的收藏家和古玩商将香港会展中心拍卖现场挤得水泄不通,伦敦著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和经纪人埃斯肯纳茨(Eskenazi)、理查德·利特尔顿(Richard Littleton)、
期刊
尽管目前的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唐代我国已有釉下钴料的运用,但在元代之前却并未作为国瓷的主流而获得有效地推广。自元代青花瓷器真正走上中国制瓷的历史舞台以来,继明初洪武的过渡期和永乐中兴直至宣德的辉煌,在明代早期终于成就了中国青花瓷器的黄金一代,并为其后国瓷品种的创烧,特别是彩瓷门类的兴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件缠枝青花罐就可以领略中国早期青花瓷器的魅力所在。  罐高8.5厘米,罐体内外施釉,釉色白中泛
期刊
铜版画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传入中国则是在16世纪末。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华,将铜版画首次带人中国,并将其所携带的《宝象图》《圣母怀抱圣婴》等四幅宗教题材铜版画赠予时为徽派制墨大师的程大约。后程氏以木版摹刻,收入彩色套印本《程氏墨苑》一书中。其镌刻刀法细腻,画面光影明暗相间,风格颇类铜版画。但明代未见有真正铜版画作品出现。  铜版画的
期刊
编者按:  5月29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十讲邀请著名玉器专家古方先生主讲玉器的收藏与市场。古方先生1962年生于北京,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学硕士学位,师从于我国著名的考古专家、古玉鉴定专家卢兆荫先生。1989年起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中国古代玉器考古发掘及鉴定工作。1997~2000年为美国纽约大都会亚洲艺术部访问
期刊
近段时间,黄龙玉价格暴涨成为热门话题,就连许多平时并不玩收藏的升斗小民也被牵扯了进来,对行情高度关注,随时准备持币入市,热闹的景象,与早年的普洱茶热、兰花热颇为相似。究其原因,CPI上涨、物价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增幅,令不少人感觉不踏实,想将手头上的余钱投资收藏品保值,是相当一部分投资人的心理。  在中国,玉石不仅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亦具备极高的经济价值,由于资源日趋稀少,作为替代品进入公众视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