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树中和《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12月,一套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散佚海外的中国历代名画的巨著《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八开八卷,收录图片二千多张,配有序言、论文、说明等80多万字。2006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将代表中国文化的500余种计1000多本书籍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耶鲁太学,《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也在其中。
  这套巨著耗资数百万元,作为国家95重点图书工程予以出版。它的问世,对中国美术史的基础研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于我们摸清家底,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认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作用不容低估。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在助手和学生的帮助下,倾十六年之力,在全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这一项庞大的系统研究工作。
  
  缘起
  
  林树中1926年出生于浙江平阳鹤溪镇,名光望,字树中。1949年,林树中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后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后转学华东分院)。在中央美术学院期间,他随徐悲鸿、蒋兆和、董希文。潘天寿等名师学画,美术理论上则受到著名美学家、史论家王朝闻、史岩、邓白等先生的指导,为他今后从事绘画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3年,林树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
  在南京艺术学院期间,林树中遇到了“俞氏学派”的创始人俞剑华教授。俞剑华受业于我国早期美术名家陈师曾先生,致力于美术史的研究和绘画创作。林树中以俞氏为师,以中国美术史论作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经历“文革”期间短暂的沉寂后,林树中重新进入研究状态,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美术史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地位。2004年5月23日。林树中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的称号。全国只有十三名在美术史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获得这一殊荣。
  退休后,林树中本来可以享受清闲而宁静的退休生活,但是一次赴美讲学彻底改变了他的晚年生活。
  1985年,林树中教授应邀担任美国密歇根太学客坐教授一年。讲学之余,他到美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收集有关中国流落海外文物的图片资料,其中有历代的精品,更有孤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触目惊心。目睹这些民族的智慧结晶流落在世界各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林树中心中油然而生,从那个时候起,他就下定决心,即使这些文物一时不能回归国内。也一定要尽自己的力量将这些艺术珍品记录在案,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交代。
  在美期间,林树中花费了他担任客座教授的所有报酬3万多美金,拍摄了3千多张幻灯片,购买了三大箱的图书资料,拥有了从事这一专题研究的第一批学术资料。回国时,由于行李超重,他不得不将自己的西服及生活用品舍弃在美国。后来他又相继到日本、韩国、欧洲等地考察并收集资料,将晚年全部的精力投入这项庞太的编辑整理工作。
  为了编写这部巨著,林树中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把自己的生活开支降至最低。他在在海外散佚文物资料的购置上投入的资金不下十余万美元,而这全部依靠他的工资收入,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而近三十年的整理、研究工作以及以他为主整个团队所付出的辛苦努力,也根本不能以经济收入来衡量。以一己微弱之力在衰年担当如此浩繁的文化研究工程,其顽强坚毅、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人动容。
  
  海外中国历代名画的收藏与研究
  
  近代我国绘画大规模散佚海外,开始于1860年的英法军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两次入侵北京,中国文物大量流往海外,清官庋藏最精的宋摹本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在这时流出海外的。民国初年,清废帝溥仪盗出千余件珍贵的法书名画,旧王孙手中亦有不少书画名迹,成为外人猎取的对象。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伪满崩溃,长春伪宫藏原清宫书画巨迹全部散佚,一批绘画作品流往海外。1949年国民党政权崩溃,随着国民党军政要人和一批文化人离开大陆,一大批绘画珍品随之流散。以收藏中国绘画尤其是以宋元巨迹著名的公私收藏机构逐渐涌现,形成了以日本、美国和欧洲为主的三大中国绘画收藏中心。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弗利尔博物馆、克里夫兰博物馆、纳尔逊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大阪国立博物馆、藤井有邻馆、澄怀堂文库(山本家收藏)、静嘉堂文库、大和文华馆、出光美术馆。
  由于海外许多收藏机构多是一些财团支持的私立机构(美国的博物馆绝大多数为私立),或为私A出资收藏,使海外中国古代绘画的收藏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绘画的收藏,40年代以后美国逐渐取代日本而占据优势。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传教士福开森在我国广泛收集文物字画,除一部分赠送原中央大学今南京太学外,其余则全部流入美国,他本人亦曾有部分著录,流下了可供后人研究的资料。30年代,日本的收藏家和美术史研究人员先后刊出了在日本的中国绘画资料,公私兼有。六七十年代,特别是进入80年代,日本在这一方面一直没有中断,几代美术史研究专家薪火相续,结出了累累硕果。美国在六七十年代进入了中国历代绘画研究的高峰,80年代以后更是成果不断,逐渐成为研究的中心,出现了以高居翰、傅审、何惠鉴、罗樾、方闻、李铸晋为代表的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学者群体,代表了海外中国画研究的最高水平。
  
  第一份清单
  
  我国早在50年代就已开始了海外所藏中国画的搜寻工作,如郑振铎主编的《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新中国对这一工作的关注,从此书的出版已初见端倪,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没有进行下去,随着郑振铎的突然遇难而中止。当然,我国有关专业研究人员也一直没有停止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最为杰出的当属辽宁博物馆的杨仁恺先生和南京艺术学院的林树中教授。前者在专题研究方面,积三十年之力,在长期的收集工作的基础上编撰成了《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散佚考略》一书。其中即含有对外流绘画珍品的详细探求。后者即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利用出国讲学和研究的机会大力收集外流的中国绘画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所收流散海外的历代绘画作品已达2.3万余幅,其中欧洲部分和东南亚部分尚不充分,港、澳、台三地公私庋藏亦不在收集范围之内。他按图索骥,以世界各大博物馆公开出版的图版为主,汇集了颇为详细的资料,基本上梳理清楚了散佚海外绘画的大致概况,为有关专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深湛的美术史学功底先期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中国绘画史、美术史的某些章节的重新认识和新材料、新观念的进一步融会,对于今后美术史学的发展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然,《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仅仅收录了所掌握海外散佚绘画藏品的十分之一。在出版《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八卷本)的同时,林树中教授也一直没有间断海外藏中国历代绘画目录的梳理、编订工作,通过数年努力将《海外藏中国历代绘画目录》和《海外藏中国历代绘画综合图录》基本上整理完毕,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专题研究序列。对我国海外历代绘画遗产进行系统地整理,这恐怕是第一份最为详细的清单。2009年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林树中因此书以83岁最高龄人选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
  《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八卷本)的出版面世,仅仅是林树中教授在这一专题研究领域打响的第一枪。在此基础上,他继续向纵深发展,除已经出版的《海外藏中国历代雕塑》(三卷本)之外,《海外藏中国历代书法》即将出版面世,《海外藏中国历代工艺》也已经在紧张的编撰之中。以上四部专著出齐,将有三十册之多。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守望者、研究者,林树中教授以他的专业知识和巨大的学术毅力为我们的时代推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其他文献
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5年6月,是家不显山露水的年青公司。与那些成交额动辄数亿的公司比起来,永乐的成绩单算不得靓丽,较高的履约率却令业内人士称羡不已。就市场诚信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永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军。  《文物天地》:很多拍卖公司都有遇到过买家举牌之后推迟付款,甚至不付款的经历,有的还诉至法庭。永乐公司虽然在拍场并不要求签署成交确认单,却很少遇到此类问题。那么,不签署
期刊
今年,时值香港著名书画收藏家刘少旅(1900~1996)先生诞辰110周年,笔者仅就其留存的部分张大千书画作品向海内外收藏爱好者做简要介绍。  《峨眉云岚》是张大干1939年6月首次和黄君壁等人游览峨眉山后的乘兴之作。黄天才在《五百年来一大千》中,生动地记述了这帧扇画的来龙去脉:“想必是大千在成都游山玩水,画了几幅好画,心中很得意,却发觉身边缺少了一位欣赏他艺事的知音,不禁怀念起远在上海沦陷区的李
期刊
犀牛:因角而濒危    “犀”这个字的原意渐趋模糊。  犀即珍稀哺乳动物犀牛。地球上生活过十多种犀牛,目前,仅亚洲、非洲热带地区还存在5种,亚洲犀有印度犀、爪畦犀、苏门答腊犀,非洲犀有黑犀(又称尖吻犀)、白犀(又称方吻犀或宽吻犀)。白犀体长3.6至5米,肩高1.6至2米,体重2.3至3.6吨,是体型次于大象、体重次于大象和河马的陆地脊椎动物。白犀、黑犀颜色均接近灰白色,命名是南非布尔人(荷兰裔白人
期刊
靖难之役后的燕王朱棣,成为了永乐皇帝。离开了旧时的燕王府,南京祭祖登基后,又回到了距此不远的紫禁城。一个对更广阔世界产生了更深远影响的帝国中心,屹立在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脚下的永定河平原上。他在留下了广阔的疆土和200多年明朝历史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比洪武遗瓷更加精美的永乐遗瓷。北京城内明清两朝500年间的帝都遗瓷堆积,让适逢盛世得此一观的我们唏嘘不已。  宣德时期延续和完善了永乐时期制瓷的传统和
期刊
恰逢中国虎年的初夏时节,特大珍珠首饰“梦之虎”,获取了颇具权威的日本JTO珠宝大奖后,从东瀛来到中国北京。  这颗异形珍珠在大洋洲的碧海深处经过漫长岁月的孕育和成长,化身为“梦之虎”的美丽英姿。5年前现身珠宝界时,曾引起许多人为之惊叹:如此巨大的白蝶贝异型南洋珍珠,居然毫无瑕疵、色泽优美、皮光柔润,天然浑成,可遇而不可求。  经过激烈的业内竞争,最终由日本著名的珠宝公司“梦有布”收入囊中。一支专业
期刊
2004年“非典”后的那轮“井喷”行情,与2009年秋拍至今年春拍的“亿元时代”,应该都是资本追逐形成的疯狂行为,是资本将中国书画市场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可惜的是,现在很多操纵着资本投机书画的人,对中国绘画的根本要素“笔墨”,以及笔墨所构成的图式意境,是不太懂的。所以,目前在资本追逐下的书画艺术品,资本操纵者们更多注重的是作品出身,也就是“血统”。比如《石渠宝笈》著录,历代大名家收藏、鉴定等,而
期刊
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以父祖的“十三付遗甲”起兵,开始了建州女真的征伐与统一大业,拉开了清王朝的序幕。我们所谈的清代内府刻书也从这个时期开始。  努尔哈赤时期,“满洲未有文字。文移往来,必须习蒙古书,译蒙古爵通之。”(《满洲实录》卷三)随着建州女真的不断拓展,使用蒙古文已经严重阻碍了新政权的发展。明万历二十七年(L599),清太祖努尔哈赤“命巴克什(baksi,意即儒者、学者,或谓汉语“
期刊
今年的艺术品市场,古朴典雅的琴无疑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5月13日,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为一张古琴举办了演奏会,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王风为听众弹奏了《流水》等著名曲目,犹如天籁的琴声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这张琴是我国古琴大师管平湖珍藏的晋太康二年款“猿啸青萝”琴。两天后,估价650万至850万元的“猿啸青萝”以1904万元成交。  三周后,北京国际饭店的同一大厅里又响起了悠扬的琴声。北京匡时拍卖公
期刊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近百万件文物中,犀角器所占的数量约莫万分之一,然而即此百余件制作,置之于全世界犀角工艺品的收藏中,也是相当可观的·宗。究其因,实在是因为犀角器存世太过稀少。即使合并两岸故宫的清代宫廷旧藏犀雕,似也未足百五之数。霍满棠先生曾就存世犀角雕作品作过大致的统计,认为数量不足4000件,大部分在世界各地知名的博物馆内和著名的收藏家手中。据目前所披露的资料来看,爱尔兰切斯特·比棣图书馆以总计2
期刊
有着六千多年历史的中国髹漆工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工艺不断革新,技术日益精进,创造出丰富且独特的漆器文化,是中国人智慧与才艺的结晶。明永宣时期的官造漆器,则是这历史长河中的奇葩。  代元而起的明朝,经过初期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文化均有很大发展,手工业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明代宫廷为了满足自身的多种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在御用监下设立了多个作坊为其服务,这其中就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