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首先需要了解研究区地质概况、确定构造特征、在层位正确标定的基础上,建立过合成地震记录井的骨架剖面,然后推广到整个研究区的地震反射层的解释。本文从层位精细解释技术、断层解释技术、三维可视化解释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關键词: 三维地震;断层解释;三维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 P315.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1-0225-01
在建立了研究区连井骨架剖面之后,推而广之的即是对整个研究区的地震反射层进行研究。构造精细解释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主体,使用 landmark R5000工作站解释系统,对界面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
1 层位精细解释技术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工作流程与传统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有许多共通之处,例如剖面的解释对比方法。传统的二维地震解释在构造特征简单、地层平缓、地震反射特征横向变化不大的区域对解释结果影响不大,但在陆相断陷盆地中,由于构造作用复杂、近物源的特点使得地震反射特征横向变化快,二维解释会遗失部分微构造及小断层,并且所提取的地震属性无法反映地下沉积特点,这就需要全三维地震解释以满足当前勘探开发的需要。三维资料相较于二维资料的优点在于可以运用面切片技术、层位自动追踪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技术,使得地震解释在解释精度以及效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垂直剖面(Inline、Crossline)解释。
垂直剖面解释是一种传统的解释方法,其主要任务就是识别和追踪有效反射波。在复杂区域无法使用层位自动追踪技术时,剖面解释即成为一种主要解释手段。在地震剖面上反射层位就表现为同相轴的形式,地震反射层位的解释既是同相轴的对比追踪。如果地震反射界面在横向的距离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就会使得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属于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及其同相轴具有如下四个特点:强振幅、波形相似性、同相性、时差变化规律。在闭合骨架测网剖面的控制下,进行 8×8测网加密解释,确立大的构造单元,然后进行 4×4测网的详细解释,控制较大的构造单元,发现局部构造,最后对局部构造复杂及重点区块加密解释到 2×2 测网密度。在加密解释过程中,认真推敲地层产状及其变化,充分利用解释系统的放大、移动等显示功能,保证地震与地质、钻井的紧密结合,不断深化认识,提高资料的解释精度。
(2)层位自动追踪技术。
层位自动追踪技术是在骨干垂直剖面解释好的基础上,根据地震数据体中放入的“种子点”或“控制点”,用于控制自动追踪的计算,结合计算的结果在相邻地震道上寻找相似点,如果符合规定的特征就取出来并继续计算下一道,直到整个工区追踪完成。
结合地区的地震、地质特点,为了达到层位精细解释,采取了如下地震反射层解释工作方法:首先根据研究区已有的层位解释数据,了解区域沉积特征以及地层产状变化,分析地层厚度变化规律与分布,建立用于指导构造复杂地带层位解释的地质模式;垂直剖面解释中,遵循先易后难、先粗后细的解释原则,通过基干侧向对比,分析、追踪大套构造层位,用与解决全区对比问题,先进行粗框架大测网距解释,后对重点目标加密解释。对于地震反射界面连续性好、反射振幅强、反射层特征突出、地震数据品质好的地区可以采取区域种子点自动追踪解释,局部穿层的区域手动修改。在同相轴连续性差、反射能量弱、构造复杂的层位,自动追踪难度较大,主要采用手动追踪,确保与地质分层保持一致。在解释完成后,要进行质量验证,确保层位闭合以及保证层位符合区域构造变化规律。
2 断层解释技术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它对油气的运移、聚集以及破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富集有着紧密的联系,正确识别与解释断层是地震解释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断层由两个重要的要素组成,一是发生相对运动的地质体即断层的上下盘,二是断盘相对运动的错动面即断面。根据断层的相对运动形式,断层一般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顺层断层。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盆地属于伸展型盆地,以受拉张作用力为主,其中主要发育正断层。
在断层解释过程中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充分了解区域地质背景的情况下,分析断层的形成机制及空间展布规律,建立符合该研究区的地质模式,使用该地质模式指导断层的解释。解释过程中充分利用水平切片、相干体等技术对骨干剖面的解释成果进行检验,确保解释的合理性。最后确定主要断裂的分布情况、大致走向以及断裂的平面组合关系。第二,断层、岩性及其地层界面不连续,都造成了地震反射界面的不连续,可以利用相干体技术,通过计算道与道之间的相关性提取断层以及地层不连续的信息,从而达到断层解释的目的。第三,结合地震解释软件强大的图像显示功能,利用局部缩放、水平切片、任意剖面选取、多剖面组合、变密度与变面积剖面处理以及色棒变换等多种显示手段,帮助识别同相轴的不连续性特别是低级序断层的解释。第四,利用地震属性技术,例如三瞬剖面、滤波处理,帮助识别剖面中的断层,其中瞬时相位剖面对同相轴相位角的变化十分敏感,可以帮助识别断点的位置以及判断小断层。第五,三维地震构造解释过程中,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对解释结果进行验证补充,确认解释结果的可靠性。第六,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断层解释中,可以使研究者在三维空间中研究断层,更直的展示断层在空间中的位置,同时有助于对断层走向、倾向和延伸长度等要素的研究。
3 三维可视化解释
自从三维地震技术应用到油田的勘探与开发以来,需要解释的三维地震数据体明显增大,而且数据体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多,常规的三维资料二维解释的方法无法充分利用三维数据体的优点,并且解释效率低下,甚至会遗漏掉小的地质体或对复杂地质体的认识不够准确。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图件,而是需要从图件中得到正确的地质认识,因此需要使用地震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地震的三维可视化构造解释具有如下优点:(1)可以直接展示三维数据体的信息,尤其是数据体中内部的细节,这些细节在传统解释过程中有可能被忽视或遗漏。(2)能够直接观察数据体内部的构造,可以使用透明度调节的功能来观察地质目标的内、外特征,也可以直接去掉部分体元而对需要观察的地质体进行直研究。(3)具有快速的可视速度。三维可视化技术具有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能够对需要研究的地震数据快速成像,提高解释效率。(4)三维可视化作为一种新的解释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构造解释的效率以及准确性,缩短解释所需要的大量时间,降低了解释成本。
参考文献
[1] 唐世伟.地震解释中的图像处理方法与技术研究[J]东北石油大学,2011-02-20.
[2] 王西文,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12-24.
關键词: 三维地震;断层解释;三维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 P315.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1-0225-01
在建立了研究区连井骨架剖面之后,推而广之的即是对整个研究区的地震反射层进行研究。构造精细解释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主体,使用 landmark R5000工作站解释系统,对界面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
1 层位精细解释技术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工作流程与传统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有许多共通之处,例如剖面的解释对比方法。传统的二维地震解释在构造特征简单、地层平缓、地震反射特征横向变化不大的区域对解释结果影响不大,但在陆相断陷盆地中,由于构造作用复杂、近物源的特点使得地震反射特征横向变化快,二维解释会遗失部分微构造及小断层,并且所提取的地震属性无法反映地下沉积特点,这就需要全三维地震解释以满足当前勘探开发的需要。三维资料相较于二维资料的优点在于可以运用面切片技术、层位自动追踪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技术,使得地震解释在解释精度以及效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1)垂直剖面(Inline、Crossline)解释。
垂直剖面解释是一种传统的解释方法,其主要任务就是识别和追踪有效反射波。在复杂区域无法使用层位自动追踪技术时,剖面解释即成为一种主要解释手段。在地震剖面上反射层位就表现为同相轴的形式,地震反射层位的解释既是同相轴的对比追踪。如果地震反射界面在横向的距离上保持相对的稳定,就会使得同一反射波在相邻地震道上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属于同一反射界面的反射波及其同相轴具有如下四个特点:强振幅、波形相似性、同相性、时差变化规律。在闭合骨架测网剖面的控制下,进行 8×8测网加密解释,确立大的构造单元,然后进行 4×4测网的详细解释,控制较大的构造单元,发现局部构造,最后对局部构造复杂及重点区块加密解释到 2×2 测网密度。在加密解释过程中,认真推敲地层产状及其变化,充分利用解释系统的放大、移动等显示功能,保证地震与地质、钻井的紧密结合,不断深化认识,提高资料的解释精度。
(2)层位自动追踪技术。
层位自动追踪技术是在骨干垂直剖面解释好的基础上,根据地震数据体中放入的“种子点”或“控制点”,用于控制自动追踪的计算,结合计算的结果在相邻地震道上寻找相似点,如果符合规定的特征就取出来并继续计算下一道,直到整个工区追踪完成。
结合地区的地震、地质特点,为了达到层位精细解释,采取了如下地震反射层解释工作方法:首先根据研究区已有的层位解释数据,了解区域沉积特征以及地层产状变化,分析地层厚度变化规律与分布,建立用于指导构造复杂地带层位解释的地质模式;垂直剖面解释中,遵循先易后难、先粗后细的解释原则,通过基干侧向对比,分析、追踪大套构造层位,用与解决全区对比问题,先进行粗框架大测网距解释,后对重点目标加密解释。对于地震反射界面连续性好、反射振幅强、反射层特征突出、地震数据品质好的地区可以采取区域种子点自动追踪解释,局部穿层的区域手动修改。在同相轴连续性差、反射能量弱、构造复杂的层位,自动追踪难度较大,主要采用手动追踪,确保与地质分层保持一致。在解释完成后,要进行质量验证,确保层位闭合以及保证层位符合区域构造变化规律。
2 断层解释技术
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它对油气的运移、聚集以及破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富集有着紧密的联系,正确识别与解释断层是地震解释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断层由两个重要的要素组成,一是发生相对运动的地质体即断层的上下盘,二是断盘相对运动的错动面即断面。根据断层的相对运动形式,断层一般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顺层断层。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盆地属于伸展型盆地,以受拉张作用力为主,其中主要发育正断层。
在断层解释过程中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充分了解区域地质背景的情况下,分析断层的形成机制及空间展布规律,建立符合该研究区的地质模式,使用该地质模式指导断层的解释。解释过程中充分利用水平切片、相干体等技术对骨干剖面的解释成果进行检验,确保解释的合理性。最后确定主要断裂的分布情况、大致走向以及断裂的平面组合关系。第二,断层、岩性及其地层界面不连续,都造成了地震反射界面的不连续,可以利用相干体技术,通过计算道与道之间的相关性提取断层以及地层不连续的信息,从而达到断层解释的目的。第三,结合地震解释软件强大的图像显示功能,利用局部缩放、水平切片、任意剖面选取、多剖面组合、变密度与变面积剖面处理以及色棒变换等多种显示手段,帮助识别同相轴的不连续性特别是低级序断层的解释。第四,利用地震属性技术,例如三瞬剖面、滤波处理,帮助识别剖面中的断层,其中瞬时相位剖面对同相轴相位角的变化十分敏感,可以帮助识别断点的位置以及判断小断层。第五,三维地震构造解释过程中,结合钻井、测井等资料,对解释结果进行验证补充,确认解释结果的可靠性。第六,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断层解释中,可以使研究者在三维空间中研究断层,更直的展示断层在空间中的位置,同时有助于对断层走向、倾向和延伸长度等要素的研究。
3 三维可视化解释
自从三维地震技术应用到油田的勘探与开发以来,需要解释的三维地震数据体明显增大,而且数据体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多,常规的三维资料二维解释的方法无法充分利用三维数据体的优点,并且解释效率低下,甚至会遗漏掉小的地质体或对复杂地质体的认识不够准确。地震资料解释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图件,而是需要从图件中得到正确的地质认识,因此需要使用地震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地震的三维可视化构造解释具有如下优点:(1)可以直接展示三维数据体的信息,尤其是数据体中内部的细节,这些细节在传统解释过程中有可能被忽视或遗漏。(2)能够直接观察数据体内部的构造,可以使用透明度调节的功能来观察地质目标的内、外特征,也可以直接去掉部分体元而对需要观察的地质体进行直研究。(3)具有快速的可视速度。三维可视化技术具有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能够对需要研究的地震数据快速成像,提高解释效率。(4)三维可视化作为一种新的解释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构造解释的效率以及准确性,缩短解释所需要的大量时间,降低了解释成本。
参考文献
[1] 唐世伟.地震解释中的图像处理方法与技术研究[J]东北石油大学,2011-02-20.
[2] 王西文,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