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做鬼脸的12岁男孩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所有不正常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他们的情绪。发现了问题,耐心去疏导,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些问题都会被消灭掉,而孩子也成长为更好的模样。
  儿子喜欢当小丑
  小涛今年12岁,是珠海市香洲区某小学的六年级男生。虽然他个子已经长到了1.62米,性情却还像个小孩子,动不动就做鬼脸,不是皱鼻子就是挤眼睛,要么就歪嘴吐舌,像个马戏团的小丑,所以,他是班里的活宝,总能制造出笑声。不久前,他在校运动会上获得长跑冠军,上台从校长手里接过奖状时,他突然扭头向台下的观众做了一个滑稽的鬼脸,惹得观众哄笑。校长不明其意,十分尴尬。
  小涛的异常举动引起了同学和老师的议论。老师们报以宽容的一笑,同学们大多持不赞同的态度,认为小涛做鬼脸太丑陋了,对人不礼貌,女生们则私下议论他“小儿科”。因为这事,小涛跟女生互怼了几次,他觉得自己性格外向不是错,再说,做鬼脸是情不自禁,又不妨碍别人,不该被讨厌,但女生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小涛跟班里女生闹别扭的事,小涛的妈妈柳女士通过班主任知道了,她没有向着儿子,反倒支持女生们。“这么大的小伙子了,个子比我还高,成天没个正经,做鬼脸不分场合,不是幼稚是什么?”柳女士气不打一处来,“我甚至怀疑他发育迟缓!”
  一语点醒梦中人,班主任认为发育遲缓不是小事,必须引起重视,于是催促柳女士通过朋友介绍找到我咨询。
  “男孩喜欢做鬼脸,算不算心理疾病?”柳女士开门见山地问。她告诉我,最初见小涛擅长做鬼脸,她觉得挺好玩,还曾让他当众表演过,但后来发现这是一个恶习,于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用打骂来纠正,但是没啥效果。“他不当着我的面做鬼脸,却去学校丢人现眼,惹女生们讨厌。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我告诉柳女士,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小孩子做鬼脸:有的喜欢挤眉弄眼,有的喜欢龇牙咧嘴,有的还装出各种怪样子以博得众人的笑声……总之,孩子的鬼脸、洋相千奇百怪,大多被成年人赞赏或默许。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成熟,做鬼脸、出洋相之类的小把戏渐渐淡化,最终消失。可是,有少数孩子例外,他们的年龄不断增长,做鬼脸这种行为却没有改掉,相反,变成了他们行为习惯的一部分。这种异常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小丑般行为”。
  柳女士大惊,道:“小丑般行为?好怪的名字,不过挺贴切的,就是像小丑那样出洋相,哗众取宠。”
  我说:“心理学把年龄大的孩子喜欢做鬼脸的行为称为‘小丑般行为’,并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为了称呼起来方便。统计显示,欧美国家有较多人有这样的行为特征,中国人性格相对含蓄,这种行为特征相对少见。”
  柳女士问:“为什么幼儿喜欢做鬼脸就不是问题呢?”
  我解释道:“10岁以下的孩子,因为年龄小,智商、情商、心理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较低,动作夸张、喜欢做鬼脸与其认识水平和审美习惯是协调一致的,所以是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本该有更高的认识水平,审美习惯也应该趋于成熟,如果还是频繁出现小丑般行为,就不正常了。”
  柳女儿追问:“怎样的不正常呢?”
  我说:“除了个别孩子因为身体发育迟缓以外,更多的小丑般行为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如果想纠正孩子的小丑般行为,必须先弄清楚这种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原因,对症施治,否则多半没有效果。”
  鬼脸背后的学问
  我告诉柳女士,造成小丑般行为的心理原因,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四种:
  第一,缪斯天性。
  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潜藏着一种天性——缪斯天性。所谓缪斯天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在的艺术灵性和能力。的确,有时候孩子对事物的看法很令成年人惊异,比如,6岁的孩子问:“为什么只有在湖边才会有波浪呢?”想了一会儿,他自问自答,“波浪是在湖里淘气呢。”4岁的孩子走路时看到一朵白云在很快地移动,就自发地做出了如下的解释:“一定是某个开机器的人使白云移动的。”8岁的孩子说:“一定有个力大无穷的人藏在山后,太阳是他玩的火球,每天早晨他把太阳抛到空中,晚上再收回来。”这些例子都是缪斯天性的体现。在这种天性的驱使下,有时小学高年级的大孩子也会出现天真、幼稚的小丑般行为,做鬼脸便是这种幼稚行为。
  第二,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
  年龄较小的孩子都希望自己被长辈关注,当感觉自己被冷落时,会本能地做些奇怪动作来引起长辈的注意。比如:看到父母与老师专注地交谈,孩子会不断地冲老师和家长做鬼脸;陪妈妈逛街,在妈妈进更衣室换衣服时,孩子会向售货员做鬼脸;等等。成年人总是以为自己已经十分关注孩子了,可是孩子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总是觉得大人忙于自己的事,没有注意到自己或是对自己不够关心。当孩子在感觉自己有什么值得大家注意的地方时,特别希望自己被发现,于是便想方设法吸引他人的注意。他们很可能调动大脑内储存的经验信息,习惯性地采用吸引他人的老手法——做鬼脸。
  第三,转移他人的注意力。
  有心人会发现,孩子扮鬼脸,大多发生在他们做错事的时候。比如,有个孩子在讲台边请教问题时,不小心碰翻了老师的茶杯,他向老师道歉时不断做鬼脸,他是想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分散他人的注意力,以掩饰自己的过失,逃避预感到的惩罚。还有一些孩子,喜欢通过做鬼脸来打破尴尬、紧张的局面,比如看到父母生气了,就想用这种办法逗父母发笑,从而转移父母的注意力,达到缓解紧张局面的目的。
  第四,模仿幽默。
  除上述几种目的性很强的心理以外,模仿别人的幽默也是重要原因。有的孩子天性幽默,善于从别人的欢乐中获得快乐。他们平时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小丑生动有趣,便于模仿,于是就模仿这种行为以取悦他人,并从中获得快乐。有些孩子,看到电影里的一些幽默情节,或卡通片中的幽默故事,觉得趣味无穷,于是便想自己也演示一下。正因为他们无法理解其中的幽默,便自以为扮鬼脸、装小丑就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事实上,这种小丑行为只能称为一种低级的幽默,绝不是真正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幽默。   欲擒故纵治顽疾
  柳女士问:“这四种原因,在小涛身上都有体现,看来是综合作用的结果。请问,如何矫正做鬼脸的恶习?”
  “首先您要矫正自己的认知。”我说,“孩子喜欢做鬼脸,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心理学研究显示,做鬼脸、扮小丑对孩子来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至少需要四个程序:第一,要用敏锐的视觉捕捉别人所做鬼脸的特征,这需要较强的观察能力;第二,做出惟妙惟肖的模仿动作,这需要较强的记忆力、模仿再现能力;第三,做鬼脸需要选择合适的场合,这样的场合往往转瞬即逝,所以,需要孩子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第四,必须把上述能力成功合成。所以,喜欢做鬼脸的孩子都比较机灵,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很快便会摒弃做鬼脸这种不良行为。”
  柳女士松了一口气,说:“谢天谢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来引导呢?”
  我说:“打骂肯定不行,因为这种粗暴的方法对孩子来说可能是负面强调,使做鬼脸成为孩子反抗父母压制的手段。再者说,孩子做鬼脸,初衷是好玩,不仅对别人没有损害,甚至是以自己的丑陋换取别人欢笑的善举,为什么要惩罚呢?”
  柳女士笑了,发誓不再对小涛动粗。
  我建议柳女士用以下三个策略引导小涛戒掉小丑般行为:
  第一,端正认知。我建议柳女士尽快与小涛详谈一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他已经长大了,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只有衣着得体、举止大方才能赢得同学们的尊重。“最好能找面镜子,让小涛对着镜子做他最拿手的鬼脸,让他看看自己做鬼脸时是多么丑,帮助他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我说,“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您应该尽可能地关注小涛的生活和学习,多在他取得成績的时候予以赞赏,失败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免得他有失落感。”
  第二,欲擒故纵。如果谈心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孩子难以克服做鬼脸的恶习,家长可以采取欲擒故纵之策:对孩子的做鬼脸行为置之不理,就像没有看到一样。这是因为,对孩子的小丑般行为,家长无论是夸奖还是惩罚,客观上都会满足孩子吸引他人注意力、转移他人注意力、缓解与别人之间的矛盾等心理,从而强化、鼓励了这种不雅的行为。
  第三,理解幽默。要矫正孩子的小丑般行为,最根本的方法是帮助孩子真正理解幽默。我对柳女士说:“建议您带小涛看高雅的幽默电影,读高雅的幽默故事,最好能在观看、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讲解,帮助小涛分析幽默原理和意趣,使他认识到小丑般行为不等于幽默,只是幽默的低级行为,而且容易让人感觉不舒服。明白了这些,不仅能帮助小涛戒掉做鬼脸的恶习,还能促进他的成长,一举两得。”
  初中入学前的那个暑假,小涛在妈妈的引导下重点克服小丑般行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今,小涛已是初中二年级学生。柳女士给我发来小涛做升旗手的照片,他一脸的严肃和勃勃英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好妈妈都是有眼色的观众  前几天刷微博,看到主持人朱丹发的日常生活的亲子片段。朱丹写道:“我和小小丹的日常,她拉我,我就势坐下。她搭积木,我是帮手。她钓鱼,我给递盘。她总会指挥我做这做那,我甘之如饴。给孩子的爱有很多种,我喜欢润物无声的陪伴,陪你慢慢长大……”  朱丹还为此配了多幅照片,是她陪小小丹玩积木的场景。照片中,她给小小丹递积木,或帮她捡积木,或注视着她玩耍。在女儿小小丹面前,她就像个忠实
在电视《奇葩说》节目中认识了傅首尔,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看了几次节目,我知道傅首尔出身于普通家庭,父母很早就离异了,她和妈妈一起生活,日子艰辛,童年时连个布娃娃都没有。妈妈的抱怨,让她有了深深的自卑和内疚感。成年后,她努力读书、用心写作,成了资深广告人、作家。这些都没让她出名,倒是日积月累的知识容量和清晰缜密的思维逻辑让她在《奇葩说》中大放光彩,她因段子犀利、有内涵而受到追捧。  傅首尔在“要不
“你家有几套房?”“你家有多少存款?”“你家的车值多少钱?”面对爱攀比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攀比是虚荣心吗?万一孩子在攀比过程中陷入自卑泥潭怎么办?父母应该打肿脸充胖子吗?本期,我们邀请儿童教育专家、儿童心理学教授庞晓梅,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孩子爱攀比不是问题 家长如何应对才是关键  程义华(5岁女孩的妈妈):有了女儿以后,我和丈夫狠狠心,花10万元买了一辆国产轿车。前不久
小朋友进厨房,在多数家长眼中是危险、麻烦的事。但是,现在日本儿童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商场家电部主打“儿童专用厨具”;电视台最叫座的节目是NHK的“儿童烹饪”。  日本有一所烹饪学校,将40名幼儿分成5个班,每班由一个大人带领做菜,家长在一旁看着自己的孩子学做饭烧菜。做好了,一盘盘端上桌,大家试吃。有的家长说“好吃”,有的家长扮鬼脸说“太咸”,不管是褒还是贬,大
苏汉廷是老师和同学眼里“行走的翻译机”。他的英语水平超高,16岁时就翻译了一部外国名著并出版发行,由此成为国内首位完整翻译出世界文学名著并出版的中学生。回首来路,如今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说:“我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我有一个很好的学习伙伴——妈妈。”  带着儿子跟着路牌学英语  1999年9月,苏汉廷出生在广州。妈妈赵玲是一位外企高管,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儿子刚满3个月,她就拿来一套塑封的
讲台,举动,眼睛,调皮鬼,病榻,希望,殷切,力透纸背  刘老师的眼睛真厉害!她只要往讲台上一站,全班同学的举动尽收眼底,就连那几个调皮鬼都吓得不敢乱动了。刘老师喜爱书法,课余时间练字,十几年如一日。前几天她病了,躺在病榻上仍念念不忘书法,还教育我一定要把字练好。每次看到老师力透纸背的毛笔字,我就激动不已。我一定不忘刘老师的殷切 希望,把学习搞好,把字练好。  (指导老師:万坤山)
问:我想让孩子学,可孩子总想玩。单从这点看,我和孩子是根本对立的。我老公说,想要孩子学,就必须帮他找到内驱力,让他主动学。  请问,怎么才能帮孩子找到内驱力,让他乖乖学习呢?  周小贺  答:价值感是内驱力的根本。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价值感貌似离他很远,其实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有意识存在,孩子就会有内在的价值感。比如,他什么时候会得意洋洋?什么事情即便没人表扬他也喜欢做?什么会激发他的自豪感?  拿我
众所周知,孩子发脾气时,父母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往往无济于事。科学家的研究揭示了一些神经科学机制,进而便于我们理解其中原委。  神经科学家道格拉斯·菲尔兹指出,发脾气涉及大脑的两个部分:杏仁核和下丘脑。杏仁核负责处理诸如恐惧和愤怒之类的情绪;下丘脑负责控制心率、體温等。如果把杏仁核看作大脑的烟雾报警器,下丘脑则是选择开关,决定是将汽油与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放在一起燃烧,还是用水去扑灭火焰。  美国波
问:以前我外出打工,不在孩子身边。如今,好不容易把他接来,却发现他又懒又馋,缺少自律,学习计划不能按时完成,减肥计划也泡了汤。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全不管用。请问,目前我该怎么办,要不要把他再送回老家?李明启  答:培养孩子自律,需要父母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不了解他,在需要培养他自律能力的时候,你没精力管他,而等他犯了错误,你又把满腔怒火发泄到他头上,这本质上不是教育。 
日前,美国纽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用于制造塑料的化学物质正在危害著消费者的健康,经常接触塑料或食用罐装食品可能导致儿童发胖。  过去的研究表明,双酚A通过干扰荷尔蒙导致人体内分泌紊乱,威胁人类健康。为规避伤害,作为替代品的双酚S与双酚F使用量呈增长趋势,被广泛应用于合成塑料、食品及饮料铝制包装的内壁及热敏纸等。纽约大学医学院的雅各布森博士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机构的数据分析评估了双酚S和双酚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