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外面,不必担心家里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86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碗里的粥和餐桌上的筷子突然震动起来,我比其他人反应更快——地震了。
  几秒钟后,传来大队干部的喝令:“到场院集合避险!”
  紧接着,我们收到消息: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区域发生了6.6级地震。5分钟后,森林消防大队接到任务:奔赴300公里外的震中岷县禾驮乡参与救灾。
  奔赴震区的军车上,像我这样的新兵蛋子一个个摩拳擦掌,老兵则淡定很多。突然,我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打开一看,是父亲发来的消息:“新闻说你那边地震了,你是不是要参与救援?”
  我本想向父亲炫耀,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到了派上用场的时候,但想起上车时老兵们的教诲:在部队,对家里要报喜不报忧,别让家人再为你操心。
  于是,我回复父亲:“灾区救援那么重要的事,怎么轮得上我这个小兵。”我又故作轻松地问他在干什么。父亲回复:“正在太原卖西瓜。”


  经过4个多小时的急行军,大队赶到了震中岷县受灾严重的禾驮乡山脚。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灾难的可怕——房屋倒塌,路基被山体的流土截断,灾民惊慌失措,哀声四起。
  其他救援队已经到了,四处都是警笛声,直升机在头顶盘旋。
  大队干部和指挥所沟通完毕,确定我们的任务是上山进村,在直线距离3公里山腰处的拉路村,挨家挨户排查搜救被压埋的生命。一句话,就是救人。
  刚到村口,我们就碰见一个满脸泥土的小女孩,她眼神惊恐地看着人群。
  小女孩家的老房被震垮,母亲抱着她在路边号啕,她却目不转睛地盯着我们。中队长似乎觉察到什么,上前问小姑娘需要什么帮助,她指了指坍塌的房屋说:“弟弟,弟弟还在里面。”
  我们立刻扑向废墟,用肩扛,用手刨,将房梁、土坯一块块挪开。直到天快黑了,我们才把小女孩的弟弟救出来。当时他已经血肉模糊,但还活着。
  虽然森林消防平日受过搜救护理训练,但在地震搜救的专业性和设备仪器上,还是不能和救援队比。当下我们能做的,就是最简单的敲、抬、刨、喊,跟时间赛跑。


  救灾当晚的下山途中,我忍着搜救时受伤的剧痛给父亲打电话,骗他说自己在训练。
  我暗自庆幸,父亲没往别处想。
  第一天,最关键的人员搜救已经完成。从第二天开始,大队即将开展更细致的财物搜救。
  拉路村是贫困村,草药是村民们的重要经济作物。地震过后,大量草药被埋,天气预报显示,两天后会有大降雨。上级命令我们,尽可能挖出被埋的草药。
  余震中,我们钻进废墟,搬挪挖掘。
  第三天,由于连续高强度的作业,我们的体力已经开始下降。各班组为了提高士气,一边在废墟中挖,一边互相喊着号子:“二班啊,加把劲儿啊,看谁救的东西多呀!”“一中隊啊,比一比啊,看谁手上速度快啊!”
  终于,在大雨来临前,我们把村民的草药全部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第四天,大雨如期而至,整个灾区一片泥泞。
  由于积水,双人帐篷里湿漉漉的,隔潮垫已经失去作用。我顾不上那么多,只想倒头就睡。临睡前,我想到了父亲。
  我家世代务农,暑夏没有农活,父亲就开着三轮车到周边收西瓜,然后再拉到城里卖。有时候他连着十天半个月都不回家,晚上就把三轮车前的轿棚扯出来,搭个简易帐篷,在马路边上睡一晚。和年迈的父亲相比,我这几天吃的苦,也算不了什么。
  我打算给父亲打个电话,掏出手机,却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手机没电关机了。
  救灾完毕,回到部队营区,我打开手机,发现父亲的几条信息——他知道我们每周一到周五训练期间都会上交手机,但这次一连8天没有音信,让他很担心。我谎称最近在加强训练,不让用手机。我问他在忙什么,父亲语气轻松地说:“我还在太原卖西瓜呢。”


  一年后,我考上武警警官学院。2月学校放假,我参军以来第一次回家探亲。从上次父亲送我入伍,我已经两年多没见到他了。
  饭桌上,父亲不胜酒力,喝两杯就话多起来。他问我:“你讲实话,‘7·22’地震时,你是不是参加救援任务了?”
  此时距救援已经过去快两年,我很是自豪地把整个救援过程向父亲和盘托出。
  我问他:“你怎么猜到我是去执行任务了?”
  父亲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到某一页念起来:“7月22日,甘肃岷县地震,儿子发信息说在参加训练;7月23日到30日,儿子电话一直关机……”我拿过笔记本,看到上面全是有关我的记录。父亲说:“从你当兵那天起,我就开始写,我没办法照顾你,就把你的点点滴滴都记下来,没事儿的时候就看看。”
  我翻到7月22日地震当天的记录。
  那天父亲的确在太原卖瓜,跟路人问清楚地震的震级后,连忙贱卖一整车西瓜,连夜回到家里,和母亲守着电视关注震区消息。
  此后的几天怕影响我,他们一直没敢打电话,只发了几条信息。当我完成救灾任务给他们回电话时,父母已在电话旁整整守了8天。
  我想起打电话的那一刻,父亲对我说:“我正在太原卖西瓜呢,你不要担心家里。”
  2018年,我从军校毕业,回到甘肃部队,成为一名基层军官。同年夏末,依然是个多雨的季节,父亲突发心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陈 曦摘自微信公众号“全民故事计划”,本刊节选,刘程民图)
其他文献
在某处或某个地方,一定会有  未见过的脸庞,未听过的声音  一颗心它从不——从来没有——哦  对我的话语做出应答。  在某处或某个地方,或近或远;  超越陆地和海洋,超越我的视线;  在徘徊的月亮那边,在星串  那边,星星一夜夜追踪在她身边。  在某处或某个地方,或远或近;  只一墙之隔,有树篱相邻;  只有去年年终时的落叶  落在一块草皮上,已是绿草茵茵。  (王 充摘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
期刊
为什么有些团队整体绩效大于各部分的总和,而有些团队整体绩效却小于各部分的总和?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工业设计师彼得·斯基尔曼几年前设计了一项实验。他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从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东京大学等院校召集了由商学院学生组成的若干个4人小组,让每个小组使用下列材料搭建一座塔,能搭多高就搭多高。  ①20根未煮过的意大利面  ②1卷1米长的透明胶带  ③1根1米长的细线  ④1颗标准大小的棉
期刊
有一年,新加坡發生了一场大火,把很多人的家都烧毁了。灾情惨烈,我们的家也在那场大火中被烧毁。  可是,在火灾刚发生的时候,我母亲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慌乱,她镇定地找出我们几个小孩的出生证等重要证件,然后拉着我们兄弟姐妹四人走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远远地看着大火把我们的家园化为灰烬。  在这过程中,她没有呼天抢地,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抢救贵重物品。母亲的这些品质教会我们,人才是最重要的,以及碰到大事的时候
期刊
现在,言语犹如微小剂量的砷,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生作用。  ——维克多·克莱普勒《第三帝国的语言》  前一段时间的社交媒体,差不多被“后浪”这个词刷屏:一段以“后浪”为名的演讲,从“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句略带戏谑的话中,抽离出了“前浪”和“后浪”两个词,代表所谓的“老一代”和“年轻人”。它们连同过去几个月被反复提到的“反转”“洗白”一起,被使用于各种语境之下,进而成为大众口中的流行词。
期刊
钟哥是老板的堂弟,在公司出任财务部的核算经理。  钟哥的孩子小琦正面临小升初,准备参加市里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想找我辅导。如果在市级科创比赛中获得较好的名次,他就有机会获得加分。  说到这儿,钟哥叹了口气:“现在距离作品提交的截止日期,只剩下两周了。”  我表示,一个小孩子在两周时间内设计并制作一个科创作品,是不可能办得到的。钟哥打断我的话:“这就是我找你的原因,我需要你来完成这个作品。”  原
期刊
单位最近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探讨赚钱的新方法。“风暴”刮得相当成功,大家一改沉默,你一言我一语,灵感大迸发。虽然我最后记不得究竟想出了什么好的点子,但这场头脑风暴让大家都很愉悦。  那么,头脑风暴有用吗?  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指的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亚历克斯·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不过大家有所不知,“头脑风暴”一词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
期刊
【编者按】大卫·米切尔,英国作家,因小说《云图》享有盛名,也是一位孤独症少年的父亲。  儿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之后,我的第一反應是求助。我们把儿子的血样邮寄到约克的一间实验室,收到了一大堆食品,有猕猴桃、菠萝、面筋和奶制品,还有专门从美国订购的离子水。我们拜访各种各样的医生,尝试过无数的治疗方法,到最后,只证明有两样东西对我们的帮助最大。  第一样东西是一名犹太拉比所做的譬喻:为了度过一个完美的假期,
期刊
时至今日,“断舍离”这个词本身已经自我繁殖,衍生出很多有悖于原本的含义。  请允许我在这里对“断舍离”再做一次说明。  “断舍离”的灵感要追溯到我20年前一次在高野山寺庙的住宿体验。当时,我亲身接触了修行中僧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周身只有必要的生活用品,并且怀着虔诚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使用着每件物品。连我的客房也被打扫得一尘不染。他们的日常生活简朴有序。  虽然现在我才真正过上精简的生活,但当时,我常常
期刊
親爱的老爱伦:  相隔这么多年收到我的信,你一定会惊讶不已。我要把一次邂逅推心置腹地告诉你,在我们的青春岁月里,我们不是曾互相庄严宣誓,一定要把有关某个人的情况,一点儿不落地告诉对方吗?  我今年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日,二十五年来,我第一次独自离家休假,希望这次全身心地放松会给我带来新的活力。  旅店的女主人向我保证,我在这里不用害怕受到任何打扰或者任何来访者的骚扰。当然每天晚上七点钟以后,村公所书
期刊
2020年2月12日,郭宇在朋友圈和微博发文,他选择在28岁退休,去日本旅居。用“退休”而不是“辞职”,是因为他要跟互联网行业彻底告别。1  我是个半路出家的程序员。高考结束后,小姨和舅舅给我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性能不适合玩游戏,却正好适合写代码。我开始自学,觉得写代码是件很神秘的事情,像写作一样。  大学时,我在一所商科学校学行政管理专业。开学后,我以一个创业社团的名义租下学校礼堂,办了一场关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