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中国建设现代化市场经济、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场景中,形成一种以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为中心的乡村和谐发展的理论和开拓探索的一种实践模式——民族文化生态村。而构建民族饮食文化生态村则是尝试从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另一个细分角度去分析和探讨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岩洲红瑶村的乡村建设发展模式,以便在桂北民族村寨建设地区能起到范式效果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族文化;龙胜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可持续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029-02
1 从民族文化生态村到民族饮食文化生态村
民族文化生态村,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场景中,力求全面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并努力实现文化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乡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1]
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史一个民族综合文化的体现,强调的是整体文化背景环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当前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发展、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精华,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一种乡村发展模式。当在一个地区面临多种乡村发展模式的背景下,特别是在现代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位的追求一种成功模式的发展,就会导致产品和发展模式的雷同性或者说同质性,不能更吸引游客和消费者。在发展的模式上,多样性和异质性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所以,从民族文化的整体中分离出各个主题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特色,是对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有力强化和深入分析,并起到异质性特征和差别性特点,这样在发展民族文化经济中就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民族饮食文化生态村的提出,正是对民族文化生态村发展模式的细分和深入探讨。
通过上述分析总结,民族饮食文化生态村是指在全球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背景下,以保护民族饮食文化及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民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乡村建设发展的新模式。
2 龙胜泗水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建设的条件分析
2.1 饮食文化生态资源环境条件
(1)优越的地理和生态景观环境
由于人类群体的地理分布不同,所能获得的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也有异,为了调节食物资源的质量,使之与人体需要保持协调,不同的人类群体立足于各自的生存环境,建构了各具特色饮食习俗。
泗水乡岩洲红瑶村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北部,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龙胜素有“万山环峙,五水分流”之说,地势东、南、北三面高而西部底。岩洲红瑶村山地植被发育完好,森林覆盖面广,终年花木繁茂,绿荫荡漾。各类野菜野果丰富多产。[2] 岩洲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瑶族同胞提供丰富的物产和食料来源。
(2)丰富多彩的红瑶民族文化,彰显红瑶饮食文化的民族特征和特色风采
饮食文化的存在不肯能离开整个民族文化的整体环境,它是与其它民族文化因子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才能体现出其地方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
1)半边楼——红瑶建筑文化的符号象征
半边楼建筑史红瑶人们生活起居最为重要的场所,岩洲红瑶的建筑设计取向离不开中国传统建筑风水文化的设计原则——依山傍水、依山就势和景观生态原则。瑶家厨房中最为奇特的是一年四季不断火的瑶族火塘。平时瑶族吃饭一般都是围在火塘旁吃。所以火塘也就成了瑶族人民日常烹饪和展示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重要场地。
2)丰富多彩的瑶族民俗文化
红瑶在服饰方面讲究花纹色彩,讲究艳丽,妇女以红色为美,其手工挑绣花衣、挑织饰衣、蜡染制花裙、包头巾、八宝镯、银带等非同一般;节日风俗有春节、喊鸡、五月十四(半年节)、六月六(尝新节)、红衣节等;传统体育活动有打泥脚、打旗公等;瑶族舞蹈主要有彩调舞,黄泥舞等;瑶族手工技艺以织花、挑花、蜡染、制丝及竹木器著称;红瑶独特的信仰与禁忌文化有土地崇拜、信奉狗图腾;婚嫁、喝油茶的禁忌等。
岩洲红瑶丰富的民族民俗风情,极大丰富和促进始终贯穿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饮食文化之中,使其得以源远流长。
3)红瑶民族地方饮食文化特色
瑶族特色菜肴有瑶乡竹筒鸡、瑶家腊肉、瑶家肉串串、瑶家煮油茶、瑶家虫美食、瑶家节庆饮食风味等。瑶族风味小吃特产有年糕、糯米粑粑、蕨粑、腊肉等。在饮料方面,瑶族平时最具特色的是酿杂粮酒自食,如红薯酒、芋头酒等。在瑶家做客,进餐时总是先敬客人一碗酒,不管你是否会喝,都必须喝一点,否则认为你看不起主人家。客人能喝酒,主人家更加高兴,非得与你喝个够,不醉不休;瑶族的另外一种重要的饮料是油茶,所以到瑶家做客首以油茶待客,且必喝三碗,才算合礼。瑶族一般禁忌进食狗肉。
2.2 突出的区位优势和市场环境
(1)突出的区位优势条件
途经岩洲红瑶村旁的龙胜县城至龙胜温泉的二级路已处在改造中,并且把龙胜温泉度假区至资源的二级路连通起来,构建桂林环形生态旅游黄金线路。其距离龙胜县城25公里,距离龙胜温泉15公里。而龙胜距离国际旅游名城仅89公里,途径龙胜旁的贵广高速公路开通后,时间会大大减少,区位条件优势突出。
(2)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市场环境
十几年来,龙胜县政府在“以温泉为龙头,龙脊梯田为核心,民俗风情为主线,贯串其他自然旅游景观旅游”思想的指导下,依托桂林扩展客源市场,使龙胜的民俗和生态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形成龙脊梯田国际品牌,龙胜温泉国内品牌、龙胜民族民俗旅游品牌以及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产品,成为桂北生态、休闲、度假、民俗文化风情旅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3)文化开发市场空隙环境条件
龙胜县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集中于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而其开发雷同性主要表现为红瑶民族村寨的开发上。并且从调查中发现,在已初具规模的黄洛、三门、细门、白面四个民族村寨,其民俗展示活动基本相似,差异化特色不明显。
而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的构建正式基于这种雷同性文化产品下的一种市场空隙定位,真正体现出其文化景观生态的异质性,找到市场空隙,进行准确定位。
3 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建设初步构架
民族文化生态村是一种崭新的文化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和方式,其特点:1)以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及良好生态环境的乡村为对象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2)具备系统工程相互和谐、动态发展的理念;3)民众积极参与,最终实现由当地人进行管理和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发展的模式;4)重视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
针对上述特点,对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建设提出如下初步构想:
3.1 突出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的生态性和原味性
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的建设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保护好现有的文化景观环境,深挖瑶族本土历史文化内涵,在产品开发和建设上突出本土红瑶的饮食文化的原生性和原味性,如各种用来接待的设施设备、饮食工艺品、饮食场地建设等与饮食有关的文化景观和环境的保持和设计都要突出红瑶民族本土文化景观的生态性设计。
3.2 坚持科学规划和创新发展道路,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指导功能
民族饮食文化生态村作为发展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必须进行科学的调研、选址、定位和规划管理,必须要用创新思维重新审定目前的发展现状,创新新型民族村寨发展道路途径,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
所以,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必须要发挥龙胜县政府及旅游局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职能,并积极引入专家、帮助村寨居民完成特色定位、开发规划、饮食文化产品设计和建设以及接待培训等等。
3.3 强化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的景观异质性与多元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是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的变异程度。[4] 异质性是景观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形成不同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的基础,没有异质性就没有景观,多样性是景观异质性一种表现方式。所以巖洲红瑶民族饮食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就是要体现红瑶民族饮食文化景观的异质特征和多元特征,才能更好的展示民族饮食文化的魅力。
3.4 加强饮食文化生态的安全和卫生建设
1)要抓好瑶寨的消防、治安安全管理,保障饮食卫生安全和环境卫生。2)要增设消防设施,经常性地对村民进行消防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强化消防意识;组建村民消防队;加强定期和不定期消防安全检查。3)要改善村寨的卫生条件,污水排放要尽量采用暗沟;垃圾应指定在村外隐蔽区域倾倒;厕所要按照旅游者习惯修建,并始终保持清洁,经常进行消毒等。4) 要求村寨接待户的厨房设置必备的消毒设施,提供卫生和安全的饮食。
3.5 强调民族饮食文化的参与、传承和利益三者的关联
民族饮食文化生态村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就是强调村寨居民的参与、传承和利益。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建设在这个层面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组织管理上要形成居民自愿、主动参与的机制。2)积极引导人们转变观念。只有保护好了村寨的文化生态环境,才能保护好瑶族的饮食文化生态旅游产品,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
综上所述,通过对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建设的初步架构,从中理解民族饮食文化的生态发展过程,充分把握好饮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是促进和建设新型乡村的一种尝试和探讨,藉此为桂北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发展能起一种范式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尹绍亭.民族文化生态村——当代中国应用人类学的开拓理论与方法[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4:1.
[2]江帆.生态民俗学[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60.
[3]尹绍亭.民族文化生态村:云南试点报告[M] .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2:22.
[4]郭晋平 周志翔. 景观生态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91-93.
【关键词】民族文化;龙胜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可持续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029-02
1 从民族文化生态村到民族饮食文化生态村
民族文化生态村,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场景中,力求全面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并努力实现文化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乡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1]
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史一个民族综合文化的体现,强调的是整体文化背景环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当前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发展、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精华,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一种乡村发展模式。当在一个地区面临多种乡村发展模式的背景下,特别是在现代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位的追求一种成功模式的发展,就会导致产品和发展模式的雷同性或者说同质性,不能更吸引游客和消费者。在发展的模式上,多样性和异质性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所以,从民族文化的整体中分离出各个主题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特色,是对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有力强化和深入分析,并起到异质性特征和差别性特点,这样在发展民族文化经济中就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民族饮食文化生态村的提出,正是对民族文化生态村发展模式的细分和深入探讨。
通过上述分析总结,民族饮食文化生态村是指在全球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背景下,以保护民族饮食文化及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民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乡村建设发展的新模式。
2 龙胜泗水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建设的条件分析
2.1 饮食文化生态资源环境条件
(1)优越的地理和生态景观环境
由于人类群体的地理分布不同,所能获得的食物资源种类和数量也有异,为了调节食物资源的质量,使之与人体需要保持协调,不同的人类群体立足于各自的生存环境,建构了各具特色饮食习俗。
泗水乡岩洲红瑶村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北部,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龙胜素有“万山环峙,五水分流”之说,地势东、南、北三面高而西部底。岩洲红瑶村山地植被发育完好,森林覆盖面广,终年花木繁茂,绿荫荡漾。各类野菜野果丰富多产。[2] 岩洲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为瑶族同胞提供丰富的物产和食料来源。
(2)丰富多彩的红瑶民族文化,彰显红瑶饮食文化的民族特征和特色风采
饮食文化的存在不肯能离开整个民族文化的整体环境,它是与其它民族文化因子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才能体现出其地方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
1)半边楼——红瑶建筑文化的符号象征
半边楼建筑史红瑶人们生活起居最为重要的场所,岩洲红瑶的建筑设计取向离不开中国传统建筑风水文化的设计原则——依山傍水、依山就势和景观生态原则。瑶家厨房中最为奇特的是一年四季不断火的瑶族火塘。平时瑶族吃饭一般都是围在火塘旁吃。所以火塘也就成了瑶族人民日常烹饪和展示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的重要场地。
2)丰富多彩的瑶族民俗文化
红瑶在服饰方面讲究花纹色彩,讲究艳丽,妇女以红色为美,其手工挑绣花衣、挑织饰衣、蜡染制花裙、包头巾、八宝镯、银带等非同一般;节日风俗有春节、喊鸡、五月十四(半年节)、六月六(尝新节)、红衣节等;传统体育活动有打泥脚、打旗公等;瑶族舞蹈主要有彩调舞,黄泥舞等;瑶族手工技艺以织花、挑花、蜡染、制丝及竹木器著称;红瑶独特的信仰与禁忌文化有土地崇拜、信奉狗图腾;婚嫁、喝油茶的禁忌等。
岩洲红瑶丰富的民族民俗风情,极大丰富和促进始终贯穿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饮食文化之中,使其得以源远流长。
3)红瑶民族地方饮食文化特色
瑶族特色菜肴有瑶乡竹筒鸡、瑶家腊肉、瑶家肉串串、瑶家煮油茶、瑶家虫美食、瑶家节庆饮食风味等。瑶族风味小吃特产有年糕、糯米粑粑、蕨粑、腊肉等。在饮料方面,瑶族平时最具特色的是酿杂粮酒自食,如红薯酒、芋头酒等。在瑶家做客,进餐时总是先敬客人一碗酒,不管你是否会喝,都必须喝一点,否则认为你看不起主人家。客人能喝酒,主人家更加高兴,非得与你喝个够,不醉不休;瑶族的另外一种重要的饮料是油茶,所以到瑶家做客首以油茶待客,且必喝三碗,才算合礼。瑶族一般禁忌进食狗肉。
2.2 突出的区位优势和市场环境
(1)突出的区位优势条件
途经岩洲红瑶村旁的龙胜县城至龙胜温泉的二级路已处在改造中,并且把龙胜温泉度假区至资源的二级路连通起来,构建桂林环形生态旅游黄金线路。其距离龙胜县城25公里,距离龙胜温泉15公里。而龙胜距离国际旅游名城仅89公里,途径龙胜旁的贵广高速公路开通后,时间会大大减少,区位条件优势突出。
(2)蓬勃发展的生态旅游市场环境
十几年来,龙胜县政府在“以温泉为龙头,龙脊梯田为核心,民俗风情为主线,贯串其他自然旅游景观旅游”思想的指导下,依托桂林扩展客源市场,使龙胜的民俗和生态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形成龙脊梯田国际品牌,龙胜温泉国内品牌、龙胜民族民俗旅游品牌以及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产品,成为桂北生态、休闲、度假、民俗文化风情旅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3)文化开发市场空隙环境条件
龙胜县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集中于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而其开发雷同性主要表现为红瑶民族村寨的开发上。并且从调查中发现,在已初具规模的黄洛、三门、细门、白面四个民族村寨,其民俗展示活动基本相似,差异化特色不明显。
而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的构建正式基于这种雷同性文化产品下的一种市场空隙定位,真正体现出其文化景观生态的异质性,找到市场空隙,进行准确定位。
3 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建设初步构架
民族文化生态村是一种崭新的文化保护与利用的理念和方式,其特点:1)以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及良好生态环境的乡村为对象文化生态保护展示区;2)具备系统工程相互和谐、动态发展的理念;3)民众积极参与,最终实现由当地人进行管理和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发展的模式;4)重视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
针对上述特点,对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建设提出如下初步构想:
3.1 突出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的生态性和原味性
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的建设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保护好现有的文化景观环境,深挖瑶族本土历史文化内涵,在产品开发和建设上突出本土红瑶的饮食文化的原生性和原味性,如各种用来接待的设施设备、饮食工艺品、饮食场地建设等与饮食有关的文化景观和环境的保持和设计都要突出红瑶民族本土文化景观的生态性设计。
3.2 坚持科学规划和创新发展道路,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指导功能
民族饮食文化生态村作为发展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一种创新模式,必须进行科学的调研、选址、定位和规划管理,必须要用创新思维重新审定目前的发展现状,创新新型民族村寨发展道路途径,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
所以,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必须要发挥龙胜县政府及旅游局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职能,并积极引入专家、帮助村寨居民完成特色定位、开发规划、饮食文化产品设计和建设以及接待培训等等。
3.3 强化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的景观异质性与多元性原则
景观异质性是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的变异程度。[4] 异质性是景观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形成不同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的基础,没有异质性就没有景观,多样性是景观异质性一种表现方式。所以巖洲红瑶民族饮食文化生态村的建设就是要体现红瑶民族饮食文化景观的异质特征和多元特征,才能更好的展示民族饮食文化的魅力。
3.4 加强饮食文化生态的安全和卫生建设
1)要抓好瑶寨的消防、治安安全管理,保障饮食卫生安全和环境卫生。2)要增设消防设施,经常性地对村民进行消防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强化消防意识;组建村民消防队;加强定期和不定期消防安全检查。3)要改善村寨的卫生条件,污水排放要尽量采用暗沟;垃圾应指定在村外隐蔽区域倾倒;厕所要按照旅游者习惯修建,并始终保持清洁,经常进行消毒等。4) 要求村寨接待户的厨房设置必备的消毒设施,提供卫生和安全的饮食。
3.5 强调民族饮食文化的参与、传承和利益三者的关联
民族饮食文化生态村作为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就是强调村寨居民的参与、传承和利益。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建设在这个层面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组织管理上要形成居民自愿、主动参与的机制。2)积极引导人们转变观念。只有保护好了村寨的文化生态环境,才能保护好瑶族的饮食文化生态旅游产品,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经济收益。
综上所述,通过对岩洲红瑶饮食文化生态村建设的初步架构,从中理解民族饮食文化的生态发展过程,充分把握好饮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是促进和建设新型乡村的一种尝试和探讨,藉此为桂北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发展能起一种范式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尹绍亭.民族文化生态村——当代中国应用人类学的开拓理论与方法[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4:1.
[2]江帆.生态民俗学[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60.
[3]尹绍亭.民族文化生态村:云南试点报告[M] .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2:22.
[4]郭晋平 周志翔. 景观生态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