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花八卦纹碗
此碗口径9.7厘米,底径4.6厘米,高5厘米。撇口,深腹,玉璧形足,底为不挂釉的细砂底,碗外壁施豆青釉,碗内为白地青花八卦纹,碗心阴阳太极图,周饰顺时针方向放射线纹,再饰连绵状朵云纹。八卦纹是瓷器装饰中典型宗教纹样之一。《太平御览》载:“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它是《周易》中的8种基本图形,以“—”为阳,以“--”为阴,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8种卦象。《易经》作者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现象,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并认为“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八卦最初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古代八卦图常用来除凶避险,道教经籍中以八卦衍释经义。约在元代,瓷器绘画中开始采用八卦纹饰。明嘉靖朝道教极盛,八卦纹风行,它也是清代瓷器中常用的装饰纹样。
此器造型浑厚古拙中透出轻巧俊秀之感;胎土白而坚硬,手感沉;釉面光润、平滑,豆青釉色调匀净;青花发色浅淡而深沉,略有晕散。画工规整而流畅,八卦纹青白相映,颇有仙风。据此可断定为清代雍正民窑器。
猴抱仙桃形黄料鼻烟壶
玻璃烧制的鼻烟壶称之为料鼻烟壶。我国料鼻烟壶的历史早于瓷、玉、石等其他材质的鼻烟壶。它是至今流传下来的诸多种类鼻烟壶中数量最多的,是清代鼻烟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烟壶技艺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玻璃质密、坚、不透气、不受潮,是制作鼻烟壶的上乘材料,且玻璃透明,可以由外面鉴别鼻烟的成色。料鼻烟壶分为单色、复色、套料三大类。此鼻烟壶为黄料制成,呈半透明状。口径1.4厘米,高6.6厘米。刻一蹲坐状猴子,怀中抱一硕大的仙桃。猴子嘴角下撇,双目圆睁,下巴枕在仙桃上,并用手臂紧紧搂住,生怕别人抢去似的。
鼻烟于16世纪末流传到中国的福建,又由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员、商人、传教士经由菲律宾传入日本,在日本种植,后来日本的烟叶经由朝鲜流传到中国东北地区,满族、蒙族地区很快就兴起吸闻鼻烟的习俗。同时,俄国商人也将烟草、鼻烟、鼻烟盒带入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其后,鼻烟在中国渐渐流行起来。鼻烟的原料是优质的烟草,将它碾成极细的粉末,然后再配兑麝香等名贵香辛药材,经过精细加工,密封发酵,存放数十年才能使用。鼻烟有紫黑、老黄、嫩黄等多种颜色,酸、糊、甜等味,其中以甜味最佳。鼻烟气味醇厚、辛辣,人们把它当作提神醒脑、活血防疫药品,治疗风寒、头痛、鼻塞等症。鼻烟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先是利用传统药瓶盛放鼻烟,后来利用了多种材质和制作工艺来完善鼻烟的盛具。有关鼻烟壶的种类,清沈豫《秋阴杂记》载:“……壶则水晶、羊脂、玛瑙、翡翠、茄、瓢、瓷、石等质,而盖则珊瑚、珍珠、猫眼,无不镂其错彩。最行者,烧料套红以藕粉地为上,久贮不乾者名老皮,价甚郑重。”
据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王士祯《香祖笔记》中记载,当时不仅内府制造贮鼻烟的玻璃瓶,而且在民间也大量制造,只是称之为“瓶”而非“壶”。大约在康熙末年,鼻烟瓶才改称为鼻烟壶。到清雍正、乾隆时期形成了它的高峰。在当时,嗅闻鼻烟和持有高档鼻烟壶成为炫耀身份和夸耀财富的标志。中国鼻烟壶的制作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鼻烟壶除了实用,在清代还曾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礼品,清内务府档案《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中载:“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西洋使臣嘉乐进献教王所贡方物,上赐嘉乐鼻烟壶一个,火镰包一个,荷包四个……”,这说明吸食鼻烟的习惯以及对鼻烟壶的喜好,已经为当年的国家大事记录的印证。
此件鼻烟壶以巨大的仙桃为壶身,猴子的头顶为壶口,构思颇为巧妙。色泛淡淡的黄琥珀色。包浆没有陈旧感;刻工较粗糙,刀法不流畅,刀口有毛碴;器物表面打磨不光润;猴子的面部刻得不甚精细,表情不传神。据此可断定为解放以后所制。
●对《宣传画的收藏前景》的几点异议
孙砚雄
在阅读完2005年第8期《收藏界》上《宣传画的收藏前景》一文后,我感想很多。
对“文革”中宣传画手稿及名家作品的定位很高。这是众所周知的,也毋庸置疑。文尾的三点观点很偏激,认为对宣传画只有名家或画稿之类的作品才有收藏价值。按作者的想法是以作品价值的高低来衡量此藏品是否可取,这也未免太武断了。这种观点只能对少数人,因为这些人的收藏层次较高,但一般的收藏者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对于刚涉足和收藏时间不长者来说,就要从头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不能有跟风炒作之态,否则对收藏不利。收藏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对文化历史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只有丰富了自己的藏品才会知道哪些是精品,哪些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作者提出的第一个观点认为:“有谁会对给社会人生造成伤害的遗物念念不舍呢?”这一点对少数人或一般人来说是应该舍弃和忘掉,但对收藏者来说这些遗物是珍贵的史料,极有收藏价值。因为从这些遗物中所折射出的是事实,是真实历史的再现。“文革”中虽然对人们造成了伤害,使国民经济倒退,这已成为过去。保留这些资料可以警示后人不忘记这段历史,能说没有一点价值吗?我认为很有价值。
第二个观点提出“文革”作品没有多少创新,没有美感。“让人看了甚至痛苦”,这更是个人观点。也许作者在“文革”中受到过冲击才会有此种想法。按作者意思是不愿看到那些给人们造成创伤和痛苦的东西。那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展品中,应加上一条“凡有关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残酷杀掠的图片文章者怀在其列”,这样就不会看到那些东西而痛苦了,这是其一。其二,如果作者拥有了刘春华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挂在家里,试问也会每天看到它而痛苦吗?不会吧。其三,毛主席像章也是当时的产物,存世量很大,而宣传画的存世量能与之相比吗?像章已成为当今收藏的一大门类。照那样说,那收藏像章也没有意义了。我认为“文革”宣传画不久可能成为继像章之后的又一收藏热点。
作者的第三个观点,我认为更加有误。刘春华当时创作那幅油画时也没有多大名气,只是创作了那幅油画才一举成名的。当时各单位为政治需要,都推荐了较优秀的能工巧匠来创作,其中不乏优秀的人才和名家了。只因当时不能实现个人主义,所以作品一般都只以单位集体创作为记,由于是各单位创作,很多都没有结集出版。能说这些作品没有学术价值、在美术史上没有地位吗?即使没有学术价值,没有美术地位,起码应该有历史价值吧。作者对新时期宣传画的收藏分析本人持有同感,就不另加异议了。
收藏是收藏历史,再现历史,为研究历史文化背景起到史料作用。应该以陶冶情操、丰富知识、研究历史、保留前人的 宝贵遗产不致流失为宗旨。不能以回报的经济价值多少作为收藏目的,不能以个人的好恶衡量某一收藏品有无价值。
我认为有关收藏前景方面的论述可以讨论,但不能轻言妄断,应持谨慎态度,否则会造成负面影响。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见解,不当之词望何循真先生及其他藏友指正。(本文配图系作者藏品)
●好玩的汉江奇石
明昌国
汉江,属长江最大的支流,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地貌,特别是亿万年的造山运动、沧桑巨变与千百万年江水的千回百绕,为汉江沿途营造了无以数计的奇石异宝。
汉江奇石的主要特色有三点:
其一是品种多样,资源尤为丰富。汉江奇石的种类按其石质结构的不同分硅质岩、沉积变质岩、石英岩、石灰岩、生物化石等。如从美学欣赏角度分,有象形石、图纹石、文字石、抽象石、文石等。按照石头自身种类不同分有:彩韵石、剥皮石、釉光青、墨玉、千眼石、卷纹石、腊石、玛瑙石、石英石、汉江红石、生物化石、矿物晶体等。
其二是体大豪放,浑厚凝重,但又不乏玲珑小品。如核桃、鹅卵、馒头般大小者,可置于盘碗或玻璃缸中以水养之进行观赏或者制作小品组合等。而中等份量的从几千克到几十千克不等,特别适合陈列于案桌、台几与家庭居室。较大者则有数百千克甚至上吨者,比较适合展览馆、宾馆、饭店、会客厅、会议厅、营业大厅及其他公众场所。
其三是千姿百态,质坚莹润,既好看更好玩。汉江奇石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形态万千,造型各异。无论是象形石还是图纹石或者抽象石,其形大都线条流畅,比例协调。图纹石则布局合理,反差鲜明,观之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抚之光滑如玉,让人惬意舒心。汉江奇石的石质大都坚硬滋润,水洗度高,手感极好。如产自湖北省竹溪县汇湾河的双江釉光青及汉江墨玉,其硬度达到摩氏7~8度,堪与翡翠媲坚,而其颜色却凝重自然,虽没有绚丽斑斓之艳,但却有朴实无华的品质和豁达奔放的气质,具有鲜明的汉江地域文化特色,因而深受广大石友们所喜爱。
●集报的三大价值 王登佐 劲 草
集报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它有三大价值:
研究价值报纸犹如一部天天在更新的天文地理和古今中外知识无不载入的人间散装大百科全书,而集报活动就是在收藏这部散装大百科全书,开发应用报纸如同当好报纸的“二传手”,积极地选择与剪贴报纸上的文图推荐给有关报刊等媒介,以实现知识的再传播、再扩散;分门别类地将有关专题情报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知识推荐给有关部门、单位、企业及个人,更好地发挥集报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将集报得来的史料应用于编史修志。
传承价值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可以说大多数是由收藏活动保存与延续下来的。集报收藏的结果,实际上也是为社会积累了精神与物质财富。当集报达到一定的程度、数量、规模与质量时,其藏品该向何处去?笔者认为:应积极地倡导传承集报藏品。传承的做法也是很多的,如创办公立、私立报纸博物馆、收藏馆等;无偿地赠送给国家的博物馆、图书馆、资料室及研究部门等。个人收藏的报纸也是国家藏报的重要来源,传承集报藏品可丰富充实这个来源,人类的历史,就是收藏的历史。反过来历史又形成了收藏,收藏又传承了历史。
增值价值收藏被作为一种特殊的理财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地和普通百姓家结缘。收藏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逐渐使更多的人介入。藏报可以保值,也可以升值。清朝至建国前的各种报纸,因存量少,特别珍贵,其价值颇高。一份清朝报纸市场行情少则数百元,多则千元以上;一份民国时期报纸一般在百元左右。1948年6月15口的《人民日报》创刊号在1993年的报纸拍卖会上以500元成交,而到1995年北京的拍卖会上竟以3580元成交,目前市价在5000元左右。
随着历史的变迁,报纸这种特殊商品,也将成为珍贵的文物,尤其是早期报和试创刊号报及特色报,更具有史料、收藏、研究、利用的价值,并将逐步升值。
●赏石刍议
杜一之
我们在欣赏奇石这一自然造物时,不难发现:无论是外形石还是画面石,最难得者是人物和动物。如果宏观考究,文字石则次于人物和动物,而花卉和景物从比例上又高于人物和文字,最多者应为山水。倘若单以质色而言,则仍以玛瑙石为首。而鸡血石和其他美玉则属宝玉石之列,不应并论于奇石。巴琳玉、灵芝玉、秀玉现在作奇石把玩也不无道理。因为它的质地比其他宝玉石稍有逊色,又因其产量丰厚而为人接受。
我们在奇石的品评中应该分类有别,但我们又不能武断而言,其淮优谁劣更不可一概而论。其中各类精品都应在大家的共识中得到肯定和推崇。我们的奇石收藏家和普通观众有一个天生的契约:那就是并不在乎石质的优劣,他们首先看重的是神似和精美。
精品石是收藏家的至宝。我们可以用“精品石”和“大众石”来区分。所谓大众石余以为:一是指体积大,二是色彩鲜,三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众十分喜欢且又争相观赏的石头。但如果认真起来就发现它太缺乏内涵,经不起细看,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收藏的价值也不高。凡不具备收藏价值的石头,其经济价值也不会很高。但作为商品石让更多的人赏玩,这对于推动石文化的发展是有益的。
精品石就不同了,它不管你是什么石种,越看越像,越看越神似,给人以过目不忘的魅力,并具备品评标准的诸多要素,只有这些石头才能称得上精品。它并不在似与不似之间,而是绝对的神似,是大自然造物中的精美绝伦之物。
精品,并不是靠自我吹嘘和人为炒作而形成的,它是绝大多数石友的一致认可才形成的,并且是在不断的赏玩中逐步加以肯定的。
最近总是有朋友问我:“这块石头像什么,请您再仔细看看?它应该在什么价位?”并且用红笔划圈指明像什么。哪有这种玩法?殊不知,一块精品石应该主题明确,对比强烈,色彩亮丽,又有空灵感,越是好石越讲究独立成意和个性特色。大凡杂乱无章、牵强附会、朦胧难辨、质地疏松、色泽暗淡、满天花哨都不能称做好石。我常想:我们的赏石应该多借鉴书画艺术的审美模式。书画界有句术语叫“疏能跑马,密不透风”。它基本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深沉含蓄,匀称和谐”是我们的美学原则,希望这也能为大家所借鉴。
(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