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就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品格健全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那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陶冶情操,达到以情促知、情知相融的教学效果,促成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些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这一功能和任务,有的语文教师上课,从头至尾,用的全是一样的语调,且面无表情,眼神看上去也十分冷漠,没有和学生的交流,没有感情的投入,更谈不上师生互动。教师对文本内容机械传授,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的“荒漠化”现象,更谈不上对学生感情的熏陶、情感的陶冶。
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感情的投入和情感的渗透,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品味得到提升。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视。
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认真挖掘教材资源
初中语文教材,不仅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教育的极为丰富的资源。有许多文章都是情文并茂的佳作:这里有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美丽的湖光山色、气势磅礴的大漠孤烟;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聚着作者或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体验,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精心地发掘、提炼和利用,一定能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学生情操,荡涤学生灵魂,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甚至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
1、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氛围,以情激情,叩击学生心灵,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情感氛围的营造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下面略举一二例说明:
例如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可以先向学生出示我国“神舟五号”发射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在航天技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学生可能会为我们伟大祖国而自豪。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科技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你们是否知道,在我们国家国防科技队伍中有许多的无名英雄呢?你们知道有哪些无名英雄在默默地为祖国奉献呢?”在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在共和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为祖国的强大默默奉献的功臣,他就是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了解他……”这样,学生对这位科学家献身国防的精神就会油然而生敬意。
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老师可以用深情的语调读车站送别、望父亲买橘子等细节的段落,并指导学生朗读、感受、交流,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浓浓亲情。
2、优化教学情境,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核心是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达到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为学生设置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以情施教、以情动人,促成学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和情操的目的。例如学习《最后一课》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就韩麦尔先生在下课前在黑板上写下的“法兰西万岁”五个大字这一细节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然地感受韩麦尔先生在国土沦陷时的悲愤,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师生互动交流,优化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学生将会受益匪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同时,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自然会事半而功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定会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目的。
黄立权,教师,现居四川蓬溪。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那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陶冶情操,达到以情促知、情知相融的教学效果,促成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些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这一功能和任务,有的语文教师上课,从头至尾,用的全是一样的语调,且面无表情,眼神看上去也十分冷漠,没有和学生的交流,没有感情的投入,更谈不上师生互动。教师对文本内容机械传授,造成了语文教学中的“荒漠化”现象,更谈不上对学生感情的熏陶、情感的陶冶。
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感情的投入和情感的渗透,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品味得到提升。因此,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视。
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认真挖掘教材资源
初中语文教材,不仅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教育的极为丰富的资源。有许多文章都是情文并茂的佳作:这里有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美丽的湖光山色、气势磅礴的大漠孤烟;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每篇佳作无不凝聚着作者或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体验,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精心地发掘、提炼和利用,一定能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学生情操,荡涤学生灵魂,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甚至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
1、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氛围,以情激情,叩击学生心灵,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情感氛围的营造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下面略举一二例说明:
例如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可以先向学生出示我国“神舟五号”发射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在航天技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学生可能会为我们伟大祖国而自豪。这时,老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科技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你们是否知道,在我们国家国防科技队伍中有许多的无名英雄呢?你们知道有哪些无名英雄在默默地为祖国奉献呢?”在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在共和国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为祖国的强大默默奉献的功臣,他就是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他、了解他……”这样,学生对这位科学家献身国防的精神就会油然而生敬意。
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老师可以用深情的语调读车站送别、望父亲买橘子等细节的段落,并指导学生朗读、感受、交流,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浓浓亲情。
2、优化教学情境,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核心是充分显示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达到感染学生情感的目的,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为学生设置情境、营造气氛、激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以情施教、以情动人,促成学生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反应,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和情操的目的。例如学习《最后一课》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就韩麦尔先生在下课前在黑板上写下的“法兰西万岁”五个大字这一细节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然地感受韩麦尔先生在国土沦陷时的悲愤,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师生互动交流,优化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学生将会受益匪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同时,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自然会事半而功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定会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目标,也要重视情感目标,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目的。
黄立权,教师,现居四川蓬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