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瓷以其简洁无饰的外观、富有深意的内涵与庄子所提倡的“朴素”造物观不谋而合。本文从庄子所提倡的“朴素”造物思想入手对从宋瓷的造型、釉色、装饰进行分析,阐释庄子造物观下宋瓷之美。
关键词:宋代瓷器、朴素、造型、釉色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之美,老子认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提倡合乎自然的社会法则;庄子认为“法天贵真”,提倡应当效法自然的造物观念。但两人倡导的“自然”也不尽相同,老子的“朴素”是对一切存在物的自然属性的揭示,才有了“朴散而为器”、“我无欲而民自朴”的观点;而庄子则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将“朴”视为至高之美的法则,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由此看出庄子将朴素之美与天地之美并同,认为朴为专一,素为纯粹,提倡真实与纯真的美学法则,并且这种素是鄙弃人工的雕琢矫制,追求浑然一体、天趣自成的素。这种素在宋瓷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朴素”造物观下的造型塑造
瓷器发展到宋代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南北瓷窑风格各异、官窑民窑各具特色,当时瓷器制成的用品几乎取代了金银器、漆器的全部功能。不论是以钧窑、汝窑为代表的官窑还是以磁州窑、耀州窑为代表的民窑,都盛产以碗与盘等生活用具,却又形态各异。但从总体来看,瓷器的造型简洁、优美,器皿的造型使人感觉“添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瓷器的样式各异,瓶多挺拔秀劲、碗多大口小底、壶则长流高柄。以瓶为例,瓶的美感与精神是通过流畅的线条、细长的造型加以表现的,尽管各种瓶比例尺度各不相同,但总归都可以概括为简洁而又有秩序。
梅瓶的造型可以称得上是瓶造型的典型代表,《匋雅》中对梅瓶造型特点做了概述“梅瓶,小口、宽肩、长身、短颈、足微敛而平底。”这段话高度概括了梅瓶修长的造型特点,除了在整体造型上采用细长的方式之外,梅瓶对于转折方向线条的处理也将梅瓶的内敛雅致表现在了圆滑细致的线条中。梅瓶肩部向外线条转折时通常采取采取圆滑的、平缓的曲线进行转折过渡,使得肩部的更加圆润。而对于肩部以下的腹部进行处理时,一般多采用曲中有直的直化线条,使得梅瓶的造型更加挺拔端庄、形体更加趋于秀丽。[ 陆军.宋代梅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这种曲中有直使得梅瓶在形体上的变化含蓄而力道贯通,线条上气韵流畅又细腻柔和,塑造出一种收放自如而又没有丝毫松懈的外观结构,既造就了优美修长又蕴涵典雅含蓄的气质,形成了挺拔秀丽的器形风格。
除瓶之外,各种类型的碗如瓜棱碗、葵花碗都采用大口小拳足的造型,相比较于隋朝时期的大口、弧鼓腹、大底来说,这种造型更加简约直率、平淡灵动;壶则在吸收之前的造型基础上又在提梁和流水口處多做动物造型设计,使得整体造型沉稳凝重而又生动活泼。这些用简单概括的线条、不加坠饰的造型表现出的瓷器,都体现出宋瓷对朴素美的追求。总而言之,宋瓷的造型变化在吸收前代瓷器造型的基础上又做出适当的变化,体现出对朴素之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与道家“即雕既琢,复归于朴”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也得益于宋文人追求个人的温润静观,追求平淡素雅、质朴清新之美,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表达,这些因素都造就了宋代“朴素”的造物风格。
二、“朴素”造物观下的装饰表达
宋文化的高度成熟与宋代士大夫的高度书卷化、书斋化,使得宋代美学讲法度、讲精致。文人美学思想精神在造物上体现为追求色彩的简单干净、寓意的低调内涵。这就造就了宋瓷器一改唐代雍容典丽的风格,追求无装饰的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则体现为纯净素雅的釉色。
宋瓷对釉色的表现可谓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单色釉还是复色釉、厚釉还是薄釉的表现,都极力追求对自然之美的表达。如汁水莹润如堆脂的汝窑瓷器、翠绿晶莹梅子青的龙泉瓷器、聚沫攒珠如冰似玉的哥窑瓷器都以最简单的釉色之美表现出宋瓷对“朴素”之美的追求,甚至具有“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美称的汝窑瓷器,更是通过釉色的纯净表现出对雨过天晴之后天空自然颜色的追求。这些都与庄子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不谋而合。这种美是一种轻灵恬淡的原初生命之美,体现在颜色上就是追求“无色”。无色是天下之本色,因而庄子才提倡要将人心引回“朴素”、回归自然本性,他提出“虚室生白”,其实就是用“白”这种纯净的色彩来表现自然本性,宋瓷也正是用纯净的单色釉变现出对自然的追求。
宋瓷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釉色的干净简洁上,还表现在注重对釉的自然纹理美的追求中。如钧窑独特的乳浊釉、青中泛红犹如空中晚霞,使得瓷器的釉面纹理变化多样且具有流动之美,这种美是在烧制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之美、是自然之美;哥窑通过控制温度等条件形成了天然无饰的冰裂纹样,这种做法也与庄子提倡的反对雕琢伪饰、追求无暇的自然美不谋而合。不管是如鱼子密集般的鱼子纹、如葡萄状大小的葡萄斑、还是如牛毛细腻一般牛毛纹,都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变化而产生的纹理,不经雕琢的开片纹样为瓷器增添了许多魅力。
因此,宋瓷的“朴素”与庄子提倡的“朴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这种美也与宋文人所推崇的“修身以致良知”的人文精神不谋而合。宋文化以文人文化著称,其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作为文化传承与创造主体的士大夫阶层的人物构成发生了根本转变,寒门、庶族士子成为士大夫群体主要成分并且成为宋代权力核心的主体成分,这些平民化的新的文化主体,使得平淡、平易的审美趣味的思想成为美学主流。这就造成了除宋代除初期外,文学艺术基本没有出现华丽、绮靡的美学风尚;工艺美术中推崇清新淡雅、娟秀别致的造物理念。宋瓷作为宋代造物的典型代表,从造型塑造到纹样装饰都表现出宋代造物者对于“雅”文化的追求。这种“雅”即反映出宋代审美趣味也表现出宋代“朴素”的造物观。
宋代与唐代不同,在包容并蓄的唐文化中,唐代瓷器朝着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其造型不仅吸收了传统中原地区造型,也借鉴了西域地区特有的造型;纹饰不仅有传统吉祥纹样,也出现了颇具西亚风情的纹样。而宋代文人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不论在文学、绘画还是其他艺术种类中都表现出对道德自省的宣传,对品行、节操、人格的推崇,这也是造就宋瓷造型修长圆润、装饰简洁明了的原因之一。
总之,宋瓷的发展与繁荣不仅是当时制瓷业发展的结果,更是宋代社会文化与宋代文人共同作用下的成果。在这种独特的文人文化的背景下,宋代工匠以文人趣味作为宋瓷造型与装饰的血肉,以庄子倡导的“朴素”作为宋瓷的骨架,为我们展现了时代影响下的“即雕既琢,而复归于朴”的宋代瓷器。
参考文献:
[1]杭间.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师晶晶(1993.3—),女,汉族,籍贯:河南安阳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宋代瓷器、朴素、造型、釉色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之美,老子认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提倡合乎自然的社会法则;庄子认为“法天贵真”,提倡应当效法自然的造物观念。但两人倡导的“自然”也不尽相同,老子的“朴素”是对一切存在物的自然属性的揭示,才有了“朴散而为器”、“我无欲而民自朴”的观点;而庄子则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将“朴”视为至高之美的法则,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由此看出庄子将朴素之美与天地之美并同,认为朴为专一,素为纯粹,提倡真实与纯真的美学法则,并且这种素是鄙弃人工的雕琢矫制,追求浑然一体、天趣自成的素。这种素在宋瓷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朴素”造物观下的造型塑造
瓷器发展到宋代已经形成完备的体系,南北瓷窑风格各异、官窑民窑各具特色,当时瓷器制成的用品几乎取代了金银器、漆器的全部功能。不论是以钧窑、汝窑为代表的官窑还是以磁州窑、耀州窑为代表的民窑,都盛产以碗与盘等生活用具,却又形态各异。但从总体来看,瓷器的造型简洁、优美,器皿的造型使人感觉“添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瓷器的样式各异,瓶多挺拔秀劲、碗多大口小底、壶则长流高柄。以瓶为例,瓶的美感与精神是通过流畅的线条、细长的造型加以表现的,尽管各种瓶比例尺度各不相同,但总归都可以概括为简洁而又有秩序。
梅瓶的造型可以称得上是瓶造型的典型代表,《匋雅》中对梅瓶造型特点做了概述“梅瓶,小口、宽肩、长身、短颈、足微敛而平底。”这段话高度概括了梅瓶修长的造型特点,除了在整体造型上采用细长的方式之外,梅瓶对于转折方向线条的处理也将梅瓶的内敛雅致表现在了圆滑细致的线条中。梅瓶肩部向外线条转折时通常采取采取圆滑的、平缓的曲线进行转折过渡,使得肩部的更加圆润。而对于肩部以下的腹部进行处理时,一般多采用曲中有直的直化线条,使得梅瓶的造型更加挺拔端庄、形体更加趋于秀丽。[ 陆军.宋代梅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1]这种曲中有直使得梅瓶在形体上的变化含蓄而力道贯通,线条上气韵流畅又细腻柔和,塑造出一种收放自如而又没有丝毫松懈的外观结构,既造就了优美修长又蕴涵典雅含蓄的气质,形成了挺拔秀丽的器形风格。
除瓶之外,各种类型的碗如瓜棱碗、葵花碗都采用大口小拳足的造型,相比较于隋朝时期的大口、弧鼓腹、大底来说,这种造型更加简约直率、平淡灵动;壶则在吸收之前的造型基础上又在提梁和流水口處多做动物造型设计,使得整体造型沉稳凝重而又生动活泼。这些用简单概括的线条、不加坠饰的造型表现出的瓷器,都体现出宋瓷对朴素美的追求。总而言之,宋瓷的造型变化在吸收前代瓷器造型的基础上又做出适当的变化,体现出对朴素之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与道家“即雕既琢,复归于朴”的思想有着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也得益于宋文人追求个人的温润静观,追求平淡素雅、质朴清新之美,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表达,这些因素都造就了宋代“朴素”的造物风格。
二、“朴素”造物观下的装饰表达
宋文化的高度成熟与宋代士大夫的高度书卷化、书斋化,使得宋代美学讲法度、讲精致。文人美学思想精神在造物上体现为追求色彩的简单干净、寓意的低调内涵。这就造就了宋瓷器一改唐代雍容典丽的风格,追求无装饰的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则体现为纯净素雅的釉色。
宋瓷对釉色的表现可谓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单色釉还是复色釉、厚釉还是薄釉的表现,都极力追求对自然之美的表达。如汁水莹润如堆脂的汝窑瓷器、翠绿晶莹梅子青的龙泉瓷器、聚沫攒珠如冰似玉的哥窑瓷器都以最简单的釉色之美表现出宋瓷对“朴素”之美的追求,甚至具有“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美称的汝窑瓷器,更是通过釉色的纯净表现出对雨过天晴之后天空自然颜色的追求。这些都与庄子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不谋而合。这种美是一种轻灵恬淡的原初生命之美,体现在颜色上就是追求“无色”。无色是天下之本色,因而庄子才提倡要将人心引回“朴素”、回归自然本性,他提出“虚室生白”,其实就是用“白”这种纯净的色彩来表现自然本性,宋瓷也正是用纯净的单色釉变现出对自然的追求。
宋瓷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釉色的干净简洁上,还表现在注重对釉的自然纹理美的追求中。如钧窑独特的乳浊釉、青中泛红犹如空中晚霞,使得瓷器的釉面纹理变化多样且具有流动之美,这种美是在烧制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之美、是自然之美;哥窑通过控制温度等条件形成了天然无饰的冰裂纹样,这种做法也与庄子提倡的反对雕琢伪饰、追求无暇的自然美不谋而合。不管是如鱼子密集般的鱼子纹、如葡萄状大小的葡萄斑、还是如牛毛细腻一般牛毛纹,都是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变化而产生的纹理,不经雕琢的开片纹样为瓷器增添了许多魅力。
因此,宋瓷的“朴素”与庄子提倡的“朴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这种美也与宋文人所推崇的“修身以致良知”的人文精神不谋而合。宋文化以文人文化著称,其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作为文化传承与创造主体的士大夫阶层的人物构成发生了根本转变,寒门、庶族士子成为士大夫群体主要成分并且成为宋代权力核心的主体成分,这些平民化的新的文化主体,使得平淡、平易的审美趣味的思想成为美学主流。这就造成了除宋代除初期外,文学艺术基本没有出现华丽、绮靡的美学风尚;工艺美术中推崇清新淡雅、娟秀别致的造物理念。宋瓷作为宋代造物的典型代表,从造型塑造到纹样装饰都表现出宋代造物者对于“雅”文化的追求。这种“雅”即反映出宋代审美趣味也表现出宋代“朴素”的造物观。
宋代与唐代不同,在包容并蓄的唐文化中,唐代瓷器朝着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其造型不仅吸收了传统中原地区造型,也借鉴了西域地区特有的造型;纹饰不仅有传统吉祥纹样,也出现了颇具西亚风情的纹样。而宋代文人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不论在文学、绘画还是其他艺术种类中都表现出对道德自省的宣传,对品行、节操、人格的推崇,这也是造就宋瓷造型修长圆润、装饰简洁明了的原因之一。
总之,宋瓷的发展与繁荣不仅是当时制瓷业发展的结果,更是宋代社会文化与宋代文人共同作用下的成果。在这种独特的文人文化的背景下,宋代工匠以文人趣味作为宋瓷造型与装饰的血肉,以庄子倡导的“朴素”作为宋瓷的骨架,为我们展现了时代影响下的“即雕既琢,而复归于朴”的宋代瓷器。
参考文献:
[1]杭间.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师晶晶(1993.3—),女,汉族,籍贯:河南安阳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