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因此,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本文着重论述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艺术。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它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和精神信念的形成,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技能型人才。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当今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培养任务自然应该由各级各类学校承担,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对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一任务更加现实而紧迫,这是由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和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融时代的需要和国家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于其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和高素质人才。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并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当然,语文教学应以语文教育为主,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地位。因此,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艺术。
1. 正确把握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感受更加具体、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德育因素常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很少直接显露出来。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挖掘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欣赏、总结中心思想和提升精神高度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概括提炼中心论点、文章主旨等,既是对文学作品形式的解构,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直接落实。例如讲解《项链》一课时,笔者先介绍写作背景,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欣赏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和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形象,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政府腐败、道德沦丧的本质,上流社会糜烂的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导致图慕虚荣、追求享乐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中职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经过周全考虑筛选出来的经典作品,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优秀素材,关键是教师如何将其贯穿、渗透到课堂中。比如学习《我的母亲》,可以让学生了解母亲的辛勤劳动,学会感恩;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使学生明白爱国的重要意义;《窦娥冤》一文,能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通过学习《游褒禅山记》,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并且可以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让学生明确其对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可以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是苍白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的德育素材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为关键,只有坚持了文道结合的原则,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掌握的倾听艺术、表达技巧、交流能力与写作技能才能在日后得到更好的发挥,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2. 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
(1)语文教师要善于采用适宜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另外,要注意改变教学模式,把握学科知识和德育知识的结合点与切入点,寓德育知识于学科知识中,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汲取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比如对古典名篇的学习,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时代背景进行教学,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如讲授《采薇》一文时,笔者详细介绍了古代将士守卫边疆的苦况,这样就更好地表现了将士在思乡中不忘守卫家园的感情。
(2)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情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共鸣,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和巧妙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使他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蕴含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己道德品质的目的。例如,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时,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让学生明白和谐的环境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可使学生在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洋溢的爱国热情;学习《蜀道难》,要让学生体会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嵘挺立的人格尊严,被世人传唱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今天依然是中职生应该学习的高贵品质。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美好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3.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加强德育渗透。
(1)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因为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现在的中职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意这一特征。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在掌握文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在讲解《师说》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反复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让学生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继而延伸到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素质上,了解一名中职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语文教育与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2)在教学中加入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表演中通过实践活动受到教育。目前的中职语文教材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篇目,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进行表演。因为经过事先的准备与积累,学生在表演时基本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学生也能在分析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传授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倪文锦. 语文[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它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和精神信念的形成,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技能型人才。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当今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培养任务自然应该由各级各类学校承担,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对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一任务更加现实而紧迫,这是由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和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语文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融时代的需要和国家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于其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和高素质人才。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并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当然,语文教学应以语文教育为主,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地位。因此,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艺术。
1. 正确把握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感受更加具体、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德育因素常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很少直接显露出来。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挖掘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欣赏、总结中心思想和提升精神高度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概括提炼中心论点、文章主旨等,既是对文学作品形式的解构,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直接落实。例如讲解《项链》一课时,笔者先介绍写作背景,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欣赏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和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形象,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政府腐败、道德沦丧的本质,上流社会糜烂的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导致图慕虚荣、追求享乐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中职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经过周全考虑筛选出来的经典作品,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优秀素材,关键是教师如何将其贯穿、渗透到课堂中。比如学习《我的母亲》,可以让学生了解母亲的辛勤劳动,学会感恩;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使学生明白爱国的重要意义;《窦娥冤》一文,能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通过学习《游褒禅山记》,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并且可以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让学生明确其对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可以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是苍白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的德育素材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为关键,只有坚持了文道结合的原则,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掌握的倾听艺术、表达技巧、交流能力与写作技能才能在日后得到更好的发挥,体现出更大的价值。
2. 培养学生的真挚情感,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
(1)语文教师要善于采用适宜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另外,要注意改变教学模式,把握学科知识和德育知识的结合点与切入点,寓德育知识于学科知识中,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汲取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比如对古典名篇的学习,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时代背景进行教学,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如讲授《采薇》一文时,笔者详细介绍了古代将士守卫边疆的苦况,这样就更好地表现了将士在思乡中不忘守卫家园的感情。
(2)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情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共鸣,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和巧妙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使他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蕴含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己道德品质的目的。例如,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时,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让学生明白和谐的环境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可使学生在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洋溢的爱国热情;学习《蜀道难》,要让学生体会李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峥嵘挺立的人格尊严,被世人传唱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今天依然是中职生应该学习的高贵品质。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美好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3. 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加强德育渗透。
(1)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因为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现在的中职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意这一特征。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在掌握文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在讲解《师说》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反复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让学生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继而延伸到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素质上,了解一名中职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语文教育与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2)在教学中加入情景教学,使学生在表演中通过实践活动受到教育。目前的中职语文教材精选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优秀篇目,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物长廊。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外貌特征,理解性格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讲解曹禺的《雷雨》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节选课文内容,组织排练,上课时进行表演。因为经过事先的准备与积累,学生在表演时基本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通过分析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特殊性格产生的原因,学生也能在分析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这一阶级矛盾的本质,认清资本主义的冷酷无情,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语文知识传授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
参考文献:
倪文锦. 语文[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