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该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对该区未来气温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厘清疏勒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状况,为气候变化风险评
【机 构】
:
兰州交通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70;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该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对该区未来气温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厘清疏勒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状况,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本文基于1961-2014年气温降水数据及中等分辨率气候模式BCC-CSM2-MR输出数据(1961-2100年),采用MBC(Multivariate Bias Correction)方法对模式输出数据进行偏差校正,并利用趋势分析及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对疏勒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时期(1961-2014年),经MBC方法校正后的模式输出数据,与实测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能较好地再现研究区分布规律;(2)不同气候变化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在未来时期(2015-2100年)下,模式数据的降水增加量的比较为SSP5-8.5>SSP3-7.0>SSP2-4.5>SSP1-2.6,平均温度增加量的比较为SSP5-8.5>SSP3-7.0>SSP2-4.5>SSP1-2.6,最高温的增加量比较为 SSP5-8.5>SSP3-7.0>SSP2-4.5>SSP1-2.6,最低温度增加量比较为 SSP5-8.5>SSP1-2.6>SSP2-4.5>SSP3-7.0;(3)未来时期(2015-2100年)的三个时段(2015-2040年、2041-2070年、2071-2100年)的变化特征表明,在2015-2040年和2041-2070年期间的降水减少的幅度较明显,而温度有增有减,变化幅度较大,呈现震荡的趋势.而在2071-2100年期间温度和降水有了明显的变化,且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4)未来时期的降水变化率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趋势;而平均温度变化量的高值区为流域水系稀疏地区;最高温度变化最明显的区域集中在疏勒河流域的上游区;最低温度变化最明显的区域集中在研究区的南北两端.
其他文献
利用北京气候中心(BCC)次季节-季节(Sub-seasonal to Seasonal,S2S)预测系统20年(1994-2013年)回报试验数据,在评估BCC S2S预测系统对中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次季节预报性能基
利用2011-2020年6-8月全国2400个地面自动站观测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和常规观测,结合美国NCEP/NCAR 1°×1°的6h间隔再分析资料,基于站点统计了冷涡背景下东北地区短时强降水的
基于济南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探空和地面实况资料,对两次长寿命超级单体的风暴参数及ZDR柱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具有强的热力不稳定,中等强度以上垂直风切变和对流有效位能,利于高组织性的风暴产生与维持。两次超级单体风暴历时超过4 h,≥60 dBZ反射率因子维持时间都超过3 h,最大反射率因子(DBZM)平均值65.8 dBZ,同时都具有较大的基于单体的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两次强风暴移动方向基本一致,但移动速度差别明显,导致移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500
针对梯度下降算法收敛速度慢,每次更新梯度都使用全部的样本点数且计算量大、复杂度高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用于相干光接收机的色散补偿FIR(finite-length impulse response)滤波器。在Matlab中搭建基带多速率相干光通信系统传输模型,利用小批量梯度下降法(mini-batch gradient descent),每次使用百分之一的样本数更新梯度和抽头权值h(n),计算均方误差,使计算复杂度降低为原来的1%,且当学习效率为0.05时,收敛值达到0.0055,均方误差收敛值更小。均方
陆面模式可以模拟获得高时空分辨率连续的多层土壤湿度,但其精度受到地表参数的影响,土壤质地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利用CLDAS-V2.0(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驱动Noah-MP模式,开展了其对土壤湿度模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中国第二次土壤调查数据制作的中国区土壤质地数据(SNSS)与模式自带土壤质地数据(FAO)模拟的2014年中国区域土壤湿度日均值存在显著差异,0~10cm深度23.2%
选取2014-2018年黑河流域中下游不同类型下垫面(荒漠、玉米田、湿地、胡杨、胡杨柽柳混合林)的站点观测数据,定量比较了不同下垫面地表能量收支的变化;探讨了不同气象要素以及灌溉作用对潜热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潜热的年变化与向下短波辐射以及气温的年变化保持一致;不同下垫面能量收支差异较大,玉米田下垫面月均潜热峰值可达200 W·m-2,荒漠下垫面只有100 W·m-2;荒漠下垫面潜热季节变化幅度较小,湿地、混合林和胡杨林的季节变化更为明显,变化幅度更大,其中湿地
为提高对西南涡强对流天气特征的深入理解,更好地研究其临近预报与预警方法,利用2014-2017年西南低涡年鉴资料、全国2400余个国家级气象台站逐小时观测数据、国家地基闪电监测资料、危险天气报、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南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发的强对流天气特征和强降水天气形势,并定量诊断了不同移动路径的西南涡强降水在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方面的异同点。结果表明:(1)约四分之一西南涡会引发强对流天气,强对流落区主要位于西南涡东南象限,类型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强度集中分布在22~32 m
食物营养成分在灵长类食物选择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探究白头叶猴食物营养成分及对其食物选择的影响,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对广西扶绥岜盆自然保护区内白头叶猴取食的14种主要食物和5种非主要食物进行采集,并通过常压恒温干燥法、凯氏定氮法等对各独立样本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Ca、Fe、Zn、Mn等矿物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计算粗蛋白与粗纤维(CP/CF)的比值,并将各独立样本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Mann-Whitney U法检验。结果显示:1)白头叶猴所采食主要食物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Ca
本文利用空间分辨率优于10 m的影像为数据源,提取了广西1960、1973、1989、2001、2008、2018年共6个时期的大陆海岸线信息,综合分析了人类活动背景下广西大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 1960—2018年广西大陆海岸线变化剧烈,总长度以1989年为节点呈现先减后增的态势,整体上共缩减了53.45 km;广西海岸线长度变化最剧烈的时段发生在1960—1973年;
以广西南亚热带横县镇龙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近自然恢复过程中,马尾松人工林各层次、器官(按叶、枝、干、整株地上部分计)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干和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估测效果较好,叶和枝次之,整体而言模型Ⅱ(W=a×Db×Hc)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小的标准误差,模型检验精度均较高,可作为不同恢复阶段灌木层各器官生物量模型拟合的最优模型。2)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马尾松人工林木本群落枝、干生物量以及群落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过熟林、成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