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单一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掌握研究的方法,还能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失败的痛苦、成功的欢乐,有助于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潜力得以更充分发挥,也能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学习 自主探究
“学服从教,教服从考”的“应试教育”已将学生捆绑得似温顺的小羔羊。如今,是松绑的时候了,“解铃好需系铃人”,我们教师责无旁贷。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征,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学生的主体需要在自由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生成、发展,教师应该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自主化。
一、学习目标自主化
个性的差异,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传统的“一刀切”造成了严重的“课堂陪读”现象。教师以同一个教学目标要求各类学生,无疑是“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主地发展,就要求学习目标的自主化,即实施目标分层,让学生根据现有的认知水平选择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使得各级学生在各自起点上均有所发展。
目标分层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教材中应掌握的“双基”必须达到,要保基础知识的“底”,在保“底”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提高目标,使其达到更高、更有创造性的思维水平,不封其充分发挥潜能的“顶”。
例如:第九册中的“三步应用题”。《低层次目标》——能列式计算,并说出每一步求什么;《中层次目标》——能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高层次目标》——不仅能分析数量关系,而且要求一题多解或编题,追求创新。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定标,量力而行,对应用题由原先的“反感”转为“乐学”了,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在实施目标分层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目标和要求,使之置于各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以达到目标自主化,分层同发展的目的,从而满足人人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二、课堂氛围自主化
现代教学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是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是知识,二是情感。”课堂教学是孩子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而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和体验成功。这就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真挚的情感与孩子们进行生命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
三、探索方式自主化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高效地探索、进行再发现、进行再创造,才能适应突飞猛进的科技新时代。”因儿而,教师应开放学生的手脚,不断激励学生以多种方法方式捕捉信息,参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渠道,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推导过程,不应局限于课本的探索方法,而应把学生引向更深,更广的思维天地,引发质疑:“怎样把新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内角和呢?你有几种转化方法?”学生的创造激情由此产生,探索方式灵活多样化了,创新能力也孕育成长。
四、创新方向自主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开发的主渠道、主阵地。由于创新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向性,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性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新的方向,体现方法、策略的创新,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如教学“侧面展开图”,在探讨“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由于在预习时受课本的影响,思维定势为“长方形”。我有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一定是长方形吗?”被我这一问,学生楞住了,开始重新思索、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思维豁然开朗:
1.沿高剪开是长方形。
2.斜着剪开是平行四边形。
3.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说,沿高剪开是正方形。
4.沿两边对称处斜着剪开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之潮奔涌,创新之花竞开。
五、评价策略自主化
传统的“重结果”评价策略存在着两个弊端:其一,问题情境仅涉及学过的知识。其二,对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基本没有留下空间。这样,也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评价。现代教育应变传统的“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并灵活应用“延迟评价”;在策略上力求多样、自主、高效。
1、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程度的评价
对参与数学活动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等方面进行。评价目标为:是否积极、主动参与(举手发言的次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思考问题、完成作业是否认真,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是否有效参与(思考问题、完成作业是否认真,对问题的理解深刻,能從不同途径和角度去寻求问题的解答,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等)。评价时可采用调查报告、活动记录、探究后的反思、感悟与总结等形式。
2、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记录、交流讨论等进行。评价目标为: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交流时表达的语言是否清楚、流畅、准确、简洁,表达的思路是否清楚,条理是否分明,逻辑是否严密。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主要体现在数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因此,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对数学学习过程及其策略与方法的评价,评价时可通过课堂讨论、调查报告、数学小论文、探究性活动、检测等方式进行。
总之,教师应当“松绑”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励学生敢于创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学习 自主探究
“学服从教,教服从考”的“应试教育”已将学生捆绑得似温顺的小羔羊。如今,是松绑的时候了,“解铃好需系铃人”,我们教师责无旁贷。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征,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学生的主体需要在自由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生成、发展,教师应该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自主化。
一、学习目标自主化
个性的差异,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传统的“一刀切”造成了严重的“课堂陪读”现象。教师以同一个教学目标要求各类学生,无疑是“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因此,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主地发展,就要求学习目标的自主化,即实施目标分层,让学生根据现有的认知水平选择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使得各级学生在各自起点上均有所发展。
目标分层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教材中应掌握的“双基”必须达到,要保基础知识的“底”,在保“底”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提高目标,使其达到更高、更有创造性的思维水平,不封其充分发挥潜能的“顶”。
例如:第九册中的“三步应用题”。《低层次目标》——能列式计算,并说出每一步求什么;《中层次目标》——能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高层次目标》——不仅能分析数量关系,而且要求一题多解或编题,追求创新。这样,学生就可以自主定标,量力而行,对应用题由原先的“反感”转为“乐学”了,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在实施目标分层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目标和要求,使之置于各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以达到目标自主化,分层同发展的目的,从而满足人人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二、课堂氛围自主化
现代教学认知心理学认为:“教学是两条主线在交流。一是知识,二是情感。”课堂教学是孩子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而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和体验成功。这就需要教师以积极的态度、真挚的情感与孩子们进行生命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
三、探索方式自主化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只有自觉、主动地学习,科学高效地探索、进行再发现、进行再创造,才能适应突飞猛进的科技新时代。”因儿而,教师应开放学生的手脚,不断激励学生以多种方法方式捕捉信息,参与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渠道,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
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推导过程,不应局限于课本的探索方法,而应把学生引向更深,更广的思维天地,引发质疑:“怎样把新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求内角和呢?你有几种转化方法?”学生的创造激情由此产生,探索方式灵活多样化了,创新能力也孕育成长。
四、创新方向自主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开发的主渠道、主阵地。由于创新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多向性,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性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新的方向,体现方法、策略的创新,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如教学“侧面展开图”,在探讨“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学生由于在预习时受课本的影响,思维定势为“长方形”。我有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一定是长方形吗?”被我这一问,学生楞住了,开始重新思索、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思维豁然开朗:
1.沿高剪开是长方形。
2.斜着剪开是平行四边形。
3.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说,沿高剪开是正方形。
4.沿两边对称处斜着剪开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思维之潮奔涌,创新之花竞开。
五、评价策略自主化
传统的“重结果”评价策略存在着两个弊端:其一,问题情境仅涉及学过的知识。其二,对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基本没有留下空间。这样,也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评价。现代教育应变传统的“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并灵活应用“延迟评价”;在策略上力求多样、自主、高效。
1、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程度的评价
对参与数学活动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等方面进行。评价目标为:是否积极、主动参与(举手发言的次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思考问题、完成作业是否认真,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是否有效参与(思考问题、完成作业是否认真,对问题的理解深刻,能從不同途径和角度去寻求问题的解答,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等)。评价时可采用调查报告、活动记录、探究后的反思、感悟与总结等形式。
2、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记录、交流讨论等进行。评价目标为: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交流时表达的语言是否清楚、流畅、准确、简洁,表达的思路是否清楚,条理是否分明,逻辑是否严密。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价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主要体现在数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因此,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实际上就是对数学学习过程及其策略与方法的评价,评价时可通过课堂讨论、调查报告、数学小论文、探究性活动、检测等方式进行。
总之,教师应当“松绑”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励学生敢于创新,促进学生主体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