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题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题目,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难点,笔者结合多年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经验,从审清题意、抓住关键词、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编应用题、验算六个方面谈谈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策略。
关键词:应用题;数量关系;线段图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生活中得以灵活运用,应用题就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题目,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半壁江山,为此,研究应用题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高年级教学经验,与广大同行分享在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的点滴经验。
一、 审清题意
审题是学生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一见到应用题就直接动笔解答了,或者走马观花粗略看一遍,根本没认真审清题意,就简单地将题目中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将题目完整读一遍,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条件,如果读一遍后觉得对题目理解不够全面,可以再读一遍,边读边思考。如:有一根竹竿,第一次截去全长的30%,第二次又截去全长的50%,还剩下2米,这根竹竿全长有多少米?引导学生审题时要找出所求条件是:这根竹竿全长有多少米?已知条件:第一次截去30%,第二次截去50%,剩下2米。要认清这剩下的2米其实是指全长的1-30%-50%=20%。审清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条件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 抓住关键词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是一个十分严谨的学科,有时一字之差,题目的意思也就完全不同了,特别是应用题,经常出现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稍有不慎就掉入“陷阱”,解答方法天差地别。如:A. 有一根竹竿,第一次截去全长的30%,第二次又截去全长的50%,还剩下2米,这根竹竿全长有多少米?B. 有一根竹竿,第一次截去全长的30%,第二次又截去剩下的50%,还剩下2米,这根竹竿全长有多少米?两题仅两字之差,但意思却完全不同,A题第二次截去的是全长的50%,B题第二次截去的是剩下的50%,解答方法也截然不同。为此,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抓住关键词,有助于学生审清题意,正确解决问题。
三、 画线段图
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有时单靠抽象的文字描述理解题意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审题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几条线段组合在一起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分析题意,从而弄清数量间的关系。如: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30%,第二天看的比第一天多看10页,这本书还剩下30页,这本书有多少页?
这题目看起来数量关系有点复杂,但是通过画线段图,其中的数量关系也是一目了然了:第一天看了30%,第二天看了30%又10页,剩下30页,很容易看出30页 10页也就是占这本书的1-30%-30%=40%。特别是一些处于班级中下水平的学生,画线段图辅助解答应用题效果好。
四、 分析数量关系
在应用题中,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存在一定的等量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等量数量关系不明确,说明学生对题意分析不够,解答出来的结果肯定是错误的,为此,理解、识记、灵活运用常用的等量关系,才能正确地解答应用题。如:甲车从A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驶60千米,6小时到达B城,乙车从A城出发,行驶4小时到达B城,乙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这道之间的数量关系看似有点复杂,其实只要掌握了路程的等量关系,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求乙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也就是求等量关系中的速度,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时间已知,因此要先求出路程(A城到B城的距离),甲、乙行驶的路程都是A城到B城,是相同的,根据路程=速度×时间,通过这样一步步分析等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应用题。
五、 编应用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编应用题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通过编应用题,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提高学生正确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编应用题的形式有很多:
1. 提供已知条件,让学生补充问题。如:学校有白粉笔150盒,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50盒,?
2. 提供部分已知條件和问题,让学生补充合适的已知条件。如:学校有白粉笔150盒,,一共有多少盒粉笔?
3. 提供问题,让学生补充已知条件。如:,,彩色粉笔有多少盒?
4. 提供完整的应用题,让学生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进行改编。如:学校有白粉笔150盒,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50盒,一共有多少盒粉笔?可以改变问题或已知条件。
5. 提供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应用题。如:根据算式150 (150-50)自编应用题。
六、 验算
教学中发现,一部分数学老师认为验算是计算题的专属,其实验算在解答应用题中仍是可行的,有助于学生自我验证解答应用题的正确性,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校奥数社团有学生35人,奥数社团比舞蹈社团多3人,一共有多少人?有学生是这样解答的:35 35 3=73人,教师不要急于评判学生解答正确与否,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验算,一共有学生73人,奥数社团有35人,那么舞蹈社团就有73-35=38人,奥数社团35人比舞蹈社团38人少3人,很明显与题目存在矛盾,从而判断解答方法是错误的,引导学生重新审清题意,及时纠正,做出正确的解答:35 (35-3)=67人。
总之,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作为数学老师,要敢于面对,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审清题意,抓住关键词,对于比较抽象、复杂的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等量数量关系,掌握应用题的结构进行自编、改编应用题,并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及时发现解答中的错误,及时纠正,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涛.论小学高年级应用题的高效率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2017(5).
作者简介:陈旭亮,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实验小学古雷开发区分校。
关键词:应用题;数量关系;线段图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生活中得以灵活运用,应用题就是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题目,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半壁江山,为此,研究应用题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高年级教学经验,与广大同行分享在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的点滴经验。
一、 审清题意
审题是学生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一见到应用题就直接动笔解答了,或者走马观花粗略看一遍,根本没认真审清题意,就简单地将题目中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将题目完整读一遍,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条件,如果读一遍后觉得对题目理解不够全面,可以再读一遍,边读边思考。如:有一根竹竿,第一次截去全长的30%,第二次又截去全长的50%,还剩下2米,这根竹竿全长有多少米?引导学生审题时要找出所求条件是:这根竹竿全长有多少米?已知条件:第一次截去30%,第二次截去50%,剩下2米。要认清这剩下的2米其实是指全长的1-30%-50%=20%。审清题意,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条件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 抓住关键词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是一个十分严谨的学科,有时一字之差,题目的意思也就完全不同了,特别是应用题,经常出现一些容易混淆的题目,稍有不慎就掉入“陷阱”,解答方法天差地别。如:A. 有一根竹竿,第一次截去全长的30%,第二次又截去全长的50%,还剩下2米,这根竹竿全长有多少米?B. 有一根竹竿,第一次截去全长的30%,第二次又截去剩下的50%,还剩下2米,这根竹竿全长有多少米?两题仅两字之差,但意思却完全不同,A题第二次截去的是全长的50%,B题第二次截去的是剩下的50%,解答方法也截然不同。为此,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抓住关键词,有助于学生审清题意,正确解决问题。
三、 画线段图
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有时单靠抽象的文字描述理解题意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审题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几条线段组合在一起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分析题意,从而弄清数量间的关系。如: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30%,第二天看的比第一天多看10页,这本书还剩下30页,这本书有多少页?
这题目看起来数量关系有点复杂,但是通过画线段图,其中的数量关系也是一目了然了:第一天看了30%,第二天看了30%又10页,剩下30页,很容易看出30页 10页也就是占这本书的1-30%-30%=40%。特别是一些处于班级中下水平的学生,画线段图辅助解答应用题效果好。
四、 分析数量关系
在应用题中,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之间存在一定的等量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等量数量关系不明确,说明学生对题意分析不够,解答出来的结果肯定是错误的,为此,理解、识记、灵活运用常用的等量关系,才能正确地解答应用题。如:甲车从A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驶60千米,6小时到达B城,乙车从A城出发,行驶4小时到达B城,乙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这道之间的数量关系看似有点复杂,其实只要掌握了路程的等量关系,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求乙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也就是求等量关系中的速度,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时间已知,因此要先求出路程(A城到B城的距离),甲、乙行驶的路程都是A城到B城,是相同的,根据路程=速度×时间,通过这样一步步分析等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应用题。
五、 编应用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编应用题也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通过编应用题,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提高学生正确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编应用题的形式有很多:
1. 提供已知条件,让学生补充问题。如:学校有白粉笔150盒,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50盒,?
2. 提供部分已知條件和问题,让学生补充合适的已知条件。如:学校有白粉笔150盒,,一共有多少盒粉笔?
3. 提供问题,让学生补充已知条件。如:,,彩色粉笔有多少盒?
4. 提供完整的应用题,让学生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进行改编。如:学校有白粉笔150盒,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50盒,一共有多少盒粉笔?可以改变问题或已知条件。
5. 提供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应用题。如:根据算式150 (150-50)自编应用题。
六、 验算
教学中发现,一部分数学老师认为验算是计算题的专属,其实验算在解答应用题中仍是可行的,有助于学生自我验证解答应用题的正确性,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校奥数社团有学生35人,奥数社团比舞蹈社团多3人,一共有多少人?有学生是这样解答的:35 35 3=73人,教师不要急于评判学生解答正确与否,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验算,一共有学生73人,奥数社团有35人,那么舞蹈社团就有73-35=38人,奥数社团35人比舞蹈社团38人少3人,很明显与题目存在矛盾,从而判断解答方法是错误的,引导学生重新审清题意,及时纠正,做出正确的解答:35 (35-3)=67人。
总之,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作为数学老师,要敢于面对,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审清题意,抓住关键词,对于比较抽象、复杂的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等量数量关系,掌握应用题的结构进行自编、改编应用题,并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及时发现解答中的错误,及时纠正,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涛.论小学高年级应用题的高效率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2017(5).
作者简介:陈旭亮,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实验小学古雷开发区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