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培养,仿句训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低年级语文老师普遍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识字、写字和朗读的训练中,也有积累运用语言的意识。可是关于如何留出足够的时间把“积累和运用语言”作为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中体现不够。尤其是学生到了中年级起步作文时,容易出现有想法却不善于表达的现象。这也许是我们往往忽视了第三课时的利用与重视,甚至于在各类公开课中难寻低年级语文第三课时教学踪影的原因。
  其实只要教师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训练目标明确,训练符合年段特征,训练有层次,学生自然有收获,第三课时也可以精彩。这就是在学校开展的一课三磨活动,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
  一、训练要有代表性
  拿到《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我被指定为上第三课时,当时前两位老师已将他们的教学目标阐明:第一课时扫除字词障碍,初读课文。第二课时感情朗读,理解文本,体验情感。那我上什么呀?我顿时傻眼了。翻阅课标,其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到“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针对这篇课文,可以指导背诵、复述、语言运用……看来我的第三课时“自留地”里想要播种的种子还是挺多的。于是我打算把重点放在文中“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这一句,设计一个积累运用比喻句的仿句训练。
  第一次教学案例:
  我在教学时,先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背诵积累,接着感悟语言,习得表达方式。
  师:这几种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翻飞,就像一把把花瓣那样随风飘舞,蝴蝶和花瓣哪里像呢?
  生:有一只蝴蝶很像花瓣。
  师:只有一只吗?
  学生这才发现:好几种。
  师只能告知:对,“好几种”才能像“一把把”,这是数量上的相似。
  师:颜色方面呢?
  学生经过老师一提醒,才发现了这一特征。(五彩缤纷——五颜六色)
  学生还是不能自主地发现,老师只能满堂问了:“上下翻飞”和“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都写出了什么?
  生:飘动的样子。
  师此时小结:因为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才把“上下翻飞,五彩缤纷的一只只蝴蝶,比作了谁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
  虽然学生学得挺困难,但我认为学生学到这里还是不够的,于是继续引导学生发现。
  师:作者在写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在提醒我们他在打比方,你关注到了吗?什么词?
  生齐声答:就像。
  师:像这样的词,你知道哪些呢?
  生支支吾吾地答着:像、好像。
  师无奈地补充道:像……似的、如同、仿佛、犹如、宛如……
  我当时虽然上得很累,一步步地牵着学生,但是自我感觉这时的比喻句教学才算教透了。
  【第一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有代表性
  可是,各位评课老师听后,却一针见血地提出:“你这样教,学生学得一点劲都没有。而且原本美丽的画面被你支离破碎地肢解了,一点美感也没了。”薛校长也提出了一点:“这课的比喻句对于学生学习是有代表性的吗?这课的语言训练点在哪呢?”
  在专家和同行的提醒下,我才悟到了这么抽象的东西,叫学生去归类实在太难为他们了。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没有错,可是还要寻找合适的训练点。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训练要有代表性。
  于是,我又反复地研读了这篇课文,还读了本单元的其他课文。我终于发现,这篇课文语言的精彩点是第二小节的第二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其实在本单元《木兰从军》一课中,也有一个经典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战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有节奏的话语,多么生动的画面,都在这样的句型中体现出来了。我读着句子,咀嚼着文字,越读越兴奋。此时的我仿佛挖到了深藏地下的宝藏,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让我顿时有了第二次磨课的劲。
  二、训练要符合年龄特点
  有了米,怎么煮成饭呢?我有些犯愁。“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聚会。”这句话中虽然有那么多逗号,可是却是一句承接复句,词组之间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而是有先后顺序的,讲的是一个主体,即“蝴蝶”用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件事——聚会。它们的情感是快乐的、着急的。但课堂上要教到什么程度呢?学生能学懂多少?能学到什么层次?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于是有了第二次磨课。
  第二次教学案例:
  师:你和小朋友参加过聚会吗?
  生:我和几个小朋友一起去……
  师:对。像过年、过生日时亲朋好友聚到一起,就叫聚会。
  师:这样的聚会一定非常有意思,你在去聚会的路上心情怎么样?
  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争先恐后地答着:高兴、激动、开心、兴奋、喜悦、迫切……
  师:这些蝴蝶做了什么事?(聚会)
  师:如果你们就是小蝴蝶,你们赶到山谷里聚会,打算干什么呢?
  生入情入境地谈着:和小伙伴做游戏、去饱餐一顿、去产卵、去跳舞、唱歌,给客人看……
  师: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啊?(高兴、兴奋、着急……)
  师:哪只小蝴蝶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呢?(引导学生评价:语速快一些,读出轻盈、快乐的感觉)
  生评价:读的速度比较快,我听出了他特别着急;我听出了她特别高兴,但是她读得太慢了,别人都到了,她该落后了。
  师:现在,你就是那只赶往山谷去聚会的小蝴蝶,心情很迫切,你来读读看。(个别读——齐读)   师评价:老师仿佛看到了那一群群蝴蝶正迫切地赶去聚会呢!老师也来读读。(故意读成三个“飞过”)老师这样读,你们感觉怎么样?
  学生:重复、不准确。花丛矮矮的,可以飞过;树林很高,飞不过去,用穿过比较好;小溪,当然要越过;因为用“赶”能反映小蝴蝶去聚会的路上心情很着急!
  师:边读边想象这样的画面:“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轻盈地飞过矮矮的花丛,穿过茂密、高大的树林,越过流水淙淙的小溪,开心地赶到山谷中碰面。”齐读。
  最后进行仿句训练,试着将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件事的过程说清楚。
  【第二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符合年龄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是感性的,他们有生活体验,有强烈的表达需求。因此,第二次的备课内容与上课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学生明显有吸引力。从学生生活中的聚会切入,引起了学生生活的共鸣,有了“快乐”这一情感体验;再到学生入情入境地当着小蝴蝶,参加聚会;学生自然而然地绘声绘色地进行了朗读感悟。参加聚会时的快乐和急迫的情感体验,喷涌而出,朗读水到渠成。接着教师故意读错,从而进行词句品析,学生也是在评价老师的过程中发现了文本用词的不重复,用词的准确性,用词的优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出色的。
  可是问题却出来了,朗读感悟是第二课时已经进行了的训练点,我这样设计操作不就重复了吗?而且我在朗读指导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该进行的仿句训练却很仓促,没有训练到位。
  我又一次地意识到,我上的是第三课时,我的“自留田”里要进行仿句训练,怎能抢人家的“地盘”呢?种好自己的“自留田”,有时即使精彩也要舍得删去。
  三、训练要有侧重点
  第三次的仿句教学环节,我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删减,去掉情感体验,重在理解语言形式,仿句训练。我重新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三次教学设计:
  第一步,在老师故意读错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评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仿句训练。第二步,引导学生理清句子脉络,试着将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一件事的过程说清楚。第三步,以老师表演哑剧的方式,请学生观察,练习说话。第四步,抛出三个话题——“早操的音乐响起来了,我们……”“早上睡过头啦!我赶紧……”“妈妈下班回家……”学生练说。
  【第三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有侧重点
  这一回,我终于种好了自己第三课时的自留田。可是在第三次的上课环节中还是出现了问题,学生能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精练、准确、优美。要他们自己说的时候,还是说不好,抛出的三个问题,在课堂上花了近20分钟,学生的进步还是不明显。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说的不是同一种主体,用词不准确,一连说了几件
  事……
  四、训练要有层次性
  课堂上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的确,我一下子抛出三个问题,学生措手不及。引导学生说话要有层次性,要为学生铺设梯度,对学生由扶到放,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并掌握。
  第四次教学设计:
  1.师表演,学生说。
  师:“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这么多优美的词语是为了告诉我们蝴蝶去聚会这件事呀。唐老师也学着用一连串的动作,做一件事。你们仔细看,等会儿要试着用不同的词将我做的一连串动作说清楚。
  师表演:从粉笔盒里挑出一支彩色粉笔,拿起长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说。
  2.创设情境,引导说话。
  情景一:“早操的音乐响起来了,我们……”
  师:小朋友自己想想,一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理清具体动作:放下书本,站起身子,走到走廊,排好队伍,喊着口号,跑步进场)再指名学生连起来说。
  情景二:“妈妈下班回家……”
  师:你妈妈一回家做什么事?
  写大家一起罗列的事情(做饭、辅导我功课、睡觉、看电视、玩电脑、聊天、洗衣服……),再指导说具体。
  师:想一想,你能学着课文里的句子(出示)将她做这件事时的一连串动作说清楚吗?
  评价中体现:不重复,用词准确,将做一件事时的一连串动作说清楚了。
  【第四次课后反思及研究】训练要有层次性
  “师表演”这样的设计从学生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入手,学生能说;“先理清具体动作,再连起来说”这样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大家一起出谋划策的,学生会说;最后一环节“先罗列事情,再具体说”虽然有难度,但说的是各自的妈妈,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又有了思维发散,话题是宽泛的,再在文本的学习中,学生也能尝试说了。
  从学生需求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立足文本,研究文本,从而寻找到学生语言的生长点。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除了重视字词教学、朗读教学,对于文本的研究深入也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好第三课时,针对一些基本句型,词语的积累与运用等方面在平时的训练中,在学生的语言习惯培养中,要播下种子。
其他文献
倘若推敲一下《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各种理念、措施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实情况,毋庸讳言,有一句话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并深入实施的,那就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在提出之初就很令教师费解,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字典”里,是没有“不同”这一词条的。与之相反,这些年来人们所追求的恰恰是“人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同样的高分”。不信我们做个假设,一个班学生的考试成绩人人都是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低年级的学生课堂上爱说、会说,踊跃发言,但到了高年级,老师常常抱怨高年级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开口说话,只是当“收音机”,不喜欢当“播音员”。这正如方帆在谈美国大学老师看中美语文课的差异中提到的“我们的语文课缺少教口头表达”。因此学生的“话匣子”打不开,学生想说但说不出,学生想说但不知从何说起,学生想说但怕说错了。在五年级《草船借箭》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尝试创设一种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反馈代表了学生对于课程本身及教师教学的看法,能够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相比于传统教学,反馈教学的实施基于学生的课堂体验与心理需求,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对学习的畏难心理、提升创新意识和学习效果,还有利于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反馈教学的基本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学本”,即把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作为主体,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着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以此为根本开展教学活动。推进“学本课堂”建设,要以“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的新型教学观为指导,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基于学、展示学、交流学、深化学的“学堂”。笔者的实践与思考如下:  一、学生本体:构建兴趣盎然、民主平等、快乐发现的语文课堂  “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本体的课堂。小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课堂上合理安排动手操作活动,组织学生在操作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组织的活动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的活动时间也很充分,但是学生的操作浮于表面,效果甚微。这种现象的出现归
期刊
所谓“视角转换”,即换个角度、换种思维看问题。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世界大不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要转换视角,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解读习题,用“广角镜的目光”多维度审视,用“望远镜的目光”前后眺望,用“显微镜的目光”深入挖掘、有效开发习题资源,展现习题丰富的内涵,引领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一、拓展“宽度”,编织相互关联
期刊
生活中有六种常用、常见的感观量:长度、质量、容积、角度、面积、体积。对这些常见量的测量在本质结构上是一致的,都是所测物体包含几个标准单位,即度量。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的对象、度量单位和度量值。  《面积》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一方面表现为“度量对象”由一维空间
期刊
朱华贤 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教育评论和随笔写作,出版《青春作伴》《崇尚黑色》《推敲时尚》《用心呼吸》《师者不器》等著作,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百篇,有十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其实教的是教师本人,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发挥的空间更大、更自由,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更直接、更深远。教师素养第一
期刊
朱德江 著名特级教师,全国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嘉兴市小数会副会长,浙江省小学数学名师工作站导师,“朱德江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编写组成员、分册主编。先后主持“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策略”等多项省、市级研究课题,研究专著《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2008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期刊
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度”?让学生学会数学反思,提升反思能力是一个重要途径。反思能将学生的经历提升为经验,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学生的反思,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从小养成反思的习惯,对于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培养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品质都具有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