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整理分析能力和观念的发展为核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bydic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德江 著名特级教师,全国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嘉兴市小数会副会长,浙江省小学数学名师工作站导师,“朱德江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编写组成员、分册主编。先后主持“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策略”等多项省、市级研究课题,研究专著《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2008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60多篇论文在《人民教育》《小学教学研究》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10篇论文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参与编写小学数学教材和教参18册。
  数据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作出决策和预测。在当今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需要与数据打交道,如“今天降水概率80%”“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到2.8%”“今天PM2.5指数是76,空气质量为良”“春运首日,火车站的日客流量突破20万人次”等,都是用数据描述客观世界中的某些现象。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现代公民需要具有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对数据进行选择与判断,作出合理的决策,并进行有效表达与交流。
  在十年新课程实践的基础上,《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统计领域进一步作了修订、完善。首先,新课标将核心词“统计观念”改成了“数据分析观念”,进一步强调“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明晰了统计学习的核心目标,期望通过统计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次,新课标在“统计”的内容结构方面作了较大调整,第一学段主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移入了第二学段)。统计量的教学也进行了调整,只在第二学段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内容移入了第三学段。教师需要做的是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特征等,有序安排统计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本文试介绍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统计”的教材内容体系与编写特点。
  一、“统计”教学的核心内容
  统计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科学。《不列颠百科全书》(又称《大英百科全书》)对统计学有一个定义:“统计学是关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统计学家C.R.Rao有一句名言:“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随着对统计教学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人们逐渐对统计学习的价值与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即统计学习不仅仅是画统计图表、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据分析观念”列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数据分析观念的核心是“通过数据分析问题”。
  因此,统计教学要以“数据分析”的学习为核心,重点关注和引导学生学会数据分析。开展统计教学时,教师要经常让学生置身于实际情境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和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活动全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收集数据”“怎样整理和描述数据”“如何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数据整理分析的方法”“从数据分析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和解决什么问题”等,增强学生数据收集的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数据分析的方法,体验数据的随机性,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二、“统计”教材内容的编排体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统计教学核心内容的分析,为了促进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对“统计”的内容进行了系统设计,以“数据分析”的学习为核心,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学段,不安排学习正规的统计图,安排了初步学习物体分类,学习调查与记录数据等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以突出学生对数据分析的体验,并通过早期多样化的经验积累,为后续正式学习统计图表和统计量奠定基础。第二学段,系统学习数据表示和分析的方法,学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等常见的统计图,用统计图直观表示数据,还要学习一个重要的刻画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以及学习根据问题背景选择统计图等知识,提高学生表示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材的具体安排如下表。
  另外,教材在设计“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时,也注重与“数据分析”相结合,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如在“可能性”的学习活动中,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三、“统计”的教材编写特点
  1.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统计活动素材,帮助学生体会数据分析的价值,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统计内容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力求选择现实情境中的数据,注重所选素材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学习统计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用统计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现实情境中或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数据,了解数据可以用来描述现象、说明问题和作出预测等,从而体会数据分析的价值和意义。
  如在五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教材选择的情境非常丰富,有“比较双手投球远还是单手投球远”“南北两地最高气温比较”“男女生每年患近视情况统计”“某城市6-9月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情况统计图”等,丰富了学生学习统计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体会到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又如,对统计“身高情况”的素材学生非常熟悉,数据中包含了很多可以分析的信息,教材多次选择使用,进行了精心设计。三年级下册初步学习“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时,用了班级的身高统计情况,组织学生尝试用“累计法”等方法整理和表示数据;五年级的“平均数再认识”中,结合北京市6岁男童和女童的平均身高数据,讨论了“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的问题;六年级上册“数据处理”的学习,又结合全部同学身高情况的分组整理,让学生体会数据分布的特征。   2.精心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统计过程,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运用统计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包括下面三个步骤:根据收集数据的目的,决定收集数据的方法并收集数据;根据需要整理数据,并用一定的方式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并作出合理决策或推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否掌握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能否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非常关键。教材精心设计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测量、调查、实验等直接获得数据的方法,也包括查阅资料等间接获得数据的方法。新课标对第一学段提出“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的要求;对第二学段提出“会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如调查、试验、测量)收集数据”“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的要求。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统计过程,在统计过程中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如在六年级“身高情况”的学习中,在结合“淘气班的身高情况”,进行了分组统计的学习后,教材呈现了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调查自己班的身高情况,并引导学生分组整理数据,再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教材中设计的调查统计活动有很多,如“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开联欢会前,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水果”“调查最爱看的电视节目”“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等,使学生在一次次经历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活动中,积累统计活动经验,学会收集数据,逐步体会到生活中充满着大量的数据,很多问题的解决可以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再通过分析作出合理决策。
  如:调查你们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1)记录在下面的统计表中。
  (4)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少?
  ②你可以对你们班订校服提一些建议吗?
  在收集数据以后,需要对看起来杂乱无序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然后运用统计图、统计表等方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数据分析,为作出决策和推断提供依据。整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分类、排序、分组、计数(包括用画“正”字等多种方式记录)、编码等;描述数据的主要方式有文字、图画、统计图、统计表以及刻画数据特征的统计量等。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以有效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如学习“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时,教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尝试整理数据,教材中呈现了“点线图”(图的名称可以让学生自己取,也可以称为次数累计图),让学生用“画”的方式直观地将统计结果呈现出来。
  3.强化通过数据分析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合理预测或推断,逐步养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数据分析的过程不只是计算和画图,而是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整理和分析数据,从而把蕴含在数据中的信息提取出来帮助解决问题,根据数据作出判断、推断、预测、决策等。新课标在第一学段提出要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信息”,在第二学段提出要让学生“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统计教学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教材注意强化通过数据分析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学习,促进学生养成用数据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如“统计图的选择”的学习,教材结合奥运会奖牌的情境,先后呈现了多幅统计图,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可以有不同的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通过“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等提示,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在不断修正自己想法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
  如在五年级“平均数再认识”的教学中,教材选择了“身高不足1.2米儿童免费乘车”的素材,引导学生思考“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再引导学生根据思考和分析统计数据“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平均值为118.7cm”,根据这些信息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提高学生数据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其他文献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也是认识更大自然数的基础,是学生数概念形成过程的一次重要突破,也是认数教学序列中的重要节点。  一、前行中的思考——寻求“来龙”和“去脉”  1.这节课教什么  课前,我们仔细研读了教材,如下图:    这部分内容,是分四个层次组织认数活动。第一层次:认识“10个一是一个十”,先让学生经历从1到10的数小棒过程,知道数出的10根小棒里有10
期刊
学习语文的过程本质上是学习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过程,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以学习语文的过程又是一个思维训练、发展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年级学生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唤起注意,让学生的复述富有条理——语言连贯离不开敏捷性思维  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
期刊
倘若推敲一下《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各种理念、措施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实情况,毋庸讳言,有一句话是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并深入实施的,那就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在提出之初就很令教师费解,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字典”里,是没有“不同”这一词条的。与之相反,这些年来人们所追求的恰恰是“人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同样的高分”。不信我们做个假设,一个班学生的考试成绩人人都是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低年级的学生课堂上爱说、会说,踊跃发言,但到了高年级,老师常常抱怨高年级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开口说话,只是当“收音机”,不喜欢当“播音员”。这正如方帆在谈美国大学老师看中美语文课的差异中提到的“我们的语文课缺少教口头表达”。因此学生的“话匣子”打不开,学生想说但说不出,学生想说但不知从何说起,学生想说但怕说错了。在五年级《草船借箭》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尝试创设一种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反馈代表了学生对于课程本身及教师教学的看法,能够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相比于传统教学,反馈教学的实施基于学生的课堂体验与心理需求,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对学习的畏难心理、提升创新意识和学习效果,还有利于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反馈教学的基本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期刊
“学本”,即把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作为主体,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着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以此为根本开展教学活动。推进“学本课堂”建设,要以“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的新型教学观为指导,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基于学、展示学、交流学、深化学的“学堂”。笔者的实践与思考如下:  一、学生本体:构建兴趣盎然、民主平等、快乐发现的语文课堂  “学本课堂”是以学生为本体的课堂。小学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课堂上合理安排动手操作活动,组织学生在操作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组织的活动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的活动时间也很充分,但是学生的操作浮于表面,效果甚微。这种现象的出现归
期刊
所谓“视角转换”,即换个角度、换种思维看问题。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世界大不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要转换视角,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解读习题,用“广角镜的目光”多维度审视,用“望远镜的目光”前后眺望,用“显微镜的目光”深入挖掘、有效开发习题资源,展现习题丰富的内涵,引领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一、拓展“宽度”,编织相互关联
期刊
生活中有六种常用、常见的感观量:长度、质量、容积、角度、面积、体积。对这些常见量的测量在本质结构上是一致的,都是所测物体包含几个标准单位,即度量。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的对象、度量单位和度量值。  《面积》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一方面表现为“度量对象”由一维空间
期刊
朱华贤 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教育评论和随笔写作,出版《青春作伴》《崇尚黑色》《推敲时尚》《用心呼吸》《师者不器》等著作,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百篇,有十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其实教的是教师本人,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发挥的空间更大、更自由,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更直接、更深远。教师素养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