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st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是一个痴爱语文教育的人,甚至自恋“天生我材必语文”,也曾经与国内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交流,甚至踌躇满志怀着崇高的语文理想。可现在,我的心一天比一天冷,冰冷。梦中醒来,竟然惊异地发现,我已经无法教语文,我们多年来引以为豪的“诲人不倦”,原来一直是在“毁人不倦”!
  我是一名高三语文老师,高考在不远处向我的学生招手,路口渐行渐近,我的语文却渐离渐远,心里挺不是滋味,越来越反感我的语文教育,觉得我是杀害学生灵性的刽子手,在浪费着学生的生命。语文究竟要学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教?这是我一直思考,一直探寻,也一直得不到答案的问题。
  大学毕业分配到师范学校,我在师范一呆就是8年,《文选与写作》《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教学法》这些课程,我都得硬着头皮轮番上。这时候,我的语文教育束缚很少,全然由着自己的性子来。遇到鲁迅的墨宝,抛开课本,和学生神侃一番鲁迅,鲁迅谈得多了,课文忘记了,激起的是学生走近鲁迅的兴趣;遇到儿歌、童话等浅显的文字,我干脆偷起懒来,让学生上台体验当老师的感觉;遇到耐人寻味的篇章,和学生一道大声诵读,细心品味,让学生们享受中国文字的韵味;遇到我心仪已久的作家,例如巴金、郁达夫等等,我情不自禁地领着学生们畅游到他们的心海;遇到有兴味的语言,又禁不住和学生聊起修辞新格,介绍我读过的修辞著作……这样的语文教育没有章法,也不担心考试的羁绊。多年以后,师生都还以此为乐。
  中师的语文有“听、说、读、写、书”等五项全能的竞赛,我班上就有学生经过层层选拔,获得过湖南省一等奖。我望尘莫及,更深深佩服,并想,语文的本真也许应该如此吧。
  进入高中教学,我诚惶诚恐,生怕被人笑话。向杂志学习,向名师学习,向著作学习,一时间,我曾迷上中学语文板书学,以设计板书来创新课堂,似乎也曾收到意外的惊喜。这时候,我喜欢做各方面的课型探讨,自读、研读、诵读、荐读等等,不一而足,特别是每周一节课的“推荐我最喜爱的作品”和 “个性体验,合作欣赏”的作文教学,成了我的探索亮点,至今,我得意不已。我开始洋洋得意地把我的课堂设计、实录和反思等原汁原味地投诸报刊,居然也不断变成铅字,有杂志还设专栏讨论我的语文课堂,我乐此不疲,甚至疯涨起了我的语文情结和理想。
  初上高三,激情满怀,为自己曾经编过几本高考复习资料而洋洋自得,至少早已把自己定位成理论上的“高考专家”,只等教育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成果了。于是,更加忙活于高考题型的研究,探讨高考的答题技巧,猜测高考的出题方向,和学生一道钻高考的空子,摸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答题艺术,还常常自鸣得意。那年,我运气好,学生悟性高,高考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也扬眉吐气了一番,似乎自己真是个所谓的“高考专家”了。无独有偶,接着一届高三,又是一战大捷,满以为自己是战无不胜的“将军”了,心里暗自得意。
  转手教高一,满口“高考也者”,教学风格为之一变,淡化与高考无关的教学,拼命强化高考意识,学生开始数我的“高考”频率,师生之间慢慢有了隔阂,我很纠结。苦痛中,我写就一篇《“高考”伤痛了我和学生的心》投诸《中国教育报》发表,后又被《湖南教育》刊发并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但这心结一直无法解开,我的语文教育开始失落了,并且在慢慢抵触这种语文教育。
  又是一年高三时,天下高三师生都在为高考而战,学生们无需广泛阅读,无需真情写作,无需个性解读,都有前面的乌龟爬上路的“套式”引导你,你尽可以埋头做题,做完了字音做字形,做完了字形做字义,做完了字义做病句,做完了病句做衔接……如此按部就班,周而复始,头昏脑胀,单调乏味,学生们做题,老师们讲题,忙得不亦乐乎。
  文章阅读,古诗文也好,现代文也好,积累一些有关意象、修辞、语言、结构、情节、人物、主题等表达艺术方面的概念和作用,辅之以各类在答题技巧的套袭,诸如开头部分的作用归结为环境渲染啊,情感基调的奠定啊,引出人物(话题)啊,开门见山扣住文题啊,给下文做铺垫啊,制造悬念啊等等。学生就按照这些思维答题,在文字中寻章摘句找例证,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一溜儿罗列,按照“以多碰少”原则,胡乱编造一番,满纸荒唐言,来骗得或多或少的分数。这就是所谓的高考阅读训练,也是全国上下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
  我想,这些无聊的技术活,哪里还有什么阅读的乐趣和收获?纯粹是在浪费学生鲜活的生命!高三365天的语文就这样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等闲度过,阅读的文字也有大几十篇,就是难得留下一丝痕迹,都在机械的做题中飘过了。如果仅仅高三这样,也就罢了,耽搁的时光只有一年,可是,我放眼望去,从高一始,甚至从初中始,学生就没有真正的阅读了,都在看题、做题、悟题中忙活着。更可悲的是,他们以此为骄傲,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所谓“题感”,对与高考无关的语文素养丝毫不感兴趣。不可思议的是,老师们在学生考试分数上锱铢必较,刀光剑影,以此作为教书育人的资本,自己不读书,不写字,对着答案随声附和,忽悠学生的同时也忽悠着自己,捧成语文教育的真谛,并以“高考专家”“诲人不倦”自居,竟然堂而皇之地做起所谓的“春蚕”“蜡烛”来。
  高考作文成了扼杀学生个性和才气的最大杀手。高考作文是绝对与文学沾不上边的,常常是浮华的文字下面夹裹着不知所云的乱码,排比、反问、对偶、仿拟等修辞格轮番轰炸,“如果说……那么……”“……是……”等句式放肆使用,一个材料,牵强附会,写你千遍万遍不厌,有丰富经验的高考名师甚至说,背20篇各类题材的文章,任你高考东西南北风,牢牢把握几种模式,灵活机动,以不变应万变,高分自会岿然不动。殊不知,高考作文的精彩文字往往都是死的文字,是没有半点灵气的。例如这段文字或许很美: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但在高三师生眼里,这段文字是绝好的“万能凤头”,“爱心”可以换成“坚强”“宽容”“诚信”等等,只要你把它背下来,再牵强附会一番,这文字就成你的了。如此这般的写作有何意义?而现实中,高三的师生们热衷于这样的训练,哪管文字的真与假,哪管“有我”与“无我”?
  高三一年,我们就在这样的“语文教育”中折腾着,为了大多数学生稳定的成绩,更为了学生所谓的前途与命运,似乎唯有如此,才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才不愧为“辛勤的园丁”。但是,面对这样急功近利的语文教育,我感到很累,很反感,又无力回天,不禁厌恶再做老师了。
  其实,只要稍微清醒的人都知道,这哪里是在“诲人不倦”地进行语文教育?分明是“毁人不倦”地糟蹋语文啊!行走在语文道上,是“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为师者当前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语文教育的路到底该怎样走,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语文将不知为何物了! (作者单位:湖南常德市一中)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在设计和研究风筛式清选机中用来控制振动筛框振动的偏心振动机构,主要包括传动方案设计、电动机选择和运动、动力参数的设计计算.重点为偏心振动机构中的主传动轴结构设计和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是一门艺术,好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品德由于侧重学生体验生活和道德成长的过程,课堂的教学情境作用更是突出。本文主要从创设人为情
云想衣裳:我从来就不是什么高大上。相反,你不妨这样认识我。一个在扑朔迷离的命运漩涡中使劲挣扎、扑腾的家伙。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进行文本解读必备的心理和思维品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
新课标明确要求: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说过:"小学阶段,除了要打好思想道德素质、科
最近,教育部网站发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体罚、侮辱学生,收礼或有偿补课等十余项行为属于“违反师德”,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  现实实际当中,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能坚守职业道德,自觉杜绝各类有违师德的行为。但是也确有少部分教师违背师德,一定程度地存在体罚、侮辱学生,或者收受学生及其家长的礼物,以及开展有偿补课等行为。对于这些存在违反师德行为的教师,理当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