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历了探究性地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思考,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求进步。 1. 探究学习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2. 适时调整探究学习的程序;3. 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思考研究
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广大数学教师共同探究的一个课题。笔者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历了探究性地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思考,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求进步。
1. 探究学习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独立地、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那么,是任何一个数学内容都适合于进行探究性学习么?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要让学生发现或创造的是这些学习领域中的概念、原理、方法、规律等实质性的内容,而不是某些形式的东西,如分数、小数的书写格式,笔算竖式等。因此,探究学习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对于数学概念、法则,原理、规律、方法等内容,学生是容易从中提出问题、探究实质、推导结论,这有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数学符号的书写、计算的书写格式等形式内容,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为它们是一种明确的规定,不需要进行探究。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1/3=2/6=3/9,学生又对这个等式提出了问题:这个分数大小相等,它们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一问题探究出来以后,当一学生问: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就有同学们立刻就告诉他:“当分子、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又一学生马上说:“乘或除以0呢?”各组又讨论起来,最后达成共识:0除外。这样,学生自己在不断地探究数学知识中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既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又体验了成功,其乐融融。
2. 适时调整探究学习的程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数学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主要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形成结论,实践应用。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就可按照此程序进行,学生不仅能够探究,还乐于研究。但是,如果每次在教学中都严格这一程序进行,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调整,那么就太机械和呆板了,会丧失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我了解到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了解得很肤浅或一无所知,于是我在学生探究之前,故意将“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省去了获取结论研究过程,意在让学生问“为什么”,这时学生来劲了:为什么是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可不可以把分母相加分子不变?又可不可以把分子、分母分别相加……这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究的氛围:由学生质疑、探究、释疑,从而理解了知识,掌握了探究的方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法,还要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适时调整探究学习的程序,用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3. 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求知的动力。数学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为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3.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欲望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是一種内在的东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是学生进行有效地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如在教学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安排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节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求出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的价格是45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探究学习的状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究的情感。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2创设探究的空间,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
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的探究的空间是要让学生能够探究,要让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不要过于简单,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让问题最具探究价值。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起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让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使学生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为进一步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设问:你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想办法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吗?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拼摆,脑子多转几个弯才能发现,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对问题提出需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接受了“转化”思想的基础上设计的问题,因而学生是能够用已有知识经验可以进行自主探究的,这不仅给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3.3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由支配时间就是指自主学习时间,它是探究学习的必要条件,小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果课堂教学是“一言堂”“满堂灌”,还有什么探究可言?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想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时间。
总之,在教学中还需要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进行恰当组合,使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断优化和提高,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通过问题解决,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性;通过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数学习惯,学生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好学数学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3.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思考研究
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广大数学教师共同探究的一个课题。笔者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历了探究性地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思考,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求进步。
1. 探究学习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独立地、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那么,是任何一个数学内容都适合于进行探究性学习么?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学习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要让学生发现或创造的是这些学习领域中的概念、原理、方法、规律等实质性的内容,而不是某些形式的东西,如分数、小数的书写格式,笔算竖式等。因此,探究学习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对于数学概念、法则,原理、规律、方法等内容,学生是容易从中提出问题、探究实质、推导结论,这有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数学符号的书写、计算的书写格式等形式内容,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因为它们是一种明确的规定,不需要进行探究。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1/3=2/6=3/9,学生又对这个等式提出了问题:这个分数大小相等,它们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一问题探究出来以后,当一学生问: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就有同学们立刻就告诉他:“当分子、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又一学生马上说:“乘或除以0呢?”各组又讨论起来,最后达成共识:0除外。这样,学生自己在不断地探究数学知识中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既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又体验了成功,其乐融融。
2. 适时调整探究学习的程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数学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主要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形成结论,实践应用。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就可按照此程序进行,学生不仅能够探究,还乐于研究。但是,如果每次在教学中都严格这一程序进行,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调整,那么就太机械和呆板了,会丧失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我了解到班里已经有许多学生知道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了解得很肤浅或一无所知,于是我在学生探究之前,故意将“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的结论“灌输”给学生,省去了获取结论研究过程,意在让学生问“为什么”,这时学生来劲了:为什么是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可不可以把分母相加分子不变?又可不可以把分子、分母分别相加……这就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究的氛围:由学生质疑、探究、释疑,从而理解了知识,掌握了探究的方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法,还要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适时调整探究学习的程序,用最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
3. 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求知的动力。数学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为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3.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欲望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是一種内在的东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是学生进行有效地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如在教学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安排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节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求出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的价格是45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了探究学习的状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究的情感。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2创设探究的空间,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
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的探究的空间是要让学生能够探究,要让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不要过于简单,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让问题最具探究价值。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起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让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的境界,使学生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为进一步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设问:你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想办法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吗?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拼摆,脑子多转几个弯才能发现,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对问题提出需要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接受了“转化”思想的基础上设计的问题,因而学生是能够用已有知识经验可以进行自主探究的,这不仅给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3.3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由支配时间就是指自主学习时间,它是探究学习的必要条件,小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如果课堂教学是“一言堂”“满堂灌”,还有什么探究可言?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想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和交流的时间。
总之,在教学中还需要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进行恰当组合,使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断优化和提高,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通过问题解决,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性;通过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数学习惯,学生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好学数学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