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工程十分复杂,需要多方面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目前我们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技术来重点治理水土流失,极具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阐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和原则,来深入探讨生态修复的具体方法和创新方向。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特点;原则;创新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科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也逐步的发展成熟,在修复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水土特点开展合理的修复方案,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加大了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治理力度。进一步的推动了生态修复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的理念是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适应能力、调整能力、消化能力和组织能力对系统所承受的破坏进行长时间的调节修复,缓解系统外部负荷,实现生态系统的规律性演变,最终是整个生态系统重新恢复正常状况,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的过程。生态修复应用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是指在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通过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机能,另外辅助一定程度上的人工调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机能,从而改善生态系统受损的状况并能对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原则
以生态学为主导的原则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础依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必须以生态学作为主导,遵循生态学的规律和原则。生物与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结构,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物种的共生、互惠、竞争、对抗关系等,都必须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去正确和全面应用,即依靠自然之力恢复自然。
2.修复目标因地制宜的原则
河流的生态系统极其复杂,由于河流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的自然条件的差异,污染的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决定了河流修复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河流生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这些以被利用并发挥作用的功能,这也不可避免的导致针对不同的恢复要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和方法。
此外,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国家,流域问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差别很大,河流生态修复不仅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也要受到经济发展需要和投资能力的制约。因此,河流的生态修复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本地区和本流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合乎流域自然条件、适应流域经济发展需要、符合当地经济承受能力的修复方案和措施。
3.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的原则
工程措施是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但是许多河流生态修复的实践证明,在注重工程措施的同时,更要加强管理,依靠非工程措施的配合。这样才能保证实施的工程修复方法得到落实,达到标本兼治目的。这些措施包括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河流生态的观念和意识;建立健全河流生态功能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上为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采取强有力的经济,使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违法者承担沉重的经济代价;强化行政管理,确保河流生态保护的措施落实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贯彻执行。只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才能实现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设想、达到预期的修复目标。
4.经济可行性原则
河流的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工程。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在很多流域还不可能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进行河流修复工作。因此要坚持经济可行的原则,一方面要控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包括治理和控制污水排放,保持最低生态需水量等:另—方面尽可能投入较少量的资金,修建必要的人工辅助设施,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物栖息地,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调节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
封育保护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解除生态系统超负荷的压力,依靠自然的再生和调控能力,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因此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停止人为干擾是它的重要手段之一,禁封是它的核心。大量的实践表明,通过禁封治理,林草覆盖率可以得到提高,土壤侵蚀模数明显降低,水土流失能得到有效遏制,当地的生态环境可以显著改善。
成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需要必要的人工和政策措施辅助
成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不可能仅仅依靠简单的封禁,一方面要通过人工育林育草,如因地制宜地补植补种、防治病虫害等加快封禁区的生物量生长,当然保证生态用水等措施也相当关键;另一方面相应的管理措施也非常重要,如果封禁区的管理工作上不去,不能妥善地解决居民的生产生活,就很难保障封禁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成功。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周期比较长
植被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相对于工程措施,生态修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它的效益一般要在3—5年后才会缓慢发挥出来。它不像坡改梯和小型水保工程那样,当年实施,当年就见效;也不像经果林那样,3—5年即可大见成效。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植被恢复的速度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成功是缓慢的,完善功能的发挥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五、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方法
对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来说,传统的对策是修筑拦河大坝、广种植被,建造梯田等来时土地利用与生产体系协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水土流失起到遏制作用,却由于其可利用的范围局限性而得不到广泛推广。而新兴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法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共有以下几点:
1.生态系统自身修复
针对生态系统受破坏程度比较轻微的区域,可适当地更换其地表使用结构,譬如退耕还林还草、禁止放牧、迁移原住人口,让生态系统恢复到不受或者尽可能轻微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来改善水土流失的状况。
2.生态系统自身修复和人工修复
该方法主要针对生态系统受破坏程度比较严重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往往地表植被已被大面积破坏而导致自然的生态系统不能承载高负荷的外界压力,此时就需要人工向该区域种植一些生命力和再生能力较强的植物,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改善该地区内的生态系统成分组成,慢慢增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
3.人工强化生态系统修复能力
该方法主要用于可能会发生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其主体思想也是通过人工措施巩固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固性,加强系统中食物链之间的联系,加强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分解和循环,实施的途径包括植树造林、饲养家畜、发展沼气等。
六、生态修复的创新方向
1.创新体制,发挥行业管理职能,构筑水保生态建设平台
近年来,多部门都在利用多种渠道的资金参与水保生态建设,如何管好用好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提高工程质量,是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水保生态建设是一项跨部门、多学科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需要一个职能部门来协调、管理。理顺体制,明确水保主管部门在生态建设中的协调、管理地位和作用,搭建水保生态建设平台,依法行政,强化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技术指导和归口管理,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开展水保生态建设。
科技创新,提高生态修复科技含量
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重视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在水保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水是生态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因此在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中,首先要研究水的利用。重视"3S"技术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尊重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尊重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生态建设要以水定发展。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如黄土高原大面积人工林树种选择不当及其形成的"小老树"、"秃顶树"和严重的土壤干层等现象,已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宁夏"三北"防护林有着惨痛的教训,由于单一杨树林的天牛病虫害流行,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一定要面向市场,按经济规律办事,否则事与愿违。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要看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等都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领导干部要审时度势,把握方向,尊重并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修复要想稳步、健康、持久地进行下去,就必须处理好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广大农牧民是开展生态修复的主体,一方面要依靠他们来实施生态修复,另一方面,生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生态修复要与综合治理紧密结合。
结束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自然的力量,重点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掌握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特点和原则的基础上,不愧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也将成为今后水土保持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游文芝.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刍议[J]. 河北林业科技. 2011(06).
[2]冯伟,李琦.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区治理措施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11(05).
[3]刘作慧.生态修复和生态修复措施与水土保持关系的探讨[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04).
[4]王治国.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J]. 中国水土保持. 2012(10).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特点;原则;创新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科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也逐步的发展成熟,在修复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水土特点开展合理的修复方案,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加大了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治理力度。进一步的推动了生态修复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的理念是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适应能力、调整能力、消化能力和组织能力对系统所承受的破坏进行长时间的调节修复,缓解系统外部负荷,实现生态系统的规律性演变,最终是整个生态系统重新恢复正常状况,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的过程。生态修复应用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是指在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通过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机能,另外辅助一定程度上的人工调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机能,从而改善生态系统受损的状况并能对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原则
以生态学为主导的原则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础依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必须以生态学作为主导,遵循生态学的规律和原则。生物与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结构,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物种的共生、互惠、竞争、对抗关系等,都必须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去正确和全面应用,即依靠自然之力恢复自然。
2.修复目标因地制宜的原则
河流的生态系统极其复杂,由于河流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的自然条件的差异,污染的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决定了河流修复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河流生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这些以被利用并发挥作用的功能,这也不可避免的导致针对不同的恢复要采取不同的修复措施和方法。
此外,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国家,流域问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差别很大,河流生态修复不仅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也要受到经济发展需要和投资能力的制约。因此,河流的生态修复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本地区和本流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合乎流域自然条件、适应流域经济发展需要、符合当地经济承受能力的修复方案和措施。
3.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的原则
工程措施是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但是许多河流生态修复的实践证明,在注重工程措施的同时,更要加强管理,依靠非工程措施的配合。这样才能保证实施的工程修复方法得到落实,达到标本兼治目的。这些措施包括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河流生态的观念和意识;建立健全河流生态功能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上为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采取强有力的经济,使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违法者承担沉重的经济代价;强化行政管理,确保河流生态保护的措施落实到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贯彻执行。只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才能实现河流生态修复工程设计的设想、达到预期的修复目标。
4.经济可行性原则
河流的生态修复工程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工程。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在很多流域还不可能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进行河流修复工作。因此要坚持经济可行的原则,一方面要控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干扰,包括治理和控制污水排放,保持最低生态需水量等:另—方面尽可能投入较少量的资金,修建必要的人工辅助设施,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物栖息地,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调节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
封育保护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解除生态系统超负荷的压力,依靠自然的再生和调控能力,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因此封山禁牧、舍饲养畜,停止人为干擾是它的重要手段之一,禁封是它的核心。大量的实践表明,通过禁封治理,林草覆盖率可以得到提高,土壤侵蚀模数明显降低,水土流失能得到有效遏制,当地的生态环境可以显著改善。
成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需要必要的人工和政策措施辅助
成功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不可能仅仅依靠简单的封禁,一方面要通过人工育林育草,如因地制宜地补植补种、防治病虫害等加快封禁区的生物量生长,当然保证生态用水等措施也相当关键;另一方面相应的管理措施也非常重要,如果封禁区的管理工作上不去,不能妥善地解决居民的生产生活,就很难保障封禁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成功。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周期比较长
植被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相对于工程措施,生态修复需要较长的时间,它的效益一般要在3—5年后才会缓慢发挥出来。它不像坡改梯和小型水保工程那样,当年实施,当年就见效;也不像经果林那样,3—5年即可大见成效。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同,植被恢复的速度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成功是缓慢的,完善功能的发挥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五、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方法
对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来说,传统的对策是修筑拦河大坝、广种植被,建造梯田等来时土地利用与生产体系协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水土流失起到遏制作用,却由于其可利用的范围局限性而得不到广泛推广。而新兴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法则弥补了这一缺陷,共有以下几点:
1.生态系统自身修复
针对生态系统受破坏程度比较轻微的区域,可适当地更换其地表使用结构,譬如退耕还林还草、禁止放牧、迁移原住人口,让生态系统恢复到不受或者尽可能轻微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来改善水土流失的状况。
2.生态系统自身修复和人工修复
该方法主要针对生态系统受破坏程度比较严重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往往地表植被已被大面积破坏而导致自然的生态系统不能承载高负荷的外界压力,此时就需要人工向该区域种植一些生命力和再生能力较强的植物,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改善该地区内的生态系统成分组成,慢慢增强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能力。
3.人工强化生态系统修复能力
该方法主要用于可能会发生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其主体思想也是通过人工措施巩固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固性,加强系统中食物链之间的联系,加强物质和能量的利用、分解和循环,实施的途径包括植树造林、饲养家畜、发展沼气等。
六、生态修复的创新方向
1.创新体制,发挥行业管理职能,构筑水保生态建设平台
近年来,多部门都在利用多种渠道的资金参与水保生态建设,如何管好用好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益,提高工程质量,是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水保生态建设是一项跨部门、多学科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需要一个职能部门来协调、管理。理顺体制,明确水保主管部门在生态建设中的协调、管理地位和作用,搭建水保生态建设平台,依法行政,强化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技术指导和归口管理,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开展水保生态建设。
科技创新,提高生态修复科技含量
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重视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在水保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水是生态建设的首要制约因素,因此在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中,首先要研究水的利用。重视"3S"技术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尊重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尊重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生态建设要以水定发展。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如黄土高原大面积人工林树种选择不当及其形成的"小老树"、"秃顶树"和严重的土壤干层等现象,已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宁夏"三北"防护林有着惨痛的教训,由于单一杨树林的天牛病虫害流行,造成毁灭性的后果。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一定要面向市场,按经济规律办事,否则事与愿违。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要看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等都是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领导干部要审时度势,把握方向,尊重并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修复要想稳步、健康、持久地进行下去,就必须处理好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广大农牧民是开展生态修复的主体,一方面要依靠他们来实施生态修复,另一方面,生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改善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生态修复要与综合治理紧密结合。
结束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自然的力量,重点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掌握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特点和原则的基础上,不愧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也将成为今后水土保持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游文芝.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刍议[J]. 河北林业科技. 2011(06).
[2]冯伟,李琦.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区治理措施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11(05).
[3]刘作慧.生态修复和生态修复措施与水土保持关系的探讨[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04).
[4]王治国.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J]. 中国水土保持.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