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em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阅读兴趣的形成,阅读能力的培养,语言的积累,语感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阅读量的积累。古人提倡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大部分农村中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课本,极少有学生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即使有少数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大都以消遣为目的,读些“武打小说”和“言情小说”之类,阅读时也只注意故事情节,无语言积累意识,更谈不上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目前,制约农村高中生健康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图书资源匮乏,学生难以得到优秀读物;另外,其他学科的教师普遍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不上阅读的效益与质量,不能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基于这两点原因,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语文课课前5分钟让两位学生发言,或讲名人故事,或说说自己读了某篇文章的感受。这项活动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久之,就会养成了习惯。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统一读物,便于指导。初始时,教师可从课外读物中选择几篇同一主题的感人文章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达了人物怎样的精神节操?哪一情节最能打动你?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班上交流。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要适宜地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如《格言》、《读者》、《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新青年》、《世界之窗》、《美文》、《小小说选刊》等。也可建议学生自己订阅一些报纸。
  (3)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呐喊〉自序》后,介绍学生自读鲁迅小说集《呐喊》,学习了《祝福》后,介绍学生自读《彷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除了自己向学生推荐读物,还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内,并给予鼓励,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为了不占用学生在校的时间,放假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阅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家》、《围城》、《堂?吉珂德》、《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简?爱》、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收假后安排一节经典著作阅读交流课,让学生谈谈对某部小说感受最深的地方。
  2.读书方法点拨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拨,将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三大读书方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要求人人有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重在积累,这是古今中外的读书经验,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丰富语言积累”的原因。为此,要求学生人人都备读书笔记本,或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佳段,或写一些读书心得,旨在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注意欣赏故事情节,引导他们积累语言,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让“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心灵。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还应鼓励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每周抽出适当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开发了智力,培养了阅读和写作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其他文献
一、以“导”为主的教学过程  1.“导”新课  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如: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通过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给学生创设情景引入课题;联系实际引入新课等。那么对于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哪种效果更好,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导入应有独特的风格。以实际生活中的事件或事例为切入点,以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生物为例,培养学
社会科技的进步,物质生活的丰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舒适,但另一方面,孩子们也因此变得不那么勤奋和刻苦了。在学习上,只学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因此,如何调动学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初中数学有一个单独的章节,专门探讨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其用法,以及函数与方程组和不等式的关系.一次函数是函数部分的基础内容,它与反比例函数、二次函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亮点和难点,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实现三个维度所必须要探究的一个问题。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完整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和学习功能的整合性,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