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的人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s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陈毓,中国作协会员,两度荣获金麻雀奖,做过公务员、电视编导、期刊主编。著有小说集《白马》《夜的黑》《蓝瓷花瓶》《美人迹》《欢乐颂》等。现居西安。
  他在那个平台上已有些时候了。这是城市中心一块难得的空旷之地,一片突兀的似山似塬的地儿,高又无明显的道路通往,从而被多数人忽略。秋草连绵,即使放风筝的人也没能踩出明显的脚印。现在他来了,坐在一片秋草的毯子上,看人放风筝。
  大片干草因为他的压迫散发出好闻的气味,他一次次深呼吸,享受这久违的味道。
  放风筝的人有三个,看客只有他一人。他在每个放风筝者那里驻足,观看一阵,最后专注于一个準老头。那准老头没准正因为他的观看,而有了庄重感或表演欲吧。这当然是他的猜测,但谁说没有道理?瞧那准老头,脊背笔挺,用得着那么挺直吗?又不是在天安门护卫国旗。他在心里嘀咕,下巴抬起一个角度,恰恰是四十五度面向青空的姿势,准以为自己是在天安门了,时间仿佛不是现在的下午五点,而是黎明时分艳红的国旗一角抛向青空,甩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的时候。他心里又嘀咕。放风筝的人目光深不可测地注视天空,缓缓地操纵着手中的线盘,发出哗啦哗啦的放线声。
  是第一次,如此认真,如此近距离地看人放风筝,而且是一个准老头在放,而且如此安静投入,深不可测。
  他又想起深不可测这词。放风筝这事,在以前,他想象那是和孩子的欢叫声联系在一起的,是和磕磕绊绊,但又有着说不出的明亮感联系在一起的,和春天、杏花、周末以及郊游联系在一起的。即便如此,他也回忆不起放风筝的经历,想不起曾陪孩子或别的什么人放过风筝。
  他在这一刻回顾,不是觉得缺憾,而是感到困惑。就是说,他不理解,一架风筝,无论纸糊的,还是改良提高,变成别的材料,塑料抑或绸缎、甚至更高级的他叫不上名字的材料,但风筝不还是风筝么?
  人类最早的飞行器?人类渴望离开大地升到天上去?哪怕再做联想,仍然没对风筝生出好感,倒是对放风筝者的困惑又添了一分。
  再看距离自己最近的那个放风筝的人,那个“准老头”,投入、忘我,完全不是放风筝,而是驾驶着一艘大船在天海中飞驰,连他这个旁观者也忽略。但他又觉得没那么简单,他似乎对他的处境心思心领神会。最后这一切在他那里,就是这人心深似海,也正是这点,勾起他一窥究竟的欲望。
  放风筝的人手中的线圈很魔幻,好像永远都放不到头,风筝的影子遥远,却总也脱离不了牵引,飘飘摇摇,直上云霄。
  有一阵子,他确信放风筝者是注意并在意他这个旁观者的,这么大一片空阔地,就这几个人,他一直坐在那里,做忠实的看客,他又不是石头,岂能无视?
  就算是石头,也得看清楚,免得绊上去。其实放风筝者在他刚来时就注意他了。这块因为高耸空寂,暂时保持孤世独立的地方,是他最早发现的。当他发现这块空地,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他要来这里放风筝,他要在这空地上放风筝。
  在他放了一个月风筝后,第一个人来了,是个老头。第二天老头再来,也是放风筝。他在心里生出一点遗憾,但细究又像是隐秘的安慰。直到第三个人来。还是一个老头,他反倒笑了。谁来早,谁走早,天晴了,天阴了,他们不打招呼,不彼此交流,默默的,各放各的风筝。直到今天下午,这第四个人来,第四个老头。
  在他暗自称放风筝者为准老头好几个小时过去之后,准老头的风筝线还是那么连绵不断,那个黑鹰形的风筝也还在他的视线内。他很希望一阵风猛地吹来,能像一只铁硬的利爪,叫这个人的风筝跌下来,摔在他眼前,摔得稀巴烂。那样,他们或许能自然地交谈起来,而不必他要找个什么借口去和他攀谈。
  但是衬着黑鹰的天空也蓝得深不可测,和这个准老头的叵测一般。
  他又一次在心底发出一声叹息。
  他回忆起上周的这个时候,他一个人开车去了田野,久不开车,他一时找不回那种人车一体的妥切感觉。也是很久以来他独自驾车,虽然身在路上,却没有具体目标。这样的状态给他的感觉不是自由,倒是不知被什么困住的迷茫,没有目的地的行走,他觉得道路格外漫长。不知道要做什么,反倒是什么也没做就累坏了。最后他索性把车停在一条荒凉的小路边,顺着小路往前面走。
  于是,他来到了这片空地。
  有一瞬间,他幻想自己是在一个阔大的广场上,他正做报告,千人倾听。他慷慨激昂,话题关于自由。他说人活在种种的关系中,被种种的关系束缚。他讲突破,讲超越,讲不被世俗限制,不被欲望绑架。他还讲精进,讲最终的解脱。讲无。他从未有过那么大的激情,他平时第一次讲话不用稿子,不必用谁的笔和思想来表达自己的心,从未有过的简单明朗,不用数字,不用大词,不用术语,说的又完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他觉得自己讲得过瘾,那听众也该是过瘾的吧,你听这掌声,每一下都是情绪带动手掌,是用力在拍,用心在鼓,他能听出他们的情绪。礼节性的、象征性的、不得不鼓的掌声他太熟悉了,他顿然感觉这一次的掌声赛过了半生所获得的掌声。
  他深深迷醉,等清醒过来,身子依然在这个高台上,哪里有人头攒动的广场。准老头不知何时已经收好了风筝线,卷好了风筝,正用一个奇怪的表情附身向他,像看一个小孩、看一个晚辈那样打量他。嘴里所说的,却分明是一个准老头对另一个准老头的。
  “退休了?”
  “喜欢放风筝?”
  “不喜欢也不要紧。”
  “风筝一脱手,你就爱上放风筝了。”
  “甭急,甭辩论,交换个电话号码,再来时相约上,风筝我给你弄好。”
  他站起来,活动已经半麻木的双腿,手不觉和准老头的手握在一起了。
其他文献
被收割后的麦地  金黃明亮  灰白天空下  失去了头颅的麦茬,挺立  像不屈的战士  起风了  一只鸟的悲呜,打破  原野的岑寂  麦茬整齐、肃静  它们用残缺的身躯,为自己  举行着一场庄严的  葬礼
期刊
一  一颗树的优秀  从破土的那天起  注定要走过夏季与冬季  在风中砺煉坚强与高昂  在雪里学会面对压力与寒冷  二  水有温驯可爱的一面  然而,积攒久了  在风的作用下  一切都在改变  那双无法抗衡的手  撕毁山脉冲走楼房  让桑田成为海洋  三  夏天过后  我看到风的影子  绿道两旁,树木集体朝西致敬  从春天的伟岸  变成了秋季里的颓废  可怜的鸟类凄切地鸣叫  辗转在枝头  我知道
期刊
一转身。便是清醒  風一阵一阵地痛  溯游的目光载不动  一瓣轻红  撕裂在光影中  沉沦,零落可以不成泥吗  阳光安如若命的冷静  远处传来无可奈何的雨  隔空敲打  悱恻,一滴一滴地  落  风啊,请借我一点痛  带我飘入清泉流水之间  等,明月升起
期刊
大水来之前,并没有下大雨,也不知那水是从哪里来的。至少我们村的人都不知道。那天早上,大家照常起床,照常干着各自的事情。天上虽然没有太阳,但连一片积雨云也没有。鸡照常打鸣,狗照常撒尿,牛羊们照常在田坎上悠闲地吃着草。  突然有人从河堤上跑下来,见人就说:河里涨大水了!怪事怪事!一夜之间,哪里来的那么满满一河水!看样子还在涨哩!  人们半信半疑。有好奇心重的人就跑到河堤上去看个究竟。看了的人立即往村里
期刊
他们的结婚照安静地挂在墙上。那时他们还年轻,像明星。他拥着她,浪漫幸福。时过境迁,照片有些发黄了。  今年冬天来得猛,一天功夫降了十三度。从紫亭小区出去的路面起了白晃晃的凌,不小心会摔跤。她裹紧棉衣往外走。一定要给那两父子打电话,喊他们多加点衣服,当心感冒。多年来,她习惯早起去龙湾买菜。那里有很多小坝下来的中老年卖菜妇女。白菜、萝卜、榨菜、葱苗、香菜、蒜子从她们面前一字排开。她们对自己的菜充满感情
期刊
很多人看我的眼神总是怪怪的,带着一种不信任和嫌恶感,仿佛我不是个人,而是一条狗。我知道自己不是,如果我真的活成了一条狗,说不定那些人反到把我当成人看了。  虽然我自认为是个真诚的、不愿戴面具的人,可有点脑子的正常人总觉得我是个冒着傻气的人,没有谁愿意和我成为朋友,也不愿意搭理我。我想,也许是他们怕我,不然,他们在看着我雪亮的眼睛时为何要把目光移开?  有好心人劝我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你
期刊
从西安到北京,从北京到南京,从南京又到深圳,二十年来我去过很多个城市,做过很多种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曾和不少女人恋爱过,每一次也都称得上真心实心,倾情投入,可是最终都没有修成正果。分手的原因我也说不大清楚,大约是因为穷。  也并不见得每个女人都那么嫌贫爱富,有的女孩家境背景不错,自己赚得也不少,根本不会考虑我的收入问题,可最终还是与我分手了。后来我想到,分手可能是因为我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交给了写
期刊
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对方不是推销房子的,不是送快递的,也不说自己是谁,打电话的目的,就在我没有耐心想要挂掉时对方说,请问,谁是你最难忘记的人?  我没好气地说,你是谁?我凭什么要回答你的问题?  对方呵呵地笑了两声说,我是你认识的一个女人的闺蜜——请说吧,谁是你最难忘记的人?  我有些意外,想不回答,却又觉得不如实话实说好了。  我说,是我的初恋吧,我和她认识的时候我二十一岁,她十九岁。我们曾经
期刊
下午开了整三个小时的会,回到办公室翻看手机,有十多个未接来电,都是同一个未被标注的、陌生的手机号码。重金求子、茶叶推销、保险贷款……花样翻新的行骗手段让人防不胜防。但如此执着地拨打,应该不是骗子所为,正思谋要不要回拨过去,偏他又打来了。  喂,是李老师吗?  是啊,你谁啊?  给您打了一下午的电话您都没接,是在开会吧?  没错,是在开会,手机没拿。你是……  连我是谁都听不出来啦?李老师真是贵人多
期刊
我的审判  近日,一则性侵案的报道一时勾起我二十多年前的回忆。  当年一记者下县里采写知青被害情况报告,我作为办案机关的陪同者,有机会接触了知青陈青红杀人一案,于此,我想尽可能真实地再现那调查得来的一幕细节剪辑和推测。  1  “陈青红,女,26岁,广东湛江人,一九六八年上山下乡国营中南农场,……被告人陈青红犯有故意杀人罪,情节轻微,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下乡那年的陈青红从时光倒流的云雾中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