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苏南通市毗邻上海,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应紧紧抓住上海城市转型的发展方向,如空间体系的优化、生态环境的严格管控、打造便捷的高效运输体系等,来化解城市转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南通应从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服务体系等领域来实现与上海的接轨。
关键词:城市转型;接轨上海;南通市
一、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趋向
上海未来城市转型主要服务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具有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在城市发展中将重点聚焦空间体系、生态环境、综合交通、产业布局、城乡社区、城市魅力和城市安全等重大问题。
(一)空间体系的优化与协调
至204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不大于3200平方公里。在土地资源方面,实现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做到规划建设用地只减不增。在资源紧约束下,构建开放紧凑的“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新城将承载部分全球城市功能,培育区域辐射与服务的功能。
(二)生态环境的严格管控
至2040年,上海的森林覆盖率为25%以上,生态用地占60%以上。上海全市划定生态保护控制线不小于5465平方公里。将严格保护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水域、海域滩涂湿地以及与其相依存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城市开发边界除一类、二类生态保护控制线以外的其他重要生态空间划定为三类保护控制线,包括基本农田、林地、湿地、湖泊河道、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生态保护区。
(三)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贯彻公交优先和绿色出行的理念,加强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在既有市域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基础上,构建由区域城际铁路、轨道快线、城市轨道、中低运量轨道、中运量及常规公交和多远辅助公交等构成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至2040年,全市公共交通占出行比重达到40%,全市平均通勤时间不大于40分钟。
(四)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精神
以实现全球城市发展目标,提高市民的幸福感为出发点,创造多元包容和富有亲和力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兼容并蓄的特色风貌,从而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同时打造各具特色的时尚空间与标志性区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领导力的时尚之都。
(五)促进低碳节能和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代替煤炭、石油等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朝夕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升清洁能源使用率。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将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并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通过深化智慧管理、建设智慧政务,促进社会信息资源共同参与城市运行管理。
(六)公平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上海将逐步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异性,将实现基本的卫生、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信息联动,进一步完善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市民健身中心、老年学校、青少年培训中心等多样化的文化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多样的社区文化。
二、南通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城市空间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南通沿江区域用地相对饱和,但临港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集群度较低,岸线利用率较低。同时,沿江地区缺乏商务、休闲、文化、娱乐等公共空间,造成沿江和城区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南通沿海地区虽然有滨海岸線20~30公里,但是没有形成与市区之间的综合交通网络,极大影响了市区要素资源向沿海地区流动。同时市中心区与通州区的融合和产业布局调整困难重重。
(二)生态环境的约束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南通第二产业比重长期居高不下,且呈重工业主导特征,经济发展对传统优势产业依赖度较大。同时,沿江分散化产业布局,印染、化工、钢丝绳等行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难以统一进行监管和实施污染统一管理。二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复合型污染可能进一步加剧,周边地区和上游地区跨区域污染依然存在。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一大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不足,使得污水和废物得不到规范处置。
(三)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健全
近年来南通社会保障覆盖面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但是跨区域、跨制度转移衔接等流动性问题突出。在医疗保障领域,还面临着体制不够健全、不能很好地体现公平性、流动性、可持续性。全市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尚未完全统一,各地统筹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城乡居民医疗并轨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四)城市文化品质上仍存在短板
随着交通方式从水运时代到陆运时代的转变,南通由交通枢纽变成了交通末梢,江海之隔禁锢了南通与外界尤其是苏南的联系,使得南通长期栖息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逐步形成了心态内陆化的倾向,小富即安的思想逐步占上风。因此亟待改变自身缺陷,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味,兼收并蓄上海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
三、南通城市空间体系建设接轨上海
南通要实现城市转型,实现与上海的接轨,优化城市空间体系是前提。为此,南通应以三城同创为抓手,积极推进畅通工程建设,打造宜居宜业、产业特色鲜明、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城市空间体系。
(一)适时推进区划调整,推动人口集聚
虽然南通市在2009年将通州市并入市区,实现了市区人口翻番。但是南通市的区划调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幅度上,相比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等地的力度还要小。未来应把海门市或者海门西部地区并入市区,也可以考虑把如皋的长江镇等接近南通市区的并入,把如东洋口港并入市区和滨海园区整体开发。这样有利于南通在更大空间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发展资源,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二)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
要按照“一核四片区”的发展格局,壮大中心城市的实力。在核心区,重点发展高新电子、高端装备、商务商贸,打造都市型经济示范区。依托中央创新区,加快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逐步形成一批制造业总部、采购总部、贸易总部和研发总部。同时,核心区集中力量抓好商贸餐饮、休闲娱乐、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在中心城区的中部片区,依托通州城区,南通高新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航空等产业,形成现代化中部新城。
(三)构建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推进通州湾开发、推进洋口港、吕四港、东灶港等沿海港区建设。整合沿江岸线资源,提升市区和如皋港等沿江港区的集约发展水平。加快形成通州湾快速通道、沪通铁路、海启高速、宁启铁路二期建设,基本形成“两纵两横”铁路干线网、“两环四射三通道”高速公路网。通过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安全、绿色、高效、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四、南通城市生态建设接轨上海
南通要接轨上海、建成上海的“北大门”,就要把自身建设成为上海的生态屏障。
(一)深化与上海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的协同
加快推进在海永镇、启隆镇和长江北岸地区建设生态旅游区。要强化生态意识,实现与上海在环境管理措施上的协调与统一。在规划和发展上要考虑到自然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的协调发展。要以更高的标准持续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打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对于不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功能区划的,影响饮用水安全、岸线利用不高的化学品生产企业实现有序搬迁,实现向专业化工园区的转移。
(二)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南通市要下大力气淘汰能源消耗强度大、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重点淘汰和限制钢铁、水泥、钢丝绳等严重威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业。引导化工、印染、建材、医药、冶金等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与高等院校合作,重点加大循环利用共性技术开发、循环经济改造工程与清洁生产示范活动,引导中小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逐步降低行业能耗水平。
(三)加强城市区域内的景观建设
在城区内,大力实施增绿行动,深入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城区街道绿化、城区停车场地绿化、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等,不断提高绿化种植的比例。在主要滨河地带、沿路地带兴建绿道系统,连接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和城市居住区等,为城乡居民提供舒适、美观的生态走廊和居民休闲交流的生态空间。
(四)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在河道整治方面,积极对河道实行分段管护,定时开展保洁作业,清除水面垃圾和清扫河坡护岸。探索通航河道的市场化运作、机械化保洁方式。还要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要采取接入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生态处理等方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在面源污染方面,要控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通过开展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工作,优先使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農药。
五、南通城市服务体系建设接轨上海
(一)智慧服务建设
学习上海建设国际化绿色智慧城市的先进经验,与上海建立信息网络发展合作交流机制,推进南通市创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及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汲取上海先进经验,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广泛应用。重点推进智慧国土、智慧城管、智慧建设等四个智能城市管理项目,实现城市高效、安全、绿色出行。
(二)社会服务领域的互联互通
推进畅通南通与上海、苏州等城市的“一卡通”使用平台,使南通市民可以持一张卡,畅行长三角核心城市。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打破南通与上海之间社保、养老等服务保障体系的阻碍。不断健全城乡一体、长三角地区无差别的保障体系,免除南通与上海人口迁移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上海人来南通养老、定居、安享晚年。逐步完善南通城乡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使得南通的地铁、公路、公交体系尽快接入上海的公共交通体系,方便沪通人员的往来。
(三)城市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借鉴上海打造文化大都市的经验,充分挖掘南通城市的文化内涵,加强城市景观规划、推动人文、景观、建筑和空间发展协调一致,进一步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在唐闸、寺街等人文资源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一批既富有古典气息、又具有启迪现代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充分挖掘南通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多样化的城市文化,利用南通文化名人效应,逐步扩大南通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从而不断提升南通文化的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R].2015.
[2]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南通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R].2016.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
关键词:城市转型;接轨上海;南通市
一、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趋向
上海未来城市转型主要服务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具有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在城市发展中将重点聚焦空间体系、生态环境、综合交通、产业布局、城乡社区、城市魅力和城市安全等重大问题。
(一)空间体系的优化与协调
至2040年,建设用地规模为不大于3200平方公里。在土地资源方面,实现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做到规划建设用地只减不增。在资源紧约束下,构建开放紧凑的“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商务办公、文化娱乐、创新创意、旅游观光等功能。新城将承载部分全球城市功能,培育区域辐射与服务的功能。
(二)生态环境的严格管控
至2040年,上海的森林覆盖率为25%以上,生态用地占60%以上。上海全市划定生态保护控制线不小于5465平方公里。将严格保护长江口、杭州湾及其邻近水域、海域滩涂湿地以及与其相依存的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城市开发边界除一类、二类生态保护控制线以外的其他重要生态空间划定为三类保护控制线,包括基本农田、林地、湿地、湖泊河道、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生态保护区。
(三)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贯彻公交优先和绿色出行的理念,加强公共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引导作用。在既有市域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系统基础上,构建由区域城际铁路、轨道快线、城市轨道、中低运量轨道、中运量及常规公交和多远辅助公交等构成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至2040年,全市公共交通占出行比重达到40%,全市平均通勤时间不大于40分钟。
(四)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精神
以实现全球城市发展目标,提高市民的幸福感为出发点,创造多元包容和富有亲和力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兼容并蓄的特色风貌,从而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同时打造各具特色的时尚空间与标志性区域,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领导力的时尚之都。
(五)促进低碳节能和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代替煤炭、石油等资源,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朝夕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升清洁能源使用率。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将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并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通过深化智慧管理、建设智慧政务,促进社会信息资源共同参与城市运行管理。
(六)公平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上海将逐步消除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异性,将实现基本的卫生、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信息联动,进一步完善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市民健身中心、老年学校、青少年培训中心等多样化的文化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多样的社区文化。
二、南通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城市空间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南通沿江区域用地相对饱和,但临港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集群度较低,岸线利用率较低。同时,沿江地区缺乏商务、休闲、文化、娱乐等公共空间,造成沿江和城区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南通沿海地区虽然有滨海岸線20~30公里,但是没有形成与市区之间的综合交通网络,极大影响了市区要素资源向沿海地区流动。同时市中心区与通州区的融合和产业布局调整困难重重。
(二)生态环境的约束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南通第二产业比重长期居高不下,且呈重工业主导特征,经济发展对传统优势产业依赖度较大。同时,沿江分散化产业布局,印染、化工、钢丝绳等行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难以统一进行监管和实施污染统一管理。二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复合型污染可能进一步加剧,周边地区和上游地区跨区域污染依然存在。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一大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不足,使得污水和废物得不到规范处置。
(三)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健全
近年来南通社会保障覆盖面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但是跨区域、跨制度转移衔接等流动性问题突出。在医疗保障领域,还面临着体制不够健全、不能很好地体现公平性、流动性、可持续性。全市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系尚未完全统一,各地统筹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城乡居民医疗并轨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四)城市文化品质上仍存在短板
随着交通方式从水运时代到陆运时代的转变,南通由交通枢纽变成了交通末梢,江海之隔禁锢了南通与外界尤其是苏南的联系,使得南通长期栖息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逐步形成了心态内陆化的倾向,小富即安的思想逐步占上风。因此亟待改变自身缺陷,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味,兼收并蓄上海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
三、南通城市空间体系建设接轨上海
南通要实现城市转型,实现与上海的接轨,优化城市空间体系是前提。为此,南通应以三城同创为抓手,积极推进畅通工程建设,打造宜居宜业、产业特色鲜明、与现代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城市空间体系。
(一)适时推进区划调整,推动人口集聚
虽然南通市在2009年将通州市并入市区,实现了市区人口翻番。但是南通市的区划调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幅度上,相比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等地的力度还要小。未来应把海门市或者海门西部地区并入市区,也可以考虑把如皋的长江镇等接近南通市区的并入,把如东洋口港并入市区和滨海园区整体开发。这样有利于南通在更大空间和更高层次上整合发展资源,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二)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
要按照“一核四片区”的发展格局,壮大中心城市的实力。在核心区,重点发展高新电子、高端装备、商务商贸,打造都市型经济示范区。依托中央创新区,加快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逐步形成一批制造业总部、采购总部、贸易总部和研发总部。同时,核心区集中力量抓好商贸餐饮、休闲娱乐、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在中心城区的中部片区,依托通州城区,南通高新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航空等产业,形成现代化中部新城。
(三)构建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推进通州湾开发、推进洋口港、吕四港、东灶港等沿海港区建设。整合沿江岸线资源,提升市区和如皋港等沿江港区的集约发展水平。加快形成通州湾快速通道、沪通铁路、海启高速、宁启铁路二期建设,基本形成“两纵两横”铁路干线网、“两环四射三通道”高速公路网。通过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安全、绿色、高效、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
四、南通城市生态建设接轨上海
南通要接轨上海、建成上海的“北大门”,就要把自身建设成为上海的生态屏障。
(一)深化与上海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的协同
加快推进在海永镇、启隆镇和长江北岸地区建设生态旅游区。要强化生态意识,实现与上海在环境管理措施上的协调与统一。在规划和发展上要考虑到自然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的协调发展。要以更高的标准持续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打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对于不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功能区划的,影响饮用水安全、岸线利用不高的化学品生产企业实现有序搬迁,实现向专业化工园区的转移。
(二)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南通市要下大力气淘汰能源消耗强度大、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重点淘汰和限制钢铁、水泥、钢丝绳等严重威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业。引导化工、印染、建材、医药、冶金等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与高等院校合作,重点加大循环利用共性技术开发、循环经济改造工程与清洁生产示范活动,引导中小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逐步降低行业能耗水平。
(三)加强城市区域内的景观建设
在城区内,大力实施增绿行动,深入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城区街道绿化、城区停车场地绿化、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等,不断提高绿化种植的比例。在主要滨河地带、沿路地带兴建绿道系统,连接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和城市居住区等,为城乡居民提供舒适、美观的生态走廊和居民休闲交流的生态空间。
(四)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在河道整治方面,积极对河道实行分段管护,定时开展保洁作业,清除水面垃圾和清扫河坡护岸。探索通航河道的市场化运作、机械化保洁方式。还要推进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要采取接入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生态处理等方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在面源污染方面,要控制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通过开展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工作,优先使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農药。
五、南通城市服务体系建设接轨上海
(一)智慧服务建设
学习上海建设国际化绿色智慧城市的先进经验,与上海建立信息网络发展合作交流机制,推进南通市创建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及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汲取上海先进经验,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广泛应用。重点推进智慧国土、智慧城管、智慧建设等四个智能城市管理项目,实现城市高效、安全、绿色出行。
(二)社会服务领域的互联互通
推进畅通南通与上海、苏州等城市的“一卡通”使用平台,使南通市民可以持一张卡,畅行长三角核心城市。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打破南通与上海之间社保、养老等服务保障体系的阻碍。不断健全城乡一体、长三角地区无差别的保障体系,免除南通与上海人口迁移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上海人来南通养老、定居、安享晚年。逐步完善南通城乡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使得南通的地铁、公路、公交体系尽快接入上海的公共交通体系,方便沪通人员的往来。
(三)城市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借鉴上海打造文化大都市的经验,充分挖掘南通城市的文化内涵,加强城市景观规划、推动人文、景观、建筑和空间发展协调一致,进一步彰显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位。在唐闸、寺街等人文资源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一批既富有古典气息、又具有启迪现代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充分挖掘南通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多样化的城市文化,利用南通文化名人效应,逐步扩大南通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从而不断提升南通文化的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R].2015.
[2]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南通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R].2016.
(作者单位:中共南通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