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电信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发展IPTV的资金投入并不是大问题,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运营模式,才是最困扰运营商的头等问题。
中国体制的特殊性,导致了国内IPTV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成功模式,而对于内容的监管特色,也使得电信运营商的手段显得束手束脚。哈尔滨的IPTV项目,现在评价它是否成功还为时过早,但基于对其发展的轨迹的探讨却可以给大家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哈尔滨的IPTV项目开始于2004年下半年。前后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5月,主要是由哈网通运作,华为为设备提供商,带有实验性质。
第二阶段从2005年5月17日开始,由哈网通、上海文广负责运作,UT为设备提供商,业务名称更名为IPTV-百视通,也叫SITV。为商用局。
在第一阶段的试验过程中,华为没能坚持到最后的主要原因是,无法解决合法内容的来源,无法使项目进入到真正的商用化阶段。只好黯然退位。
UT+文广的黄金组合,在为哈网通提供了合法内容资源的基础上,文广又承诺解决终端产品的款项问题,于是两兄弟一个推,一个拉,成功地使IPTV进入了百视通时代。
作为哈网通,项目起始时,IPTV牌照还归属未定,当2005年3月牌照颁发后,华为迟迟未能和文广就项目合作达成一致,不得已下,哈网通也只能选择与文广关系更紧密的UT。以便项目能顺利商用化。
我们目前所提到的哈尔滨模式主要从2005年5月17日起。
业务主体
在哈尔滨IPTV项目中,有三个参与主体,
1、哈尔滨网通:主要负责技术、网络、业务推广
2、上海文广:终端设备的费用支付、内容的提供、组织运营及播控平台
3、UT斯达康:系统设备提供商
从主体的分工来看,电信负责网络,文广负责内容,各按其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是最理想状态下的合作模式。
业务规模
哈尔滨的用户增长速是相当快的,短短几个月哈尔滨用户数就已突破3万。这主要得力于:终端设备的赠送,降低了用户门槛,易接收;全员营销的策略,能充分发挥本地员工积极性;在无法借助传统媒体宣传的情况下尝试多种营销手法:利用5.17等机会进行大型市场全面宣传活动,招聘大批大中学生进行产品推广,联合家电商场进行产品推广活动。
以上的种种方式,使哈尔滨的IPTV用户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较大的规模,这也有利于在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下一步业务拓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了一些问题,如全员营销的虚假泡沫,有数量而无质量,有不少用户碍于情面装了后,又开始找门路退订等等。
当然这种情况在规模化产业的形成前期中是不可避免的。其实不管打造规模的手段如何,现在的后续关键是要以提升内容质量来稳定用户,以增加内容业务来细分用户群,从而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
业务内容
目前的哈尔滨的IPTV业务,提供给用户的主要有50多个直播频道(其中14个为文广特色频道)上万小时精彩影视方面的点播内容。多类别的虚拟频道。
影片码流为MPEG41.2-1.5M,用户家庭网络带宽要求最低2M。
这中间,个人认为对于内容的重新组合和策划很重要。如何让老内容焕发出新活力,这是对运营人员的一个考验。
通过最易为用户所接受的视频内容作为敲门砖,切入用户家庭,然后再通过多种互动增值业务来进行用户细分。实现一点切入,规模为主,增值赢利的目的
业务资费
调测费200元,通信公司免费提供终端接入设备
基本月使用费60元
对非市话承载用户,加收20元/月专线使用费
作为业务资费门槛,60元的收费是否合理?对于用户,在家里已有上网的用户(加装用户)和家庭无上网的用户(新装用户)的资费情况是否应该有所区分,以鼓励更多新装用户。
小结
和杭州模式相比,哈尔滨模式显得更加传统,无论在资金扶持、政府力度、宣传媒体等各方面外部资源上都显得更缺乏。但也正因为此,他才具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1.PTV业务促使了电信和广电两者间的合作,而哈尔滨是国内两大集团间的第一次真正合作的开始,两者的磨合经历对于今后的IPTV发展有很大借鉴作用。也为模式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是国内第一个规模性的IPTV商用试点(杭州是双模的盒子),此次在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很多技术问题是实验室里不可能发现的,而整体运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可继承的。
3.随着数字电视和IPTV的各自迅速发展,两者的起步点肯定都会从大中城市开始,今后,IPTV和数字电视两大阵营的同城对垒,将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关注在哈尔滨,广电的立场和动向,对于将来此类情况的出现很具有参考性。
中国体制的特殊性,导致了国内IPTV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成功模式,而对于内容的监管特色,也使得电信运营商的手段显得束手束脚。哈尔滨的IPTV项目,现在评价它是否成功还为时过早,但基于对其发展的轨迹的探讨却可以给大家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哈尔滨的IPTV项目开始于2004年下半年。前后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5月,主要是由哈网通运作,华为为设备提供商,带有实验性质。
第二阶段从2005年5月17日开始,由哈网通、上海文广负责运作,UT为设备提供商,业务名称更名为IPTV-百视通,也叫SITV。为商用局。
在第一阶段的试验过程中,华为没能坚持到最后的主要原因是,无法解决合法内容的来源,无法使项目进入到真正的商用化阶段。只好黯然退位。
UT+文广的黄金组合,在为哈网通提供了合法内容资源的基础上,文广又承诺解决终端产品的款项问题,于是两兄弟一个推,一个拉,成功地使IPTV进入了百视通时代。
作为哈网通,项目起始时,IPTV牌照还归属未定,当2005年3月牌照颁发后,华为迟迟未能和文广就项目合作达成一致,不得已下,哈网通也只能选择与文广关系更紧密的UT。以便项目能顺利商用化。
我们目前所提到的哈尔滨模式主要从2005年5月17日起。
业务主体
在哈尔滨IPTV项目中,有三个参与主体,
1、哈尔滨网通:主要负责技术、网络、业务推广
2、上海文广:终端设备的费用支付、内容的提供、组织运营及播控平台
3、UT斯达康:系统设备提供商
从主体的分工来看,电信负责网络,文广负责内容,各按其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是最理想状态下的合作模式。
业务规模
哈尔滨的用户增长速是相当快的,短短几个月哈尔滨用户数就已突破3万。这主要得力于:终端设备的赠送,降低了用户门槛,易接收;全员营销的策略,能充分发挥本地员工积极性;在无法借助传统媒体宣传的情况下尝试多种营销手法:利用5.17等机会进行大型市场全面宣传活动,招聘大批大中学生进行产品推广,联合家电商场进行产品推广活动。
以上的种种方式,使哈尔滨的IPTV用户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较大的规模,这也有利于在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下一步业务拓展。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了一些问题,如全员营销的虚假泡沫,有数量而无质量,有不少用户碍于情面装了后,又开始找门路退订等等。
当然这种情况在规模化产业的形成前期中是不可避免的。其实不管打造规模的手段如何,现在的后续关键是要以提升内容质量来稳定用户,以增加内容业务来细分用户群,从而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
业务内容
目前的哈尔滨的IPTV业务,提供给用户的主要有50多个直播频道(其中14个为文广特色频道)上万小时精彩影视方面的点播内容。多类别的虚拟频道。
影片码流为MPEG41.2-1.5M,用户家庭网络带宽要求最低2M。
这中间,个人认为对于内容的重新组合和策划很重要。如何让老内容焕发出新活力,这是对运营人员的一个考验。
通过最易为用户所接受的视频内容作为敲门砖,切入用户家庭,然后再通过多种互动增值业务来进行用户细分。实现一点切入,规模为主,增值赢利的目的
业务资费
调测费200元,通信公司免费提供终端接入设备
基本月使用费60元
对非市话承载用户,加收20元/月专线使用费
作为业务资费门槛,60元的收费是否合理?对于用户,在家里已有上网的用户(加装用户)和家庭无上网的用户(新装用户)的资费情况是否应该有所区分,以鼓励更多新装用户。
小结
和杭州模式相比,哈尔滨模式显得更加传统,无论在资金扶持、政府力度、宣传媒体等各方面外部资源上都显得更缺乏。但也正因为此,他才具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1.PTV业务促使了电信和广电两者间的合作,而哈尔滨是国内两大集团间的第一次真正合作的开始,两者的磨合经历对于今后的IPTV发展有很大借鉴作用。也为模式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是国内第一个规模性的IPTV商用试点(杭州是双模的盒子),此次在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很多技术问题是实验室里不可能发现的,而整体运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可继承的。
3.随着数字电视和IPTV的各自迅速发展,两者的起步点肯定都会从大中城市开始,今后,IPTV和数字电视两大阵营的同城对垒,将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关注在哈尔滨,广电的立场和动向,对于将来此类情况的出现很具有参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