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直播事业快速发展,直播内容逐渐由最初的游戏直播逐渐扩展到电商直播、美妆直播等娱乐直播,其中,吃播以其特殊的内容形式吸引了一大批主播群体和粉丝群,成为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基础,选取B站20个比较出名的吃播UP主,通过分析吃播视频粉丝发的弹幕,探析吃播粉丝的狂欢。从而探究吃播粉丝狂欢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吃饭直播;狂欢理论;粉丝狂欢;社会影响
一、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一)狂欢理论的来源
狂欢理论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立的重要文学理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中这一理论被首次提出,成为巴赫金诗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狂欢的含义生发于狂欢节这一传统民俗。而狂欢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神节和民间仪式,它是盛行于古希腊、罗马并延续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节庆、仪式和庆典活动,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特殊文化现象。在传统的狂欢节上,所有社会成员集体聚会,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肤色,在喜庆盛大的宴会、表演、舞会和游行中纵情欢乐,放飞心灵,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3]巴赫金把狂欢现象理论化,并把它发展为一种反抗霸权、建立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他认为,狂欢节代表着民间文化、大众狂欢和自由、平等、民主的永恒精神,使束缚在等级秩序里的平民阶层可以充分获得主体话语权,大胆表达内心感受宣泄情感,这正是“狂欢”的实质意义所在。[5]
(二)狂欢理论的内涵特点
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身在其中,因此,狂欢是全民的。
巴赫金分析了狂欢的主要特征:第一,颠覆性,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放纵自己的潜在本能,推翻社会等级制度和现实规范的一切桎梏,重新建构自己的生存方式;第二,无等级性,人与人之間建立一种开放、自由而亲昵的相互关系;第三,民俗性,狂欢否定和动摇了宫廷文化的高雅和权威,是一种渎神式的、轻俗的、降格的美学立场;第四,解构性,用狂欢化的思维范式来审视和建构世界,把人们的意识从压抑的现实中解放出来,打破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1]
巴赫金的狂欢文化重建了开放的世界图景,以讥讽和插科打诨等怪诞艺术手法,揭示人的原始本性,为传统等级森严的旧秩序“脱冕”。[2]当今时代,网络传播以空前的影响力介入到人类社会的生活当中,并为草根阶层构建了无限可能的巨大平台,通过各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实现了心理的宣泄、人性的释放和独立意识的充分表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形成一种和谐、随意、率真的新型人际关系和精神交往。而吃播就是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
二、吃播粉丝的狂欢
(一)争取平等的话语权
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在这个单向度的吃播空间中,吃播粉丝隐匿在屏幕之后。不同于现实空间中举办的美食鉴赏,吃播粉丝不需要有专业水准即可以对博主展示的美食发表任何评论,无论专业与否,都是被网络接受的。B站弹幕网站的出现,给不愿透露身份的人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广场,吃饭直播则提供了一个狂欢话题,弹幕正是狂欢的手段和表现。吃播粉丝在B站自由平等的互动、尽情地狂欢。
(二)挑战权威
弹幕语言自成体系,有时弹幕比视频本身更精彩,其动态的评论促进时效性的增强,评论内容也更加具有针对性。这种方式所形成的狂欢,不失为以一种调侃的方式看这个世界,用娱乐化的恶搞手段挑战主流文化、挑战权威。弹幕族群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抵抗”。吃播粉丝不囿于美食专家的模式化的点评,也不愿萧规曹随,想独创一套自己的美食点评的话语体系,不同于美食家严肃的话语,他们选择诙谐幽默甚至是恶搞的话语体系,挑战专业美食点评的权威,在B站,吃播粉丝在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权威。
(三)心理的宣泄
“主播真的吃的完这么多食物吗”、“感觉自己也吃饱了”、“一起吃饭”、“你币有了”这些弹幕分别体现了吃播粉丝观看吃播的猎奇心理、代偿心理、陪伴心理和优越感心理。“ 当我们进入电子媒介时代,时空距离被重塑,信息传播愈发迅速精准,人类会再度向部落化的心灵回归。[6] 在方寸的屏幕之中, 视觉屈居下位, 文字成为主角。不同于书写时代作为传播信息、传达思想的工具性符号的文字, 此时的文字是交互传播的载体, 是让受众产生认同归属的符码。
(四)民俗的降格
纵观中国的美食文化,中国人对待美食的态度是严肃的,从“钟鸣鼎食”一词可以看出中国人吃饭是讲究仪式感的,再到中国的八大菜系,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但在吃播中,和家人朋友吃饭本是一件隐私的事,博主把吃饭从饭桌搬到屏幕前,把饭友从家人朋友变成素不相识的“云饭友”,把严肃的美食鉴赏变成即时的大众点评,这是中国美食民俗的降格,是对传统的颠覆。
三、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吃播狂欢的社会影响
(一)正面影响
第一,吃播狂欢起到减压阀和安全阀的作用。在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中,减压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社会系统长期运转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无序、失衡等现象,若不及时排泄很可能会引发大问题。而吃播刚好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人们在网络中狂欢、释放自己、反馈问题,也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转的有效方式。
第二,吃播狂欢可以集中民意,揭露弊端。网络的高度自由和高度开放性让网络具有一种自净功能,B站吃播中不免有很多恶俗的吃播视频,这类视频的弹幕大多是正能量评论,批评博主的恶俗和博眼球,粉丝的狂欢影响了博主制作视频的走向,将吃播视频中隐藏的弊端揭露出来,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制度建设、文明建设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第三,吃播狂欢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所谓大众文化就是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列的一种世俗性文化,通过解构经典文本、颠覆主流意识等手段抵制权威,从而收获狂欢快感,在反映了社会心态的同时,也繁荣了大众文化。 (二)负面影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狂欢已不复传统意义上的简单。一方面,网络狂欢是新媒体时代智慧的巅峰,反映着整个时代的民生民意;另一方面,网络狂欢又是一种暴力的、可怕的、无处不在的无形影响力,尤其在今天,过度的狂欢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还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甚至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吃播狂欢同样如此。
第一,吃播狂欢容易导致集体无意识的盲从,威胁社会稳定。第二,吃播狂欢导致网民们过度消费他人隐私,产生网络暴力。谩骂主播是吃播中最常见的暴力行径,而究其原因就在于网络法制不健全,吃播狂欢中的粉丝在群体庇护下得到人多势众或法不责众的优势。第三,吃播过度狂欢易影响某些群体的健康成长。过度狂欢使得部分群体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脱节,经常用一种戏谑、简单粗暴的方式看待生活,性格封闭、麻木、不正经、行为乖张,最终导致个体被异化,丧失了主体性。
四、结语
在旧媒体环境之中,草根阶层的声音被淹没,很难释放狂欢属性。而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之中,各种狂欢广场的建立,使各阶层的人们有了自己的话语权,网络成了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表达心声、畅所欲言和自娱自乐的重要阵地。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中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在吃播狂欢中,吃播粉丝在吃播狂欢中争取平等的话语权、挑战权威、宣泄心理、降格民俗,在吃播中释放天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崇尚愉悦心灵、自由休闲的生存哲学,扩大了吃播的影响力,极大地推动并影响着网络媒体自身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同时,吃播中无序的狂欢也给网络和社会带来了危害,对这些危害人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俄]巴赫金. 诗学与访谈[M]. 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史鑫.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下的网络传播时代[J]. 文学教育(下),2016(04):58-59.
[3]周舟.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D]. 重庆:西南大学, 2015.
[4]祁元丽. 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网络狂欢文化的社会影响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05):109.
作者简介:史锐(1995—),女,汉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武漢纺织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方向:广告艺术与品牌传播。
关键词:吃饭直播;狂欢理论;粉丝狂欢;社会影响
一、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一)狂欢理论的来源
狂欢理论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立的重要文学理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中这一理论被首次提出,成为巴赫金诗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狂欢的含义生发于狂欢节这一传统民俗。而狂欢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神节和民间仪式,它是盛行于古希腊、罗马并延续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节庆、仪式和庆典活动,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特殊文化现象。在传统的狂欢节上,所有社会成员集体聚会,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肤色,在喜庆盛大的宴会、表演、舞会和游行中纵情欢乐,放飞心灵,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3]巴赫金把狂欢现象理论化,并把它发展为一种反抗霸权、建立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他认为,狂欢节代表着民间文化、大众狂欢和自由、平等、民主的永恒精神,使束缚在等级秩序里的平民阶层可以充分获得主体话语权,大胆表达内心感受宣泄情感,这正是“狂欢”的实质意义所在。[5]
(二)狂欢理论的内涵特点
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身在其中,因此,狂欢是全民的。
巴赫金分析了狂欢的主要特征:第一,颠覆性,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放纵自己的潜在本能,推翻社会等级制度和现实规范的一切桎梏,重新建构自己的生存方式;第二,无等级性,人与人之間建立一种开放、自由而亲昵的相互关系;第三,民俗性,狂欢否定和动摇了宫廷文化的高雅和权威,是一种渎神式的、轻俗的、降格的美学立场;第四,解构性,用狂欢化的思维范式来审视和建构世界,把人们的意识从压抑的现实中解放出来,打破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1]
巴赫金的狂欢文化重建了开放的世界图景,以讥讽和插科打诨等怪诞艺术手法,揭示人的原始本性,为传统等级森严的旧秩序“脱冕”。[2]当今时代,网络传播以空前的影响力介入到人类社会的生活当中,并为草根阶层构建了无限可能的巨大平台,通过各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实现了心理的宣泄、人性的释放和独立意识的充分表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形成一种和谐、随意、率真的新型人际关系和精神交往。而吃播就是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网络传播方式。
二、吃播粉丝的狂欢
(一)争取平等的话语权
新媒体网络环境下,在这个单向度的吃播空间中,吃播粉丝隐匿在屏幕之后。不同于现实空间中举办的美食鉴赏,吃播粉丝不需要有专业水准即可以对博主展示的美食发表任何评论,无论专业与否,都是被网络接受的。B站弹幕网站的出现,给不愿透露身份的人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广场,吃饭直播则提供了一个狂欢话题,弹幕正是狂欢的手段和表现。吃播粉丝在B站自由平等的互动、尽情地狂欢。
(二)挑战权威
弹幕语言自成体系,有时弹幕比视频本身更精彩,其动态的评论促进时效性的增强,评论内容也更加具有针对性。这种方式所形成的狂欢,不失为以一种调侃的方式看这个世界,用娱乐化的恶搞手段挑战主流文化、挑战权威。弹幕族群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抵抗”。吃播粉丝不囿于美食专家的模式化的点评,也不愿萧规曹随,想独创一套自己的美食点评的话语体系,不同于美食家严肃的话语,他们选择诙谐幽默甚至是恶搞的话语体系,挑战专业美食点评的权威,在B站,吃播粉丝在用自己的方式抵抗权威。
(三)心理的宣泄
“主播真的吃的完这么多食物吗”、“感觉自己也吃饱了”、“一起吃饭”、“你币有了”这些弹幕分别体现了吃播粉丝观看吃播的猎奇心理、代偿心理、陪伴心理和优越感心理。“ 当我们进入电子媒介时代,时空距离被重塑,信息传播愈发迅速精准,人类会再度向部落化的心灵回归。[6] 在方寸的屏幕之中, 视觉屈居下位, 文字成为主角。不同于书写时代作为传播信息、传达思想的工具性符号的文字, 此时的文字是交互传播的载体, 是让受众产生认同归属的符码。
(四)民俗的降格
纵观中国的美食文化,中国人对待美食的态度是严肃的,从“钟鸣鼎食”一词可以看出中国人吃饭是讲究仪式感的,再到中国的八大菜系,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但在吃播中,和家人朋友吃饭本是一件隐私的事,博主把吃饭从饭桌搬到屏幕前,把饭友从家人朋友变成素不相识的“云饭友”,把严肃的美食鉴赏变成即时的大众点评,这是中国美食民俗的降格,是对传统的颠覆。
三、新媒体传播语境下,吃播狂欢的社会影响
(一)正面影响
第一,吃播狂欢起到减压阀和安全阀的作用。在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中,减压系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社会系统长期运转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无序、失衡等现象,若不及时排泄很可能会引发大问题。而吃播刚好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人们在网络中狂欢、释放自己、反馈问题,也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转的有效方式。
第二,吃播狂欢可以集中民意,揭露弊端。网络的高度自由和高度开放性让网络具有一种自净功能,B站吃播中不免有很多恶俗的吃播视频,这类视频的弹幕大多是正能量评论,批评博主的恶俗和博眼球,粉丝的狂欢影响了博主制作视频的走向,将吃播视频中隐藏的弊端揭露出来,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制度建设、文明建设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第三,吃播狂欢促进了大众文化的发展。所谓大众文化就是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列的一种世俗性文化,通过解构经典文本、颠覆主流意识等手段抵制权威,从而收获狂欢快感,在反映了社会心态的同时,也繁荣了大众文化。 (二)负面影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狂欢已不复传统意义上的简单。一方面,网络狂欢是新媒体时代智慧的巅峰,反映着整个时代的民生民意;另一方面,网络狂欢又是一种暴力的、可怕的、无处不在的无形影响力,尤其在今天,过度的狂欢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还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甚至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吃播狂欢同样如此。
第一,吃播狂欢容易导致集体无意识的盲从,威胁社会稳定。第二,吃播狂欢导致网民们过度消费他人隐私,产生网络暴力。谩骂主播是吃播中最常见的暴力行径,而究其原因就在于网络法制不健全,吃播狂欢中的粉丝在群体庇护下得到人多势众或法不责众的优势。第三,吃播过度狂欢易影响某些群体的健康成长。过度狂欢使得部分群体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脱节,经常用一种戏谑、简单粗暴的方式看待生活,性格封闭、麻木、不正经、行为乖张,最终导致个体被异化,丧失了主体性。
四、结语
在旧媒体环境之中,草根阶层的声音被淹没,很难释放狂欢属性。而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之中,各种狂欢广场的建立,使各阶层的人们有了自己的话语权,网络成了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表达心声、畅所欲言和自娱自乐的重要阵地。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中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在吃播狂欢中,吃播粉丝在吃播狂欢中争取平等的话语权、挑战权威、宣泄心理、降格民俗,在吃播中释放天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崇尚愉悦心灵、自由休闲的生存哲学,扩大了吃播的影响力,极大地推动并影响着网络媒体自身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同时,吃播中无序的狂欢也给网络和社会带来了危害,对这些危害人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俄]巴赫金. 诗学与访谈[M]. 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史鑫.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下的网络传播时代[J]. 文学教育(下),2016(04):58-59.
[3]周舟.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D]. 重庆:西南大学, 2015.
[4]祁元丽. 新媒体传播语境下网络狂欢文化的社会影响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05):109.
作者简介:史锐(1995—),女,汉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武漢纺织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方向:广告艺术与品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