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力图从客观实际入手揭示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寻求缓解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为广大班主任老师提供教育支持,最终帮助青年人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中学生 逆反心理 探究
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面临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问题的存在,不仅常常阻碍老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实际效果,而且还会造成部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因此分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做好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工作,研究克服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逆反心理的实际“持有者”。因此分析学生自身的特点显得至关重要。
1、主观因素
首先、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方式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其次、青少年时期的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第三、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产生逆反心理。
2、客观因素
第一、家庭影响
有的父母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宽容,使得孩子受不得一点委屈,面对学校老师的管束,产生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还有,家庭的不和谐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第二、学校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主要因素。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可是在工作中有的工作者思想僵化,方法机械,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存在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第三、社会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
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也影响并辐射着学生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和措施
中学生中存在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它影响学生正常的思想情趣,这使他们偏激、烦恼、走极端,甚至是丧失信心,教育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和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现象,具体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以心相交。中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情感都没有完全成熟,经常会需要别人发自内心的关怀、爱护,教育者应经常和他们沟通联系,充分了解学生,与他们建立相互坦诚,彼此信任的良好感情,力求做心灵相融,情感相通,说理与关心相结合,在一点一滴的关心中寻找理想教育的共鸣点。
2、身教重于言教。中学生们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因此老师不仅要学会以理服人,更要以模范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老师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等各方面都更高一筹,以自己的形象魅力去感召学生。
3、围绕焦点开展工作。现代中学生已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虫了,他们对外部的世界很敏感,但對于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又认识不清,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回答和解释,“热点”就变成疑点。因此,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关注的焦点,以平等讨论、民主协商的方法解他们思想疙瘩,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4、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批评不像表扬和赞美一样容易被人接受,有时不讲方法,会适得其反,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因此,教育者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特别讲求艺术,注意方法。如果在弄清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选择在适当的场合,运用恰当的语言,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对于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共同作用的,相互之间存在联系,也相互影响,做为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对今后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会有所帮助,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一个愉快的学生生活。
关键词:中学生 逆反心理 探究
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面临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问题的存在,不仅常常阻碍老师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实际效果,而且还会造成部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立情绪。因此分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做好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工作,研究克服逆反心理的途径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也是逆反心理的实际“持有者”。因此分析学生自身的特点显得至关重要。
1、主观因素
首先、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方式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其次、青少年时期的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
第三、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产生逆反心理。
2、客观因素
第一、家庭影响
有的父母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宽容,使得孩子受不得一点委屈,面对学校老师的管束,产生逆反心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还有,家庭的不和谐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第二、学校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主要因素。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可是在工作中有的工作者思想僵化,方法机械,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存在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第三、社会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
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却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也影响并辐射着学生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和措施
中学生中存在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它影响学生正常的思想情趣,这使他们偏激、烦恼、走极端,甚至是丧失信心,教育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和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现象,具体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以心相交。中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情感都没有完全成熟,经常会需要别人发自内心的关怀、爱护,教育者应经常和他们沟通联系,充分了解学生,与他们建立相互坦诚,彼此信任的良好感情,力求做心灵相融,情感相通,说理与关心相结合,在一点一滴的关心中寻找理想教育的共鸣点。
2、身教重于言教。中学生们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因此老师不仅要学会以理服人,更要以模范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学生。老师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等各方面都更高一筹,以自己的形象魅力去感召学生。
3、围绕焦点开展工作。现代中学生已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虫了,他们对外部的世界很敏感,但對于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又认识不清,如果不能及时给予回答和解释,“热点”就变成疑点。因此,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关注的焦点,以平等讨论、民主协商的方法解他们思想疙瘩,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4、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批评不像表扬和赞美一样容易被人接受,有时不讲方法,会适得其反,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因此,教育者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特别讲求艺术,注意方法。如果在弄清事实真相的基础上,选择在适当的场合,运用恰当的语言,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对于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共同作用的,相互之间存在联系,也相互影响,做为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对今后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会有所帮助,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一个愉快的学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