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065-01
许多人认为历史课好上,只要给学生讲讲知识点就行了。我认为这完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历史作为一门课,它有它的规律,有它的价值。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则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长期的实践中,我认真钻研,摸索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做有生命力的老师
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质,在教学中可以更加自由发挥,施展才华,做有生命力的老师,做学生敬佩的老师,这样教师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
过去,教材是“圣经”,考试内容以教材为依据,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以课本为纲,这就限制了教师的发挥。但是在新课改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教材的使用上,教师的角色就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只要不违背课标和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对教材选用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课后的每课一得:你知道什么是祭祀吗?让学生看后再问:真的有这样严密的宗庙祭祀制度吗?这样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就过渡到我们要学的内容。再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学完之后,我就带领学生以专题的形式来复习知识,每个专题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这样把知识点纵向联起来,既有比较又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二、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如果上面我们说的是教师教什么的话,这里我们再说说该怎样教。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愉快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历史课有兴趣呢?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民主教育”、“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快乐的氛围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由感的个体,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在上课前,我在学生中调查了一下,发现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大部分都了解,但程度不同。鉴于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寻找与李时珍有关的内容,然后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开一个新书发布会,然后用讲故事,或是以“我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来介绍明清时期的小说的代表作——四大名著。我给他们一周的时间准备,并特别强调说要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完成创作。同学们立刻欢呼雀跃,他们各自寻找自己的搭档,有的编故事,有的做主持人,忙的不亦乐乎,热情极高。
第二,课堂上,我按照课前布置作业的顺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效果。几位同学把新书发布会做成新书解说谈,有一位主持人,四位记者,一位扮演李时珍,节目进行一半还插播一段广告。这段表演自始至终都是掌声雷动,她们表演的太精彩了,特别是主持人自如的谈吐,记者到位的提问,“李时珍”巧妙的回答,都很精彩,她们的表情、动作也都惟妙惟肖。我是真的相信给同学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她们就会给我们一个精彩。学生有巨大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丰富的表演才能。
第三,用多种多样的课后作业将学习活动引向课堂之外,让思维不停止,让学习不间断,思维不减退。以前布置的作业都是随便抄几题选择题敷衍一下就行了,这样的作业只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后来我就取消了这种做法,每上完一课后我都会让学生做不同题型的作业,或让他们写心得,或写历史小论文等,或自编练习题,目的在于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消化吸收。如我们在上七年级下册第21课《大一统的巩固与发展》,课后,我就以我们上课时看到的、听到的,让学生就长城的变迁来写一篇小论文《长城的变迁》。结果从交上来的作业看,有的同学写长城的历史的变化,有的同学写“今日长城之痛”的感想,并呼吁让大家都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小论文反映了学生的个性与不同兴趣,无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抓住能走进历史的现实,激活能感动学生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参与主动性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演化,两者的联系毋庸置疑。但是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情——不仅表现在时空的遥远和隔阖上,更存在内容的陌生和异己。另外,历史又无法象自然科那样,可以用经典的实验将其本质摆在学生面前。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课程似乎有一种先天的遗憾,但是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处理得当,就可以像“距离产生美”那样,使其变为“引力”,闪烁“迷”一般的魅力。所以我们要营造引人入胜的历史情境,设计许多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这也是历史课能诱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手段之一。教学实践表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感。历史课堂教学要消除学生的“距离感”,保持学生参与热情,教师首先得关注时事,关心学生,而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途径。如在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我将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台湾结合在一起,并放映香港、澳门回归的实况,同学们可谓是群情激愤,都觉得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再讲到台湾时,我把连战、宋楚瑜的大陆访问与这一内容相结合,以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心。在讲到“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这一内容时,我就联系到去年西藏的“3.14”事件,叛乱分子分裂祖国活动的详细情况,学生都是义愤填膺,有的甚至骂出了声,他们很容易就知道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背叛祖国的阴谋都是不能得逞的。通过这些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讲述,学生感到历史并不遥远,每个内容他们都是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增,参与意识与主动性也明显起来了。
第二,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过程。我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具体做法就是先提出几个有梯度的问题,然后按照“阅读文本”、“自由发言”、“相互补充”、“教师小结”、“练习巩固”的环节开展教学。我还采用了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法,学组结合、讨论探究教学法等,改变了“课课一个样,堂堂一个腔”的教学模式,每种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投入,教学效果斐然。
有效课堂是我们中学教师教学的必然选择和历史教师的永远追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踏着先辈的足迹,伴着新课改的春风,与时俱进,坚持不懈,追求无止境,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
许多人认为历史课好上,只要给学生讲讲知识点就行了。我认为这完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历史作为一门课,它有它的规律,有它的价值。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则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在长期的实践中,我认真钻研,摸索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做有生命力的老师
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潜质,在教学中可以更加自由发挥,施展才华,做有生命力的老师,做学生敬佩的老师,这样教师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
过去,教材是“圣经”,考试内容以教材为依据,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以课本为纲,这就限制了教师的发挥。但是在新课改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和教材的使用上,教师的角色就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只要不违背课标和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对教材选用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课后的每课一得:你知道什么是祭祀吗?让学生看后再问:真的有这样严密的宗庙祭祀制度吗?这样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就过渡到我们要学的内容。再比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学完之后,我就带领学生以专题的形式来复习知识,每个专题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这样把知识点纵向联起来,既有比较又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二、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如果上面我们说的是教师教什么的话,这里我们再说说该怎样教。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愉快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历史课有兴趣呢?我认为教师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民主教育”、“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快乐的氛围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由感的个体,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在上课前,我在学生中调查了一下,发现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大部分都了解,但程度不同。鉴于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寻找与李时珍有关的内容,然后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开一个新书发布会,然后用讲故事,或是以“我最喜欢的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来介绍明清时期的小说的代表作——四大名著。我给他们一周的时间准备,并特别强调说要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完成创作。同学们立刻欢呼雀跃,他们各自寻找自己的搭档,有的编故事,有的做主持人,忙的不亦乐乎,热情极高。
第二,课堂上,我按照课前布置作业的顺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效果。几位同学把新书发布会做成新书解说谈,有一位主持人,四位记者,一位扮演李时珍,节目进行一半还插播一段广告。这段表演自始至终都是掌声雷动,她们表演的太精彩了,特别是主持人自如的谈吐,记者到位的提问,“李时珍”巧妙的回答,都很精彩,她们的表情、动作也都惟妙惟肖。我是真的相信给同学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她们就会给我们一个精彩。学生有巨大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丰富的表演才能。
第三,用多种多样的课后作业将学习活动引向课堂之外,让思维不停止,让学习不间断,思维不减退。以前布置的作业都是随便抄几题选择题敷衍一下就行了,这样的作业只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后来我就取消了这种做法,每上完一课后我都会让学生做不同题型的作业,或让他们写心得,或写历史小论文等,或自编练习题,目的在于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消化吸收。如我们在上七年级下册第21课《大一统的巩固与发展》,课后,我就以我们上课时看到的、听到的,让学生就长城的变迁来写一篇小论文《长城的变迁》。结果从交上来的作业看,有的同学写长城的历史的变化,有的同学写“今日长城之痛”的感想,并呼吁让大家都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小论文反映了学生的个性与不同兴趣,无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抓住能走进历史的现实,激活能感动学生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参与主动性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演化,两者的联系毋庸置疑。但是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情——不仅表现在时空的遥远和隔阖上,更存在内容的陌生和异己。另外,历史又无法象自然科那样,可以用经典的实验将其本质摆在学生面前。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课程似乎有一种先天的遗憾,但是如果我们善于发现,处理得当,就可以像“距离产生美”那样,使其变为“引力”,闪烁“迷”一般的魅力。所以我们要营造引人入胜的历史情境,设计许多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这也是历史课能诱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手段之一。教学实践表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感。历史课堂教学要消除学生的“距离感”,保持学生参与热情,教师首先得关注时事,关心学生,而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这样就可以消除学生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途径。如在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我将香港、澳门的回归和台湾结合在一起,并放映香港、澳门回归的实况,同学们可谓是群情激愤,都觉得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然后再讲到台湾时,我把连战、宋楚瑜的大陆访问与这一内容相结合,以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心。在讲到“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这一内容时,我就联系到去年西藏的“3.14”事件,叛乱分子分裂祖国活动的详细情况,学生都是义愤填膺,有的甚至骂出了声,他们很容易就知道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背叛祖国的阴谋都是不能得逞的。通过这些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讲述,学生感到历史并不遥远,每个内容他们都是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增,参与意识与主动性也明显起来了。
第二,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学相长的过程。我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具体做法就是先提出几个有梯度的问题,然后按照“阅读文本”、“自由发言”、“相互补充”、“教师小结”、“练习巩固”的环节开展教学。我还采用了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法,学组结合、讨论探究教学法等,改变了“课课一个样,堂堂一个腔”的教学模式,每种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投入,教学效果斐然。
有效课堂是我们中学教师教学的必然选择和历史教师的永远追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踏着先辈的足迹,伴着新课改的春风,与时俱进,坚持不懈,追求无止境,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