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连。在化学教学中,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使化学和学生生活社会密切相连,让生活进入化学,让化学走进生活。
【关键词】突破课堂 化学 生活 密切相联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课程目标的设计忽视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构建,从而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学生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规定的教科书上。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呈现的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是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新课程理念体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在化学教学中,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使化学和学生的生活、社会密切相联系,让生活进入化学,让化学进入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生活中感受化学
水——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在水中也蕴涵着很大的学问:水有软水和硬水的区别,凡是含有可溶性钙、镁等化合物较多的水叫作硬水,不含或者含极少可溶性钙、镁等化合物的水叫软水。在日常生活中,用硬水洗衣服不仅肥皂不易起泡沫,丧失了去污能力,而且还能使纤维变硬、变脆,损坏衣物;对人体健康而言,如果长期引用硬水还可能使人患暂时性胃肠不适、腹胀、泻肚、排气增多甚至引起结石等诸多疾病;在生产上,用硬水浆洗和漂染纺织物易出现斑点、发花、色泽黯淡、洁白度下降,形成废品和次品,用硬水酿酒易使果酒和啤酒因出现浑浊与沉淀而报废。硬水易使锅炉因结水垢而浪费燃料,缩短锅炉使用年限,甚至引起爆炸。
学生在学完了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之后就知道硬水对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既使硬水软化成软水尤为重要。工业上和科学实验中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水来降低水的硬度。大部分学生都是农场的子弟,学完这个知识之后学生马上提出一个问题:那我们农场那么多患结石的人是不是就是因为喝多了这种水呢?我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在课后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用所学过的知识去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并且向他们提出:如果实验证实了他们的猜想,那么在生活用水中该注意些什么问题?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动手去做并把结果反馈给了我。
二、在教学中联系生活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探究都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我们要做到实验探究的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绿色化学发展的要求,又要尽量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用处,学有所用。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要求学生自带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来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酸、碱溶液中颜色的改变,通过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并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和愉悦感,特别是家庭小实验,如清洗餐具、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等更深刻体现了探究的生活性。
总之,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整体而言,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21世纪教育的主题之一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在课程改革過程中强调、重视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选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样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要求,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实施情况调查及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周泳.从化学体验生活 让生活服务化学[OL].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网站,2009-11.
作者简介:姚春莲,江西新建成新学校,邮编:330125
【关键词】突破课堂 化学 生活 密切相联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指向单一的认知领域,课程目标的设计忽视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构建,从而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学生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规定的教科书上。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呈现的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是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种新课程理念体现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在化学教学中,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使化学和学生的生活、社会密切相联系,让生活进入化学,让化学进入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生活中感受化学
水——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在水中也蕴涵着很大的学问:水有软水和硬水的区别,凡是含有可溶性钙、镁等化合物较多的水叫作硬水,不含或者含极少可溶性钙、镁等化合物的水叫软水。在日常生活中,用硬水洗衣服不仅肥皂不易起泡沫,丧失了去污能力,而且还能使纤维变硬、变脆,损坏衣物;对人体健康而言,如果长期引用硬水还可能使人患暂时性胃肠不适、腹胀、泻肚、排气增多甚至引起结石等诸多疾病;在生产上,用硬水浆洗和漂染纺织物易出现斑点、发花、色泽黯淡、洁白度下降,形成废品和次品,用硬水酿酒易使果酒和啤酒因出现浑浊与沉淀而报废。硬水易使锅炉因结水垢而浪费燃料,缩短锅炉使用年限,甚至引起爆炸。
学生在学完了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之后就知道硬水对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设法除去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既使硬水软化成软水尤为重要。工业上和科学实验中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水来降低水的硬度。大部分学生都是农场的子弟,学完这个知识之后学生马上提出一个问题:那我们农场那么多患结石的人是不是就是因为喝多了这种水呢?我没有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在课后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用所学过的知识去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并且向他们提出:如果实验证实了他们的猜想,那么在生活用水中该注意些什么问题?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动手去做并把结果反馈给了我。
二、在教学中联系生活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探究都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我们要做到实验探究的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绿色化学发展的要求,又要尽量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用处,学有所用。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要求学生自带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来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酸、碱溶液中颜色的改变,通过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用处,并拥有强烈的成就感和愉悦感,特别是家庭小实验,如清洗餐具、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等更深刻体现了探究的生活性。
总之,近年来化学教学改革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就整体而言,长期的化学教育只注重于知识的传播,轻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日趋严重,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或忽略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21世纪教育的主题之一是:“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在课程改革過程中强调、重视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选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样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要求,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实施情况调查及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周泳.从化学体验生活 让生活服务化学[OL].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网站,2009-11.
作者简介:姚春莲,江西新建成新学校,邮编:3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