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召开的2009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上,河南省范县天灌米业“天灌”牌精制大米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金奖。这次博览会共评出金奖24个,“天灌”牌精制大米位居第四,是大米类获奖的唯一金奖产品。同时。在全国评选的2009年度“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中,范县绿色稻米开发基地榜上有名。
金秋时节,记者慕名来到“中原米乡”——范县。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中下游北岸,东瞻岱岳,西望太行。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5载。革命战争时期。范县是冀、鲁、豫边区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被誉为边区“小延安”。
走进范县,金色的万亩稻田,迷人的清新气息,和谐的生活旋律,涌动的创业激情,无不让你感受到范县人民的豪情与斗志,无不让你感受到范县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 范县依托黄河水资源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强力推进稻改工程。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目前已扩大到30万亩,开发绿色水稻20万亩,建成了豫鲁两省交界地区最大的绿色稻米生产基地。天灌米业、钻石精米加工厂拥有数条优质精米加工生产线,生产的大米被定为军供产品。范县精质米被国家绿色食品开发中心评定为“绿色食品”,品牌效应逐步扩大,并打入全国10多个省市的多家大型超市、量贩,备受顾客欢迎。水稻种植业已成为全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最大支柱产业,为范县赢来了“中原米乡”的美誉。
范县绿色稻米开发基地以科普展览、技术培训、科普宣传、印发资料等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科技致富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基地开展科普活动300余天,受益群众2万人次以上。组织宣传展览220次,科普宣传130次;出黑板报宣传栏等50期,接待参观学习的农民20000余人次,发放科普书籍2万余册,音像资料40套。基地通过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推广、优米优价销售,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水稻种植技术的乡土人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针对农民耕作技术落后、品种单一等问题,基地以科学的态度,自主创新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使农户直接掌握技术要领,提高收入。一是沿黄稻区优质粳稻无公害栽培技术。该课题是针对沿黄稻区水稻生产的生态环境优势、生产上存在的技术问题。从品种选择、育秧、插秧、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进行认真研究与示范得出来的。目前基地及周边地区98%以上的农户已经掌握该项技术。二是“稻鸭共作”技术。将出壳10天左右的雏鸭全天候放人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增氧的效果,促进养分物质循环,增强植株的抗性。近两年稻鸭共作无公害有机大米已成为市场紧俏商品,销售价格达30元/公斤,仍供不应求。三是麦田超高茬套稻(俗称撒播稻)。把稻种与湿泥土混合在一块,搓成小粒,直接撒到麦田里,既省工、又省时,减少了农户种植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产量与传统种植产量相当。这些技术的普及应用与示范为基地及周边地区农户每年每户增加纯收AS00元以上。
基地自创建以来,充分利用范县天灌米业有限公司、范县海银生态米有限公司等全县稻米加工龙头企业,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道路。发展订单农业,与稻农签订合同,以高于市场价2-5分钱的价格,足额回收达标稻谷。积极引进水稻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每年在试种的水稻收获时,基地都举办新品种产量、品质对比现场会,邀请农科专家、技术员、各乡镇村办农科员和水稻种植大户,实地对比,选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来年推广种植。近年来,基地共引进试验示范优质水稻新品种20个,试验示范成功的有6个,现已有红光粳、新丰2号、黄金晴、豫粳6号、台湾香稻、白香粳等6个品种在周边稻区推广种檀,水稻品种从单一的杂交稻向多元的优质稻转变,品种结构得到调整,全县水稻种植呈现高产量、高产值、低生产成本的特点。水稻良种利用率达从2001年的10%上升到2008年的60.4%,优质水稻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3万亩扩大到2008年的15万亩,稻农人均增收450元。
范县科协主席夏祥智告诉记者,近年来,范县绿色稻米开发基地通过科普示范、辐射带动,有力推动了范县水稻品种结构的调整、种植水平的提升和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农业增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后,基地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依靠广大科技人员,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种植水平,全面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使基地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勤劳朴实的范县人民靠智慧创造了今天的成绩,他们将明天作为新的起点,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化为现实。
金秋时节,记者慕名来到“中原米乡”——范县。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中下游北岸,东瞻岱岳,西望太行。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此任县令5载。革命战争时期。范县是冀、鲁、豫边区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被誉为边区“小延安”。
走进范县,金色的万亩稻田,迷人的清新气息,和谐的生活旋律,涌动的创业激情,无不让你感受到范县人民的豪情与斗志,无不让你感受到范县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 范县依托黄河水资源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强力推进稻改工程。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目前已扩大到30万亩,开发绿色水稻20万亩,建成了豫鲁两省交界地区最大的绿色稻米生产基地。天灌米业、钻石精米加工厂拥有数条优质精米加工生产线,生产的大米被定为军供产品。范县精质米被国家绿色食品开发中心评定为“绿色食品”,品牌效应逐步扩大,并打入全国10多个省市的多家大型超市、量贩,备受顾客欢迎。水稻种植业已成为全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最大支柱产业,为范县赢来了“中原米乡”的美誉。
范县绿色稻米开发基地以科普展览、技术培训、科普宣传、印发资料等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科技致富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基地开展科普活动300余天,受益群众2万人次以上。组织宣传展览220次,科普宣传130次;出黑板报宣传栏等50期,接待参观学习的农民20000余人次,发放科普书籍2万余册,音像资料40套。基地通过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先进种植技术推广、优米优价销售,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水稻种植技术的乡土人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针对农民耕作技术落后、品种单一等问题,基地以科学的态度,自主创新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使农户直接掌握技术要领,提高收入。一是沿黄稻区优质粳稻无公害栽培技术。该课题是针对沿黄稻区水稻生产的生态环境优势、生产上存在的技术问题。从品种选择、育秧、插秧、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进行认真研究与示范得出来的。目前基地及周边地区98%以上的农户已经掌握该项技术。二是“稻鸭共作”技术。将出壳10天左右的雏鸭全天候放人稻田。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增氧的效果,促进养分物质循环,增强植株的抗性。近两年稻鸭共作无公害有机大米已成为市场紧俏商品,销售价格达30元/公斤,仍供不应求。三是麦田超高茬套稻(俗称撒播稻)。把稻种与湿泥土混合在一块,搓成小粒,直接撒到麦田里,既省工、又省时,减少了农户种植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产量与传统种植产量相当。这些技术的普及应用与示范为基地及周边地区农户每年每户增加纯收AS00元以上。
基地自创建以来,充分利用范县天灌米业有限公司、范县海银生态米有限公司等全县稻米加工龙头企业,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道路。发展订单农业,与稻农签订合同,以高于市场价2-5分钱的价格,足额回收达标稻谷。积极引进水稻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每年在试种的水稻收获时,基地都举办新品种产量、品质对比现场会,邀请农科专家、技术员、各乡镇村办农科员和水稻种植大户,实地对比,选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来年推广种植。近年来,基地共引进试验示范优质水稻新品种20个,试验示范成功的有6个,现已有红光粳、新丰2号、黄金晴、豫粳6号、台湾香稻、白香粳等6个品种在周边稻区推广种檀,水稻品种从单一的杂交稻向多元的优质稻转变,品种结构得到调整,全县水稻种植呈现高产量、高产值、低生产成本的特点。水稻良种利用率达从2001年的10%上升到2008年的60.4%,优质水稻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3万亩扩大到2008年的15万亩,稻农人均增收450元。
范县科协主席夏祥智告诉记者,近年来,范县绿色稻米开发基地通过科普示范、辐射带动,有力推动了范县水稻品种结构的调整、种植水平的提升和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农业增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今后,基地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依靠广大科技人员,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种植水平,全面推广水稻种植新技术,使基地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勤劳朴实的范县人民靠智慧创造了今天的成绩,他们将明天作为新的起点,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在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