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见,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活动。教师应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并通过“个性化”的积累和表达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闪光”。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具体从三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自主阅读既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又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自主阅读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逐步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相容,并使学生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情的陶冶和能力迁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逐步学会浏览、略读和精读等阅读方法,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在阅读中思考,以加深理解和丰富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并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有的学生认为:年仅七八岁的巴迪就能写出诗,他的母亲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学生认为: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意味着他希望父亲尽快回来看到他写的诗,他很想得到父亲的表扬,这为下文中父亲的评价作了铺垫,同时反映出巴迪是个非常上进的孩子。有的学生认为:父亲的评价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而言有些苛刻,甚至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有的学生认为:父亲十分民主,他希望孩子自然发展,如果自己的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自己就好了。这样,学生的思路打开,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开始。正是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表达独特的感受。于是,创造精神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中“熠熠闪光”。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吸引学生“钻”进去,即通过教材将学生带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能融入阅读实践中,从而“悟”出文本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并搭配美妙的音乐。其次,根据情境,搭配朗诵:“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样,学生被美丽的景象、动听的音乐和诗化的语言深深吸引,从而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学习情境,最终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坚实基础。
三、引导学生“创”开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的情感熏陶和获得的思想启迪,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童年的发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学生兴奋不已,纷纷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鸡与蛋的关系;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月亮中的嫦娥爱搬家。这样,学生创造的思维火花迸发出来,汇成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童年诗篇。
既然,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设置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和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于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回答。有的学生从教材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学生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一个人要善于表现自我和展示才华,如果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学生表示: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它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永远没有被人发现,那岂不是埋没了一生?所以,该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时,就要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既不炫耀,也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表现自我和展示才华时,就要有勇气表现自我和展示才华,像苹果、桃子和石榴一样。可见,学生“个性化”的回答来源于教师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发展自己,释放与展示“个性”。其实,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就像一座充满活力的花园,每个学生都是花园里欢快、活泼的花朵。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让他们在生命的长河里绽放属于自己的美好。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江南新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
一、鼓励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自主阅读既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又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自主阅读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逐步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相容,并使学生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情的陶冶和能力迁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逐步学会浏览、略读和精读等阅读方法,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在阅读中思考,以加深理解和丰富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针对“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探究性阅读,并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有的学生认为:年仅七八岁的巴迪就能写出诗,他的母亲当然兴奋不已,因此称赞“精彩极了”。有的学生认为:巴迪迫不及待的神情意味着他希望父亲尽快回来看到他写的诗,他很想得到父亲的表扬,这为下文中父亲的评价作了铺垫,同时反映出巴迪是个非常上进的孩子。有的学生认为:父亲的评价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而言有些苛刻,甚至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有的学生认为:父亲十分民主,他希望孩子自然发展,如果自己的爸爸、妈妈能这样对待自己就好了。这样,学生的思路打开,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开始。正是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表达独特的感受。于是,创造精神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中“熠熠闪光”。
二、吸引学生“钻”进去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吸引学生“钻”进去,即通过教材将学生带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能融入阅读实践中,从而“悟”出文本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导入。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美景,并搭配美妙的音乐。其次,根据情境,搭配朗诵:“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群星闪烁。在太阳系的家族里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互相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这就是美丽的地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样,学生被美丽的景象、动听的音乐和诗化的语言深深吸引,从而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学习情境,最终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坚实基础。
三、引导学生“创”开来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的情感熏陶和获得的思想启迪,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童年的发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办?学生兴奋不已,纷纷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鸡与蛋的关系;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月亮中的嫦娥爱搬家。这样,学生创造的思维火花迸发出来,汇成一首首优美、动听的童年诗篇。
既然,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应设置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和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于是,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回答。有的学生从教材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学生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一个人要善于表现自我和展示才华,如果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学生表示: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它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永远没有被人发现,那岂不是埋没了一生?所以,该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时,就要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既不炫耀,也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表现自我和展示才华时,就要有勇气表现自我和展示才华,像苹果、桃子和石榴一样。可见,学生“个性化”的回答来源于教师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发展自己,释放与展示“个性”。其实,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就像一座充满活力的花园,每个学生都是花园里欢快、活泼的花朵。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让他们在生命的长河里绽放属于自己的美好。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江南新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