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从研究校企合作的积极意义入手,提出可以从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全面实施实训合作以及优势互补开展培训合作三方面对校企合作模式实施具体改革。指出通过开辟和改进校企合作路径,可以拓宽产学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与企业近距离合作的机会,让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构建校企合作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切实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服饰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课程设计;改革方案
一、研究校企合作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
多数服装院校意识到人才需求的变化,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但由于一些院校教学理念、师资自身条件、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专业针对性、时效性低等问题。通过一系列校企合作,由企业提供实训场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企业从过去被动接受需要持续培训的实习生,逐渐转变为积极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并愿意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中。
(二)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可让教师到企业与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并同时关注行业的新发展、新技术,加快成为“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企业的物色并聘请有经验的专业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更新课程教学的内容,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更有效地结合。
(三)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通过校企合作
有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及综合素质,而实习经验可以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企业需求,成为企业乐于接受、愿意重用的人才,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随着校企合作的全面展开,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大大加强,同时也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
二、校企合作现状
(一)国内现状
我国高校的服装本科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30余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至今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已达百余所。与服装设计发达且教育成熟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服装专业教育受限于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尤其是随着服装生产经营体系的转变以及服装相关技术发展,高校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難以适应服装业需求的矛盾也越发突出。要真正满足现代服装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高校需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强化实训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并重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上要及时与服装企业沟通、与市场沟通,加大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贴近市场办学,从源头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供求矛盾。
(二)国外现状
近年来,服装专业的校企合作被普遍认为是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最为有效的途径,国内外大量院校都有相关的研究。国外校企合作开展时间较早,被认为是促进其国家教育、推动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派教师进驻企业进行理论指导,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到学校协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旦建立,将是长久和密切的。又比如美国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生自入学习半年后,便将大学的教学与企业的实际训练以两个月为期限交替进行直到毕业,帮助学生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的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具体改革内容
(一)校企合作课程设计
校企合作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校课程教学与市场的接轨,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创建各种创新平台以及实习基地,将产教研贯穿于整个服装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服装企业凭借对业界的发展趋势、对产品及市场诉求的把控,与学校一道共同建设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企业进行课程设计的同时,教师也会有针对性地结合企业的需求,让学生结合企业的要求完成具体的设计工作。
(二)全面实施实训合作以校企合作工作为平台
进行实习实训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并与学校一同研究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匹配的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并融入企业的生产管理、专业技术、营销活动等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专业环境中得到经验。
(三)优势互补开展培训合作
企业可以凭借专业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对专职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采取派设计、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外聘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进行指导。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凭借师资、场地、学习氛围等自身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企业新进人员进行职业规划、外语、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担当起企业的员工培训、进修、继续教育基地的角色。
四、具体改革方案
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一个体系、两个机制和四个模块(图1)。一个体系即校企合作的新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系;两个机制指教学管理机制及教学反馈机制。
四个模块则是:第一,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大纲、革新并补充教学内容;第二,与企业合作,商定授课形式,项目化教学,创建课程和教学平台;第三,根据细化实施方案,推动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模式运作的保障措施;第四,总结和评估,修订完善培养计划,评估包括学校课堂评估和企业评估,根据结果对培养模式进行修改和补充。
五、结语
在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服装人才,高校在科学设置各个教学模块时,应尽量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根据企业需要添加应用型课程,尽可能拉近服装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康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1(5).
[2]倪平.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商业文化月刊,2014(27).
关键词:服饰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课程设计;改革方案
一、研究校企合作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
多数服装院校意识到人才需求的变化,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但由于一些院校教学理念、师资自身条件、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陈旧、缺乏专业针对性、时效性低等问题。通过一系列校企合作,由企业提供实训场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企业从过去被动接受需要持续培训的实习生,逐渐转变为积极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并愿意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中。
(二)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可让教师到企业与设计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并同时关注行业的新发展、新技术,加快成为“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企业的物色并聘请有经验的专业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更新课程教学的内容,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更有效地结合。
(三)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通过校企合作
有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及综合素质,而实习经验可以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企业需求,成为企业乐于接受、愿意重用的人才,为顺利就业创造有利条件。随着校企合作的全面展开,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大大加强,同时也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
二、校企合作现状
(一)国内现状
我国高校的服装本科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30余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至今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已达百余所。与服装设计发达且教育成熟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服装专业教育受限于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尤其是随着服装生产经营体系的转变以及服装相关技术发展,高校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難以适应服装业需求的矛盾也越发突出。要真正满足现代服装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高校需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强化实训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并重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生培养方式、培养目标上要及时与服装企业沟通、与市场沟通,加大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贴近市场办学,从源头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供求矛盾。
(二)国外现状
近年来,服装专业的校企合作被普遍认为是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最为有效的途径,国内外大量院校都有相关的研究。国外校企合作开展时间较早,被认为是促进其国家教育、推动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派教师进驻企业进行理论指导,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到学校协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旦建立,将是长久和密切的。又比如美国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生自入学习半年后,便将大学的教学与企业的实际训练以两个月为期限交替进行直到毕业,帮助学生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的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具体改革内容
(一)校企合作课程设计
校企合作的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校课程教学与市场的接轨,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创建各种创新平台以及实习基地,将产教研贯穿于整个服装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服装企业凭借对业界的发展趋势、对产品及市场诉求的把控,与学校一道共同建设服装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企业进行课程设计的同时,教师也会有针对性地结合企业的需求,让学生结合企业的要求完成具体的设计工作。
(二)全面实施实训合作以校企合作工作为平台
进行实习实训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并与学校一同研究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匹配的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并融入企业的生产管理、专业技术、营销活动等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专业环境中得到经验。
(三)优势互补开展培训合作
企业可以凭借专业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对专职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采取派设计、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外聘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进行指导。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凭借师资、场地、学习氛围等自身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企业新进人员进行职业规划、外语、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担当起企业的员工培训、进修、继续教育基地的角色。
四、具体改革方案
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一个体系、两个机制和四个模块(图1)。一个体系即校企合作的新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系;两个机制指教学管理机制及教学反馈机制。
四个模块则是:第一,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修改教学大纲、革新并补充教学内容;第二,与企业合作,商定授课形式,项目化教学,创建课程和教学平台;第三,根据细化实施方案,推动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模式运作的保障措施;第四,总结和评估,修订完善培养计划,评估包括学校课堂评估和企业评估,根据结果对培养模式进行修改和补充。
五、结语
在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服装人才,高校在科学设置各个教学模块时,应尽量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根据企业需要添加应用型课程,尽可能拉近服装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构建校企合作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康强.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1(5).
[2]倪平.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商业文化月刊,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