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出发,找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高师公共音乐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从学科建设方面谈了一些个人体会。
关键词:高师;公共音乐教育;问题;策略
一、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
高师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高师公共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重视
公共音乐课被许多高师院校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公共课,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或者停止开设公共音乐课。由于缺乏重视,导致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信心缺失,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挫伤。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揭示和培育学生对音乐的需要。这种需要要以激活心理动力、培养音乐审美兴趣和审美态度为切入点,以培养主体的音乐审美乐趣为关键点,以主体形成对音乐的热爱为归结点。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乐趣和志趣。公共音乐课可以提高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2、教材标准不一,没有显出区域特色,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
我国地域宽泛,民族众多。从西宁到上海,从乌鲁木齐到三亚,从哈尔滨到昆明都有高师院校,但这院校却缺乏统一的公共音乐教学体系和教材。在教学中,由于高师公共音乐课缺乏统一的教材,造成连锁效应,相对也没有统一的教学体系,更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造成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音乐素质差异大。信息社会资讯发达,课程资源丰富多彩,这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照。但是,作为公共课程,音乐教材应紧密结合学校地域、民族等特点,适应学生的智力与情趣。但在教学中多数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后体会不到音乐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乐趣,更不用说形成审美能力。因此,应逐步形成内容稳定充实,并能结合和适应学生智力和情趣,显示出明显地域、民族特色的公共音乐教材。
3、课程教学内容基础化,达不到大学音乐教育提高音乐素质、审美能力的需求
由于我国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中学虽然都开设了音乐课程,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将教学计划中音乐课程的时间让路给其他文化课。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没有认真接触过音乐,部分学生的音乐素质不足,于是在上大学后的音乐课就变成了补习课。给学生补基础的音乐知识,使课程内容基础化。学校无法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年龄特点和音乐素质的特点设置课程,也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学校选课率低,达不到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审美能力的目的。尽管当前公共音乐课课程体系的已经有了形成文字的成果,但传统的公共音乐课程体系往往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要么教授音乐理论知识,要么就纯粹进行音乐欣赏。对音乐在启迪学生心灵、激励、感染与净化等作用的关注不够,这就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真正目的。
4、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不完全适应
高师公共音乐教学,几十年如一,授课模式还是以填鸭式教授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中学阶段教育,教育部近几年出台的了新课标来贯彻实施符合时代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但对于高校课程与教学,没有相对应的新课标一说。但结合初中等教育的新课标,高等教育从中也可以吸收一些有益的内容。例如以学生为主体,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等等。所以,高师公共音乐教育也应该注意到与时代结合,良好的接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教育,让公共音乐教育真正做到有轨迹可循。
5、课程设置呈散点状
全国高师院校,一般都开设了音乐专业院系。所以在高师公共音乐课教学中,任课教师都是由音乐院系专业教师担当,基本没有专业的专职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高师音乐课程的设置要按教师所擅长的专业来定,基本上是教师擅长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之间显得系统性不强。比如管乐老师会偏重西方乐器的欣赏,民乐老师则会偏重民乐作品的赏析,他们虽也会有涉及到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其他类型的作品赏析,但缺乏内在联系,涵盖不全面,缺少循序渐进的层次。
三、在教育策略方面的思考
笔者结合自身曾经从事过公共音乐教学的经历,对高师音乐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院系专业设置上要留有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的一席之地
在高师音乐专业院系中设立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配备专职的公共音乐课教师,可以让教师专心开展公共音乐课的教学与研究。只有让教师心无旁骛的专心对公共音乐教育进行全方位研究与规划,才能让这门课程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2、合理选择、整编教材,结合地域和民族特色进行教学
我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大多数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民族除了有特色的语言,更多是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歌和舞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代表。民族地区,比如藏族、维族、满族等聚居地区高师院校可以在公共音乐课教学中加入注重当地民族音乐舞蹈的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和延伸。不仅在课堂,这些民族歌舞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藏族的锅庄、土家族的巴山舞、鄂温克族篝火舞等等都是集体参与性较强的舞蹈。在课外,让学生参与有地域、民族特色集体舞蹈的排练与演出,不仅能推广民族文化,还能增强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增进友谊,提高高师公共音乐课的影响力。
3、通过科技手段,倾听学生的声音,课上课下均可互动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让世界流行的众多高科技产物迅速来到我们身边。现在网络流行的是用微博、Facebook联系和交流,科技产品流行的是3G网络支持下平板的PAD,还有智能的3G手机,有了这些产品,我们可随时随地的高速登陆网络,交流与下载。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直接互动,课下可以利用学生都广泛参与而且喜欢的微博等形式来互动,将自己对公共音乐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不实名制的提出来,对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有不小的帮助。
4、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
音乐基础理论课是包括了乐理知识、乐感训练、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其作用不仅在于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面,更在于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益。高师公共音乐课教师要通过认真讲授,严格把关来保证学生具备扎实浓厚的基础专业知识,同时密切结合当今社会的需要,重视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参加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提高善于创新的能力。
5、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合理,不能让课程太浅显也不能让课程太专业化
现在进校的都是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许多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乐器或者舞蹈,都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本素养,有的学生甚至还具备较高的水平。在公共音乐教学,要兼顾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和音乐基础一般,或者很少接触音乐的学生,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结成对子,在进行舞蹈、器乐或者其他音乐实践活动时能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因此,要注意课程如果内容太容易,一直都是教授众所周知的内容,会让有较好基础的学生觉得无趣;课程如果太专业化,又让基础一般或者没有基础的学生接受不了,要注意因材施教,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在高师音乐公共课教学中,必须设置好公共音乐课程的内容、建立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的更新机制、多开展学生广泛参与的实践课程、注重与地域及民族相关的课程内容设置、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倾听学生的声音与需求,才能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为创造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事实上,公共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专门人才, 而是从整体上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 塑造学生自由、和谐发展的健康人格,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单纯地注重技能、技巧的学习。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 教育已成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注重美育的大好形势下, 公共音乐教育潜力无限。为此, 高师公共音乐教育只有在改革中前进, 不断探索,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中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基金项目: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研究”(项目编号:CJF10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高师;公共音乐教育;问题;策略
一、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
高师公共音乐教育是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对应的音乐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音乐艺术技能为目的,培养的不是音乐艺术的从业者,而是音乐艺术的高水平受众。其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提高未来社会劳动力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高师公共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公共音乐教育缺乏重视
公共音乐课被许多高师院校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公共课,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或者停止开设公共音乐课。由于缺乏重视,导致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信心缺失,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挫伤。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揭示和培育学生对音乐的需要。这种需要要以激活心理动力、培养音乐审美兴趣和审美态度为切入点,以培养主体的音乐审美乐趣为关键点,以主体形成对音乐的热爱为归结点。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乐趣和志趣。公共音乐课可以提高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2、教材标准不一,没有显出区域特色,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
我国地域宽泛,民族众多。从西宁到上海,从乌鲁木齐到三亚,从哈尔滨到昆明都有高师院校,但这院校却缺乏统一的公共音乐教学体系和教材。在教学中,由于高师公共音乐课缺乏统一的教材,造成连锁效应,相对也没有统一的教学体系,更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造成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音乐素质差异大。信息社会资讯发达,课程资源丰富多彩,这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照。但是,作为公共课程,音乐教材应紧密结合学校地域、民族等特点,适应学生的智力与情趣。但在教学中多数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后体会不到音乐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乐趣,更不用说形成审美能力。因此,应逐步形成内容稳定充实,并能结合和适应学生智力和情趣,显示出明显地域、民族特色的公共音乐教材。
3、课程教学内容基础化,达不到大学音乐教育提高音乐素质、审美能力的需求
由于我国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中学虽然都开设了音乐课程,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将教学计划中音乐课程的时间让路给其他文化课。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没有认真接触过音乐,部分学生的音乐素质不足,于是在上大学后的音乐课就变成了补习课。给学生补基础的音乐知识,使课程内容基础化。学校无法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年龄特点和音乐素质的特点设置课程,也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作为公共选修课的学校选课率低,达不到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审美能力的目的。尽管当前公共音乐课课程体系的已经有了形成文字的成果,但传统的公共音乐课程体系往往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要么教授音乐理论知识,要么就纯粹进行音乐欣赏。对音乐在启迪学生心灵、激励、感染与净化等作用的关注不够,这就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真正目的。
4、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不完全适应
高师公共音乐教学,几十年如一,授课模式还是以填鸭式教授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针对中学阶段教育,教育部近几年出台的了新课标来贯彻实施符合时代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但对于高校课程与教学,没有相对应的新课标一说。但结合初中等教育的新课标,高等教育从中也可以吸收一些有益的内容。例如以学生为主体,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策略,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等等。所以,高师公共音乐教育也应该注意到与时代结合,良好的接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教育,让公共音乐教育真正做到有轨迹可循。
5、课程设置呈散点状
全国高师院校,一般都开设了音乐专业院系。所以在高师公共音乐课教学中,任课教师都是由音乐院系专业教师担当,基本没有专业的专职从事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师。高师音乐课程的设置要按教师所擅长的专业来定,基本上是教师擅长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之间显得系统性不强。比如管乐老师会偏重西方乐器的欣赏,民乐老师则会偏重民乐作品的赏析,他们虽也会有涉及到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其他类型的作品赏析,但缺乏内在联系,涵盖不全面,缺少循序渐进的层次。
三、在教育策略方面的思考
笔者结合自身曾经从事过公共音乐教学的经历,对高师音乐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院系专业设置上要留有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的一席之地
在高师音乐专业院系中设立公共音乐教育教研室,配备专职的公共音乐课教师,可以让教师专心开展公共音乐课的教学与研究。只有让教师心无旁骛的专心对公共音乐教育进行全方位研究与规划,才能让这门课程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2、合理选择、整编教材,结合地域和民族特色进行教学
我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大多数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民族除了有特色的语言,更多是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歌和舞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代表。民族地区,比如藏族、维族、满族等聚居地区高师院校可以在公共音乐课教学中加入注重当地民族音乐舞蹈的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和延伸。不仅在课堂,这些民族歌舞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藏族的锅庄、土家族的巴山舞、鄂温克族篝火舞等等都是集体参与性较强的舞蹈。在课外,让学生参与有地域、民族特色集体舞蹈的排练与演出,不仅能推广民族文化,还能增强大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增进友谊,提高高师公共音乐课的影响力。
3、通过科技手段,倾听学生的声音,课上课下均可互动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让世界流行的众多高科技产物迅速来到我们身边。现在网络流行的是用微博、Facebook联系和交流,科技产品流行的是3G网络支持下平板的PAD,还有智能的3G手机,有了这些产品,我们可随时随地的高速登陆网络,交流与下载。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直接互动,课下可以利用学生都广泛参与而且喜欢的微博等形式来互动,将自己对公共音乐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不实名制的提出来,对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有不小的帮助。
4、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
音乐基础理论课是包括了乐理知识、乐感训练、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内容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其作用不仅在于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面,更在于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有益。高师公共音乐课教师要通过认真讲授,严格把关来保证学生具备扎实浓厚的基础专业知识,同时密切结合当今社会的需要,重视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参加艺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提高善于创新的能力。
5、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合理,不能让课程太浅显也不能让课程太专业化
现在进校的都是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许多学生或多或少接触过乐器或者舞蹈,都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本素养,有的学生甚至还具备较高的水平。在公共音乐教学,要兼顾音乐基础较好的学生和音乐基础一般,或者很少接触音乐的学生,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结成对子,在进行舞蹈、器乐或者其他音乐实践活动时能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因此,要注意课程如果内容太容易,一直都是教授众所周知的内容,会让有较好基础的学生觉得无趣;课程如果太专业化,又让基础一般或者没有基础的学生接受不了,要注意因材施教,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在高师音乐公共课教学中,必须设置好公共音乐课程的内容、建立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的更新机制、多开展学生广泛参与的实践课程、注重与地域及民族相关的课程内容设置、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倾听学生的声音与需求,才能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为创造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事实上,公共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专门人才, 而是从整体上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 塑造学生自由、和谐发展的健康人格,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单纯地注重技能、技巧的学习。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 教育已成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注重美育的大好形势下, 公共音乐教育潜力无限。为此, 高师公共音乐教育只有在改革中前进, 不断探索,才能适应社会发展中教育全面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基金项目: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高师公共音乐教育研究”(项目编号:CJF10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